【转载】为什么x产党政权都惧怕真正的选举? 2013-05-19 11:11:05|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长微博# http://url.cn/IKelYx
http://p.t.qq.com/longweibo/index.php?lid=18417869640753348034
【转载】为什么x产党政权都惧怕真正的选举?
2013-05-19 11:11:05|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sikaoyutansuo2《为什么共产党政权都惧怕真正的民主选举?》
20世纪以来,纵观世界上的共产党政权,没有一个政权举行过自由的选举?那么,口口声声说x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既然如此,为什么x产党还如此惧怕自由选举呢?个中缘由,我们只要回顾一下1918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苏俄立法会选举中惨败(仅仅得到707个席位中的175个),最后被迫通过暴力政变的方式极为不光彩地夺得政权。这个历史事件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大多数民意从来没有站在共产党一遍!
这也正是为什么共产党政权从来都惧怕真正的民主选举——因为在真正而强大的民意面前,会露出原形的!
【原文如下】
作者:金雁
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在于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任何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
“震撼”世界的1月5日
1917年十月革命让世界震惊,但真正令人“震撼”的剧变来自两个月以后。
原来列宁一直认为,选举时谁执政、谁来召开立宪会议是至关重要的。显然,他相信在自己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革命宪政”会批准他所做的一切。
纵观列宁从1905年到1917年使用 “君主立宪制”、“立宪君主制 ”、“民主立宪制 ”、革命立宪等概念的排序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变化。把立宪制放在词尾是为了强调 “立宪”,用立宪作形容词是为了强调 “君主制”。“君主立宪”与“立宪君主”是同一制度的两种叫法,意思相同但侧重点不同:立宪君主制,是把它看作君主制的一种,与其他的君主制并列在一起;君主立宪是把它看作立宪制的一种,是同民主立宪制并列在一起。1905年革命时他对 “君主立宪”还是比较称赞的,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俄国掀起的立宪运动,当代人还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当前这样的政治活跃局面”,“专制制度不可能和这个阶级保持和平,以立法形式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必要的”,“无产阶级应当支持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无产阶级的地位使它成为彻底的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对无产阶级是极其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列宁还专门把“自由派”与 “反动派”区分出来。孟什维克认为 “召集立宪会议是革命的彻底胜利”,十月革命当中,列宁多次说:“自由派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力图使革命半途而废,把君主制保留下来,由君主即旧政府来召集立宪会议,实现君主立宪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则力求把革命进行到底,彻底废除君主制,由临时革命政府来召集立宪会议,实现民主立宪制,即民主共和国。”
然而事态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就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选举按期于11月12日至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得的40%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仅仅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 (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孟什维克16席,立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这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在他们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主要的民粹派政党——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显然,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在于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后来布尔什维克反对的理由只是说立宪会议的选举是根据临时政府的法律进行的,而这个法律现在已经过时。反对者指出,这个理由显然太过牵强:既然这次选举本来就没有合法性,为什么又要组织这次选举呢?考茨基也认为: “在立宪会议居于少数之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其实布尔什维克在选举过程中已经感到不妙,并通过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授权那些选出的代表不符合其意愿的地方苏维埃可以暂停选举、召回已选出的代表并组织改选。然而,受到 “革命宪政”思维影响的各地苏维埃并没有行使这一权力。于是列宁的人民委员会政府又在立宪会议预定开会日 (11月28日)前,以到达的代表太少为由宣布推迟会期。当天一些立宪民主党人示威抗议这个决定,要求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结果遭到严厉镇压。立宪民主党事实上被取缔,其当选代表或被捕被杀,或逃亡。
直到一个多月后,立宪会议才在排除了立宪民主党人的情况下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会前列宁已经打算 “用武力更正票箱”,苏维埃政府便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要求。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这一天,主要由孟什维克组成的(联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发表 《致全俄公民书》,这个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开头、以“社会主义万岁”结尾的声明指出:“立宪会议被以武力驱散了……甚至早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打算做出解散立宪会议的决定之前,立宪会议就已经被解散了。布尔什维克一如既往,首先用武力解散了立宪会议,随后便关闭了塔夫利达宫不让任何一位立宪会议成员进入。只是在这以后,才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关于解散的命令。因为自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以来,苏维埃的全部作用归结为在 ‘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上盖上一个印章。没有任何 ‘苏维埃政权’,有的只是布尔什维克党 (中央)委员会的政权,以及追随他们的那些武装队伍的政权。”
这一天,除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各社会主义党派,即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人民社会党还联合发表传单,指出: “1905年1月9日,尼古拉·罗曼诺夫和特列波夫枪杀过要求召开立宪会议的工人。今天,当劳动人民经过12年斗争之后,立宪会议已由人民选举产生,而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为立宪会议而遭到自称是工人阶级代表的那些人的枪杀!”从此, “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被剥夺了。”“工人的旗帜被撕毁、被烧掉了。”
与这份传单类似,沙皇时代素来同情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也在这一天激愤地写下了 《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他把当天发生的惨案比之为点燃1905年革命烈火的沙皇屠杀和平请愿工人的 “流血星期日”:布尔什维克的 “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罗莎·卢森堡说, “列宁和托洛茨基曾经强烈地要求召开立宪会议”,而十月革命后的立宪会议选举又 “是根据世界上最民主的选举”, “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民投票”,布尔什维克却 “毫无敬畏之念,干脆宣布投票结果毫无价值”,是 “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考茨基说: “苏维埃组织优于普选,在于它更加专断,它可以把一切它看着不顺眼的组织排除在外”。 “我们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把一切都押在欧洲普遍发生革命这张牌上,因为这张牌没有拿到手,他们就感到不得不依靠行使赤裸裸的权力,即实行专政来代替他们所缺乏的条件。”
显然,1月5日事件给俄国社会造成的 “震撼”,远远超过上年10月25日黎明前的 “冬宫事件”。10月事件基本上是2月革命以来 “革命宪政”进程的延续,斯托雷平改革的失败就注定了自由派的失势和社会主义者的上台,事实上这个变化也是在7月和9月两次临时政府更迭时就基本完成,10月末如果没有冬宫事件,自由派彻底下野和 “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的出现也是势在必然。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夺权手段招人非议,但既没有马上激化社会矛盾也没有导致什么反抗。克伦斯基政府已在冬宫事件前一天的预备议会上遭到实际上的不信任投票,产生 “第六届临时政府”并不出人意料。十月之夜逃出冬宫的克伦斯基等一些临时政府领导人曾试图组织反夺权,但因没什么响应者而不了了之。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控制的全俄铁总等工会组织曾对布尔什维克的 “政变”持异议,并威胁要罢工,但在立宪会议选举如期进行后即宣布与苏维埃政权和解。由于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的主要政治力量都宣称俄国前途最终取决于立宪会议,人们也就在等待立宪会议结果的心态下大体平静地接受了既成事实,这两个月因而在传统上被称为苏维埃政权 “凯歌行进”的时期。
但驱散立宪会议就不同了。它把“革命宪政”进程完全倒转过来,成了 “革宪政的命”,堪称是二月革命后俄国历史进程的又一次剧变。按后来 “列宁主义”的说法,这是 “无产阶级专政”粉碎了 “资产阶级民主”。而按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党派的说法,则是 “民主革命”的毁灭和 “专制黑暗”的重返。不管哪一种说法,这一变化作为 “民主”与“专政(专制)”的对决都可谓超级 “震撼”。你可以说它是革命,也可以 (按反对派的立场)说是反革命,但唯独不能说这变化的意义比十月事件小。
事实上,所谓十月革命后相对平静的政局,即苏维埃政权 “凯歌行进”的局面,正是在这场 “一月剧变”后被打破的。俄国的国内矛盾自此迅速尖锐化,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残酷内战。
关于这场内战,各种 “官书”上有着许多定义,但是列宁1919年致罗日科夫的一封私人信件有个坦率的说法值得一提:列宁认为当时的内战是 “苏维埃政权反对 ‘普遍、直接、平等、秘密的’选举的斗争,即反对反革命立宪会议的斗争”, “这是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世界性大崩溃,无论在哪个国家,没有国内战争就不会有进步。情愿者命运引着走,不情愿者命运拖着走。”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战是一场围绕“立宪”的战争,列宁政府的反对派最著名的口号就是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而内战中出现的许多反苏维埃势力也都以民主立宪为旗帜。包括大量的左派势力,也在 “既不要列宁也不要高尔察克”的口号下成了反对派,他们要求在 “左派”专政与右派专政之外选择道路,回到1917年9月前的民主政府甚至 “一月剧变”前的苏维埃。 “专政”与 “民主”的冲突如此尖锐,以至于布尔什维克方面当时抨击 “民主”常常连 “虚伪的”、“资产阶级的”等限制词都不用,干脆流行起 “民主反革命”、 “立宪反革命”的说法,并由此衍生出 “民主反革命时期”、“民主反革命缓冲地带”、 “民主反革命政治派别”等一系列术语。 “专政”是“革命”, “民主”就是 “反革命”,一月前后的剧变乃至于斯。
这当然不是说后来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力量都是立宪会议的支持者或所谓民主派,而是说,二月革命以来人们期待的宪政民主前景在1918年1月的消失引起了空前的震动,打破了俄国社会当时已十分脆弱的平衡,使各种矛盾都集中爆发出来。各支民主派 (后来被称为 “资产阶级民主派”,但当时布尔什维克更常称之为“民主反革命”)都打出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更严重的是,在二月革命后慑于当时人们对民主的认同而一时蛰伏的各种旧俄势力,也堂而皇之地出来抢夺江山, “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局面于焉形成。继 “一月剧变”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后,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 (中央拉达),12月初军阀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二月革命后昙花一现的民主权威至此荡然无存。而二月革命以来对 “混乱的民主”不耐烦的人们,在混乱变成内战后也就各立山头 “收拾残局”。加上乘乱而起的民族分离运动、外国支持的势力,俄国一时陷入了空前残酷的兵燹战祸中,数百万人死于非命……
继1905年后俄国历史上又一次民主大实验,就这样以惨痛的内战以及内战后的“专政”告终。(金雁)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俄罗斯、东欧问题研究专家。本文删去作者原注释若干
2013-05-19 11:11:05|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sikaoyutansuo2《为什么共产党政权都惧怕真正的民主选举?》
20世纪以来,纵观世界上的共产党政权,没有一个政权举行过自由的选举?那么,口口声声说x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既然如此,为什么x产党还如此惧怕自由选举呢?个中缘由,我们只要回顾一下1918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苏俄立法会选举中惨败(仅仅得到707个席位中的175个),最后被迫通过暴力政变的方式极为不光彩地夺得政权。这个历史事件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大多数民意从来没有站在共产党一遍!
这也正是为什么共产党政权从来都惧怕真正的民主选举——因为在真正而强大的民意面前,会露出原形的!
【原文如下】
作者:金雁
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在于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任何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
“震撼”世界的1月5日
1917年十月革命让世界震惊,但真正令人“震撼”的剧变来自两个月以后。
原来列宁一直认为,选举时谁执政、谁来召开立宪会议是至关重要的。显然,他相信在自己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革命宪政”会批准他所做的一切。
纵观列宁从1905年到1917年使用 “君主立宪制”、“立宪君主制 ”、“民主立宪制 ”、革命立宪等概念的排序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变化。把立宪制放在词尾是为了强调 “立宪”,用立宪作形容词是为了强调 “君主制”。“君主立宪”与“立宪君主”是同一制度的两种叫法,意思相同但侧重点不同:立宪君主制,是把它看作君主制的一种,与其他的君主制并列在一起;君主立宪是把它看作立宪制的一种,是同民主立宪制并列在一起。1905年革命时他对 “君主立宪”还是比较称赞的,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俄国掀起的立宪运动,当代人还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当前这样的政治活跃局面”,“专制制度不可能和这个阶级保持和平,以立法形式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必要的”,“无产阶级应当支持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无产阶级的地位使它成为彻底的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对无产阶级是极其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列宁还专门把“自由派”与 “反动派”区分出来。孟什维克认为 “召集立宪会议是革命的彻底胜利”,十月革命当中,列宁多次说:“自由派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力图使革命半途而废,把君主制保留下来,由君主即旧政府来召集立宪会议,实现君主立宪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则力求把革命进行到底,彻底废除君主制,由临时革命政府来召集立宪会议,实现民主立宪制,即民主共和国。”
然而事态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就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选举按期于11月12日至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得的40%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仅仅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 (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孟什维克16席,立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这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在他们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主要的民粹派政党——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显然,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在于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后来布尔什维克反对的理由只是说立宪会议的选举是根据临时政府的法律进行的,而这个法律现在已经过时。反对者指出,这个理由显然太过牵强:既然这次选举本来就没有合法性,为什么又要组织这次选举呢?考茨基也认为: “在立宪会议居于少数之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其实布尔什维克在选举过程中已经感到不妙,并通过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授权那些选出的代表不符合其意愿的地方苏维埃可以暂停选举、召回已选出的代表并组织改选。然而,受到 “革命宪政”思维影响的各地苏维埃并没有行使这一权力。于是列宁的人民委员会政府又在立宪会议预定开会日 (11月28日)前,以到达的代表太少为由宣布推迟会期。当天一些立宪民主党人示威抗议这个决定,要求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结果遭到严厉镇压。立宪民主党事实上被取缔,其当选代表或被捕被杀,或逃亡。
直到一个多月后,立宪会议才在排除了立宪民主党人的情况下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会前列宁已经打算 “用武力更正票箱”,苏维埃政府便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要求。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这一天,主要由孟什维克组成的(联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发表 《致全俄公民书》,这个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开头、以“社会主义万岁”结尾的声明指出:“立宪会议被以武力驱散了……甚至早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打算做出解散立宪会议的决定之前,立宪会议就已经被解散了。布尔什维克一如既往,首先用武力解散了立宪会议,随后便关闭了塔夫利达宫不让任何一位立宪会议成员进入。只是在这以后,才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关于解散的命令。因为自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以来,苏维埃的全部作用归结为在 ‘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上盖上一个印章。没有任何 ‘苏维埃政权’,有的只是布尔什维克党 (中央)委员会的政权,以及追随他们的那些武装队伍的政权。”
这一天,除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各社会主义党派,即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人民社会党还联合发表传单,指出: “1905年1月9日,尼古拉·罗曼诺夫和特列波夫枪杀过要求召开立宪会议的工人。今天,当劳动人民经过12年斗争之后,立宪会议已由人民选举产生,而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为立宪会议而遭到自称是工人阶级代表的那些人的枪杀!”从此, “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被剥夺了。”“工人的旗帜被撕毁、被烧掉了。”
与这份传单类似,沙皇时代素来同情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也在这一天激愤地写下了 《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他把当天发生的惨案比之为点燃1905年革命烈火的沙皇屠杀和平请愿工人的 “流血星期日”:布尔什维克的 “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罗莎·卢森堡说, “列宁和托洛茨基曾经强烈地要求召开立宪会议”,而十月革命后的立宪会议选举又 “是根据世界上最民主的选举”, “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民投票”,布尔什维克却 “毫无敬畏之念,干脆宣布投票结果毫无价值”,是 “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考茨基说: “苏维埃组织优于普选,在于它更加专断,它可以把一切它看着不顺眼的组织排除在外”。 “我们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把一切都押在欧洲普遍发生革命这张牌上,因为这张牌没有拿到手,他们就感到不得不依靠行使赤裸裸的权力,即实行专政来代替他们所缺乏的条件。”
显然,1月5日事件给俄国社会造成的 “震撼”,远远超过上年10月25日黎明前的 “冬宫事件”。10月事件基本上是2月革命以来 “革命宪政”进程的延续,斯托雷平改革的失败就注定了自由派的失势和社会主义者的上台,事实上这个变化也是在7月和9月两次临时政府更迭时就基本完成,10月末如果没有冬宫事件,自由派彻底下野和 “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的出现也是势在必然。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夺权手段招人非议,但既没有马上激化社会矛盾也没有导致什么反抗。克伦斯基政府已在冬宫事件前一天的预备议会上遭到实际上的不信任投票,产生 “第六届临时政府”并不出人意料。十月之夜逃出冬宫的克伦斯基等一些临时政府领导人曾试图组织反夺权,但因没什么响应者而不了了之。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控制的全俄铁总等工会组织曾对布尔什维克的 “政变”持异议,并威胁要罢工,但在立宪会议选举如期进行后即宣布与苏维埃政权和解。由于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的主要政治力量都宣称俄国前途最终取决于立宪会议,人们也就在等待立宪会议结果的心态下大体平静地接受了既成事实,这两个月因而在传统上被称为苏维埃政权 “凯歌行进”的时期。
但驱散立宪会议就不同了。它把“革命宪政”进程完全倒转过来,成了 “革宪政的命”,堪称是二月革命后俄国历史进程的又一次剧变。按后来 “列宁主义”的说法,这是 “无产阶级专政”粉碎了 “资产阶级民主”。而按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党派的说法,则是 “民主革命”的毁灭和 “专制黑暗”的重返。不管哪一种说法,这一变化作为 “民主”与“专政(专制)”的对决都可谓超级 “震撼”。你可以说它是革命,也可以 (按反对派的立场)说是反革命,但唯独不能说这变化的意义比十月事件小。
事实上,所谓十月革命后相对平静的政局,即苏维埃政权 “凯歌行进”的局面,正是在这场 “一月剧变”后被打破的。俄国的国内矛盾自此迅速尖锐化,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残酷内战。
关于这场内战,各种 “官书”上有着许多定义,但是列宁1919年致罗日科夫的一封私人信件有个坦率的说法值得一提:列宁认为当时的内战是 “苏维埃政权反对 ‘普遍、直接、平等、秘密的’选举的斗争,即反对反革命立宪会议的斗争”, “这是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世界性大崩溃,无论在哪个国家,没有国内战争就不会有进步。情愿者命运引着走,不情愿者命运拖着走。”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战是一场围绕“立宪”的战争,列宁政府的反对派最著名的口号就是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而内战中出现的许多反苏维埃势力也都以民主立宪为旗帜。包括大量的左派势力,也在 “既不要列宁也不要高尔察克”的口号下成了反对派,他们要求在 “左派”专政与右派专政之外选择道路,回到1917年9月前的民主政府甚至 “一月剧变”前的苏维埃。 “专政”与 “民主”的冲突如此尖锐,以至于布尔什维克方面当时抨击 “民主”常常连 “虚伪的”、“资产阶级的”等限制词都不用,干脆流行起 “民主反革命”、 “立宪反革命”的说法,并由此衍生出 “民主反革命时期”、“民主反革命缓冲地带”、 “民主反革命政治派别”等一系列术语。 “专政”是“革命”, “民主”就是 “反革命”,一月前后的剧变乃至于斯。
这当然不是说后来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力量都是立宪会议的支持者或所谓民主派,而是说,二月革命以来人们期待的宪政民主前景在1918年1月的消失引起了空前的震动,打破了俄国社会当时已十分脆弱的平衡,使各种矛盾都集中爆发出来。各支民主派 (后来被称为 “资产阶级民主派”,但当时布尔什维克更常称之为“民主反革命”)都打出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更严重的是,在二月革命后慑于当时人们对民主的认同而一时蛰伏的各种旧俄势力,也堂而皇之地出来抢夺江山, “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局面于焉形成。继 “一月剧变”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后,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 (中央拉达),12月初军阀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二月革命后昙花一现的民主权威至此荡然无存。而二月革命以来对 “混乱的民主”不耐烦的人们,在混乱变成内战后也就各立山头 “收拾残局”。加上乘乱而起的民族分离运动、外国支持的势力,俄国一时陷入了空前残酷的兵燹战祸中,数百万人死于非命……
继1905年后俄国历史上又一次民主大实验,就这样以惨痛的内战以及内战后的“专政”告终。(金雁)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俄罗斯、东欧问题研究专家。本文删去作者原注释若干
找到约894,000条结果 (用时0.34秒)
与的“ https://1.hidemyass.com/ “相关的广告
搜索结果
隐藏我的屁股!免费代理节点(IP地址5/9 /服务器1/7)
1.hidemyass.com /翻译此页112.142)和代理服务器的1/7。http://1.hidemyass.com / IP-5。提示:编辑的第一个数字... 1.hidemyass.com - 统计我的网站
www.statmyweb.com/site/1.hidemyass.com翻译此页1.hidemyass.com:13可替代的网站,你应该知道
www.yourwebsite.com/1.hidemyass.com/翻译此页1.hidemyass.com - 网站
www.pageinsider.com/1.hidemyass.com翻译此页Twitter / Malikowens163的:http://1.hidemyass.com / ip-1/en ...
https://twitter.com/Malikowens163/status/18460773591拉玛特伊斯梅尔,Ozon.ru | SlideShare
www.slideshare.net/rahmatismail3152翻译此页ISO-8859-1&q=tube8&btnG=Google+Search&gbv=1,http://1.hidemyass.com/ip-1/ ... WadeTheGringo:http://1.hidemyass.com / ip-9/encoded的...
wadethegringo.blogspot.com/.../http1hidemyasscomip-9encode ...翻译此页
https://1.hidemyass.com/
杂谈杂论(4)
于丹——美丽的套话2013-01-12 10:54:00
作者:马川
一个明星学者的演讲,如果辞采华丽,内容重复,而其所谓的论点放到大汉论坛、大秦论坛、大唐论坛、大宋论坛、甲骨文论坛,放到地产论坛、美食论坛、金融论坛,放到乡村发展论坛、核战争论坛、银河系论坛、废旧垃圾再利用论坛,皆能合身,我们是该为该学者的才华悲哀呢还是欣喜呢?
“学术超女”横空出世
如果提一个问题:在当下中国,哪一位学者受到的争议最激烈但又最火爆?最佳答案是:于丹。
大约是2006年国庆节期间,41岁的女教授于丹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连续七天开讲“《论语》心得”。2007年春节期间(又是一个黄金时段!),于丹再次登上《百家讲坛》,开讲“《庄子》心得”。2006年12月和2007年春(也许是夏),封面印有于丹的头像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两本书,相继在中华书局出版。读者诸君请注意,这两年,中华大地刚好涌现出一股空前的“国学”热潮,于丹又刚好在最强势的媒体CCTV上开讲,讲座长达一周,又刚好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期间开讲,讲的又刚好是中华民族最经典、最神圣的《论语》和《庄子》,最重要的是,“她讲课时,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此段评述摘自百度百科辞条,里面有于丹极其详细的个人简介、个人荣誉、著作、研究方向、社会职务等。)有这么多的刚好,所以,于丹的讲座,“好评如潮”(百度百科语)。在中华书局及时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出书几乎从不请人撰序也不在封面刊印个人照片,甚至个人简介也只有“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九个字的易中天先生,还应邀为“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一文。
“于丹《论语》心得”除了封面的个人照片以外,书舌上还有个人的另一张可爱的靓照,并附有于丹比较详尽的个人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其后出版的书及时调整为副院长),影视传媒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因太长,本刊忍痛省略一点)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这50个栏目中包括《百家讲坛》吗?),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如此详尽的介绍,除了说明她和央视亲密的关系以外,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她红,但红的范围当时还不够大;她火,但火的程度当时还不够爆。所以,接下来,她开始频繁地飞赴各地进行签名售书,频繁地接受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密集性的采访(接受采访中,她及时地抖出了四岁学《论语》的爆料),参加各种各样的论坛和会议。国内媒体炒火了以后,又十分及时地接受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境外媒体采访。作为传播学的系主任和教授,于丹显然明白现代传媒火力密集、交叉传播的效果。效果当然出奇地好。几乎是几个月的时间,于丹家喻户晓,于丹的名气迅速传遍华夏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家庭妇女为她激动,大学生为她自豪,老人为她惊讶。男人们呢,则为她一流(也有人认为超一流)的口才叹服。在网上,于丹的万千粉丝为她激动,(粉丝们自称“鱼丸“)称她“妙语连珠”,“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功德无量”,“句句精彩”,“中国第一才女”,甚至称她为“女圣人”。媒体呢,也送上了一项高雅的帽子——叫做“学术超女”。而且,“学术超女”一词,几乎是一夜蹿红。据媒体报道,于丹签名售书时,曾创造了上万人排队的火爆场面,有两次,一场签名售书就高达13000册和15000册。除了《品三国》的易中天先生以外,于丹创造了中国女性单场签名售书的最高纪录。一个为央视50多个栏目担任策划和顾问的传媒学教授,凭借一流的口才,踏着全民国学的热潮,搭载中国最强势的传媒,披着中华民族最庄严最神圣的古典外衣,以一股凌厉的攻势,在“捧”与“骂”这两个必不可少的精妙元素的协作与对峙中华丽转身,迅速蹿红。“学术超女”,及至后来的“国学大师”,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国学大师”应运而生
毫无疑问,于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学教师。她聪明、勤奋、认真、敬业,她获得的一系列教学和科研荣誉足以证明。于丹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功不可没,因为普通百姓关心《论语》和《庄子》的数量在增多。
但是,对于于丹的批评之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7年春,本刊记者曾购买两本“于丹《论语》心得”分送两位大学校长。一位校长说,“于丹能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读成小孩子,怎么能讲《论语》呢?”,另一位校长干脆把书扔到一边说:“唉,羞辱孔子!”。
在网上,力挺于丹和反对于丹者也形成了激烈对峙、势均力敌的两派。每有吹捧着,必有反对者;每有批评者,也必有力挺者。以严肃的学者为主流,批评于丹辞采华丽,思想浅薄,娇柔做作,自做多情。一些激烈的批评者指责于丹解读古典“南辕北辙”,“哗众取宠”,“贩卖新词”,“浅薄作秀”,实足的“炒作天才”,“策划大师”。更激烈者则大骂“垃圾”,“亵渎圣贤”,是“学术界的芙蓉姐姐”。
2007年春,来自清华、北大、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等院校的九位博士和硕士生,因不满于丹对《论语》解读的常识性错误,不满某报连续七天用半版的篇幅“关注”于丹,联名在“天涯论坛”上发出呼吁网贴,要求“让于丹下课,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九位博士和硕士一一指出于丹对《论语》的多处常识性错误解读,批评于丹文史功底浅薄,狂妄无知,是“灌水大师”。言辞最为激烈的当属博士生徐晋如。徐晋如称,“于丹用《论语》的一类概念炒作出了一大桌味同嚼蜡的大餐,借此炒作自己”。九博士联名指出:“媒体对于于丹之流的狂热吹捧,等于是把厕所当作客厅。”“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乐事的文学历史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衰亡。”
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火爆的签售现场,一名男子为了表示对于丹炒作的抗议,快速挤进人群,亮出抵制快餐文化的T恤衫,上面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
但是,九博士也好,众学者也好,大学校长也好,他们的单纯在于,他们并不懂得他们天真的抵制和反对恰恰是商业炒作环节中最需要、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所以精神产品一般是越禁止受众越多,明星成长也往往是越骂越红火。“芙蓉姐姐”和“凤姐”、“马诺”都明白的这些原理,但他们并不明白。
“学术超女”从此更加火爆。她儒道兼济,融通古今,名气从国内迅速蔓延到国外,出席论坛的范围也从学术延伸到商业,讲座的范围也从读书、历史、音乐、文化、传媒延伸到区域经济、城市建设和文化产业。百度搜索就可以发现,于丹现在正以每月数场,甚至每周数场的频率密集地出现在全国各地各城市甚至日本东京的各种不同的高端论坛上。2010年7月,一本打有“中国”头号的商业刊物赫然刊出商业广告:“开天辟地三位国学大师同台演讲”。于丹正是三位“国学大师”之一。广告中,于丹大师手撑下颌招牌式地微笑着,那种微笑似乎在证明,她已经十分轻松地从“学术超女”完成了向“国学大师”的跨越。
是谁迷失了自己?
2010年7月,为配合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发建设,古都咸阳筹办了一场高规格的“中国大秦文化高层论坛”。时间定在7月29日。出席论坛的专家包括:《史记》研究专家、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作者、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公司董事长孙皓晖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今,当然也包括“学术超女”于丹。而且,不论是邀请函上,还是论坛的安排表上,于丹教授都排在专家名单的第一位。有记者问主办单位工作人员:于丹是大秦文化研究专家吗?为什么安排在首位?工作人员老实回答:“我们也认为她比较浅薄,但于丹名气大。”一位受邀专家质疑主办单位一负责人,这个论坛的安排为什么如此突出于丹?这位负责人回答得更干脆:“我们就是把她当作大众文化明星,用的就是明星效应。”
2010年7月29日上午,孙皓晖和王立群等专家分别做了“秦文化开掘与当代中国的文明跨越”以及“秦文化的特点与贡献”等理性发言,阐述了具体的观点,赢得了听众的钦佩。但是,论坛并未达到高潮。因为听众并没有见到大明星于丹。中午一点,于丹赶到了酒店,工作人员告知,于教授是从上海一个会议上分身而来的。按照安排,下午两点半论坛继续。但是,所有专家和主持人提前或准点赶到会场时,会议却不能按时开始。因为,明星学者于丹还未到场。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和刘珊玲只好坐在会场等待。两点四十七分,高潮到了,于丹出现了。于丹在保安、警察、工作人员以及助理的陪同下鹤立鸡群地出现在会场。迟到了,但她并没有说明原因,没有道歉,也没有一丝歉意。她面带微笑,风光无限地走到前排,聪明得体地说着:“你们才是我敬仰的前辈”,然后颇有点领导会见下属一样,气定神闲地走到前台,和所有已经坐定等待的专家一一握手。这场论坛,只有在她“接见”式的握手之后正式开始。大约四点左右,于丹登台演讲。于丹做了名为“城市精神与文化复兴”的三十分钟演讲。十分遗憾的是,三十分钟里,看热闹的受众过瘾地感受到了于丹表演的激情,感受到了她对唐诗的熟读和天才式的记忆力。除了在各种论坛里曾经多次出现过的“坐标”,“担当”,“责任”,“照亮我们的心灵”等旧词汇外,于丹这场演讲还抖出了“缅怀”、“迷茫”、“辐射”、“穿越”、“沧桑”、“烙印”、“风骨”、“人格”、“邂逅”以及“长风浩荡”、“华灯初上”、“夜幕沉沉”、“阳光灿烂”等多个新鲜的名词和成语,前后穿插朗诵了九首(也许是十首)唐诗。于丹演讲起来的确是手势优美,听起来音色也很美,但专家们却听不出什么新鲜的观点。可以说,有演讲家的精彩表演,有过去不断重复的美丽辞汇和套话。但是,有点东拉西扯,有点形式左右内容,与大秦文化基本关联不大。或者说,有一点勉强的关联,但是,这篇演讲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大汉论坛、大唐论坛、大宋论坛、甲骨文论坛,放到地产论坛、美食论坛、金融论坛,放到乡村发展论坛、核战争论坛、银河系论坛、废旧垃圾再利用论坛,一切论坛都很精彩,都能合身。一个学者,这样万能的讲演,我们不知是该为她悲哀呢?还是为她欣喜呢?
有必要交待一下于丹演讲结束时的情形。时间大约在五点左右,于丹尚在台上,论坛所在的咸阳国贸酒店会议层的一部电梯已经打开,但由保安控制,大批等候上下楼梯的人员均被挡在电梯门外不准进入。保安说:上边有通知,这部电梯有贵宾专用。贵宾是谁?就是于丹。一对青年男女冲进电梯,说:“我给于丹老师专门刻了一枚印章。”方准进入。于丹演讲完毕出场,又是大批警察和保安护驾……于丹的演讲和做派,引起了严肃的学者的议论。一位目击的学者愤怒地感叹:“会议迟到,保安层层,这是学术界奇异的特权现象!一个清醒的学者,首先要自己对自己这种做派反感!”本刊记者在会后曾问孙皓晖先生,对于于丹在大秦文化论坛上背唐诗喊口号式的演讲能否忍受?孙皓晖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受不了!”孙先生说:“一个真正的学者不能以形式代替内容,不能徒有美丽的套话而不出思想,更不能像于丹自己所说的这样‘信息量太大,抵达率太低’,以实际思想的巨大反差自己否定自己。”
于丹在“《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中的许多“感悟”现在已被网友挂在网上视为“经典”。譬如: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人能够看清目的和方向是不容易的”;
“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
“品牌由品和牌组成,不要牌号很大,但品没有建起来。”;
“对自己的评价,只有内心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更开阔”;
“所谓圣贤,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朴素得甚至让今天的我们都有些怀疑”。
于丹看清自己的方向了吗?认识自己的内心了吗?能拒绝虚荣并耐得住寂寞吗?言谈举止朴素吗?没有被物质迷惑吗?于丹这个品牌是品高呢还是牌号大呢?
于丹是不是“国学大师”,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许于丹是真的不知道或没有预感某些商业机构给她赠送这样的桂冠。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就是巨大的虚荣和巨大的物质诱惑实在难以抵挡,或者她已无力抵抗,所以就像余秋雨先生一样对“大师”称谓半推半就?或者,像唐骏先生一样,对主持人在大会上介绍他为“加州大学博士”采取默认的态度呢?或者,如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的,她“有这样的大眼光”,她就是要“抓住我们眼前的每一个机遇呢?”
其实,说到底,不是我们不需要心灵鸡汤,但一日三餐天天喝,对身体未必有益。不是我们不需要美丽的辞汇和激情的表演,不是我们不需要商业,也不是我们不需要流行歌曲,关键是我们不需要浮夸地传播朴素的孔子和庄子,不需要以古典的名义亵渎古典,不需要假唱的歌手,不需要理性的学者重复呼喊空洞浅薄的口号。社会文明有责任要求严肃的学者减少表演,提升品质。这恐怕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个美丽的谎言——迄今为止最好的科幻短篇小说 2013-01-12 11:10:00
移民美国的申请再一次被驳回,而且这事儿还让父亲知道了。
父亲是个老愤青,盲目的爱国者,从小教育我忠党、爱国,在他眼里我向往美国的想法,就是不折不扣的叛国。这也许是他的职业病,多年从事国家保密工作的父亲,需要这种极端的爱国素质。
“叛徒!”一回到家,就听到父亲刺耳的吼叫。
“我有选择国籍的权力!”我的声音中透着倔强。
“叛徒。”父亲的声音降低了几个分贝,但依然刺耳。
“我说中国有什么好?”我大声与父亲叫板,要知道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我就是要离开这个狗屁国家。房价高,社会福利差,贪官遍地抓,我就不知道这个国家有什么理由让你如此爱它?”
“放屁,一派胡言,你知道什么?”
“我怎么不知道?我什么都知道,你以为我还是小孩子吗?我已经二十六岁了,我有选择权!这个国家已经烂到根了,我就是要去美国!”
“放屁!根本就没有美国!”父亲突然站了起来,但又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猛然坐下,整个人陷入一种沉思状。
“你说什么?”我没太听明白父亲的意思。
“我说,根——本——就——没——有——美——国!”父亲一字一顿地说道,吐字清晰。随即父亲深深地叹了口气,又缓慢地坐下,眉头紧锁,表情也变得凝重,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根中华牌香烟,点上,放在嘴边深吸一口,几秒钟后烟雾弥漫了房间,熏得我咳嗽,整个世界只剩下客厅里电视机的声音。经历了这样一段时间的沉默后,父亲平静地说道:“是时候让你知道真相了。”父亲的声音缓和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义正言辞般的神情。
“真相?”我糊涂了,但看父亲样子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而且父亲是党员,党员从不儿戏。我等待着父亲接下来的说词。
“你已经二十六岁了,有些事情是时候让你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美国这个国家,事实上不光美国,包括但不限于,日本、韩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所有你知道的这些国家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编造出来的!”
我没有做声,虽然我知道身为党员的父亲从不儿戏,但我也一时间无法接受并相信父亲的这番言论,只是呆呆地看着他继续把话说完。
“我知道你无法一时间相信这个事实,当年你爷爷告诉我真相的时候,我也如你现在的表情一样。”父亲深吸一口气,仿佛需要足够的勇气才能继续把下面的话说完,我就这么看着父亲,心跳都听得见。“是的,美国,不,是所有的中国以外的国家都是政府编造的谎言,目的是,激励起中国人的进取之心,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幻想竞争对手,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
“可——可我有朋友真得去过美国啊,美国是存在的!”
“傻孩子,那都是中国建造的。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造了美国还有其他国家!就是为了让全国人民都相信这是真的!”父亲说着,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啊,怪不得美国欠了中国那么多钱!”
“你以为呢?要不然中国为什么给美国那么多的钱?新闻报出来的是中国持有美国上万亿国债,其实真实数字十倍都不止。美国是中国境外最大的省之一。”
“省?”
“是的,美利坚省!其实早在1949年的时候中国已经统治了大半个地球,但伟大的领袖却没有将这一消息公之于众,因为中华民族必须要树立无数个竞争对手才可以实现真正的进步,若人民知道了这一消息,还有什么动力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呢?政府用心良苦啊!”
“那你的意思是说美国二战之后之所以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其实是中国建设的?”
“是的。不光美国!伟大领袖早在建国之初就提出了‘十五年赶超英美’这一宏伟目标,其实早在这个目标提出之前,中国就已经超越了。后来的英美省都是中国在建设。”
“可——可,中国哪来如此之大的财力物力呢?”
父亲微微一笑说道:“你见过中国的财政收入真正透明地公开过吗?”
“没有。”
“那你凭什么说中国没这个能力呢?我告诉你,政府之所以不公开财政收入或者说不真正公开财政收入是有目的。你知道我们每年交得税,救灾捐得款,上学交得费,看病花得钱,都干吗用了吗?”
“不是让贪官都贪去买车,买房,包养情妇去了吗?”
“一派胡言!中国根本没有贪官!”
“没有贪官?那每年国家反腐打掉的那些肥头大耳的家伙们是干嘛的?”
“都是演员!他们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必须有人做出牺牲,才能掩盖这个美丽的谎言!”父亲说着长叹了一口气。
“怪不得他们个个长得就像贪官!”
“废话,演员当然要专业,找个正人君子长相的来演,会引起公众怀疑。”父亲义正言辞地说。
“那这些演员最后都去哪了呢?”
“朝鲜,那个天堂一样的国家。这是对他们忍辱负重的最大奖励!”
“难道有朝鲜这个国家吗?”
“当然有!”父亲双眼目视前方,仿佛在看到了什么,眼球都在放着光!脸上全是敬仰!“朝鲜是最伟大的国家!孩子,你记住,这个世界上现今为止只有,中国、朝鲜、巴基斯坦、伊朗、古巴这几个国家了。之前还有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但这些国家近些年来都相继被强大的中国推翻了。”
“不是被美国吗?”
“废话,美国不就是中国吗?”
“哦,对!”我立即纠正了自己这个愚蠢的错误。“那朝鲜似乎不如中国啊。”
“别胡说,朝鲜比中国强大多了。中国只是统治了除朝鲜以外的世界,朝鲜根本不屑于统治世界,因为他们早就统治了宇宙,你所了解到的是1969年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美国即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在1969年登月……”
“那你的意思朝鲜比这个时间还要更早?”我有点迫不及待打断了父亲的话。
“朝鲜根本就不用登月!因为月球就是朝鲜造的!”父亲的声音变得哽咽,目光中闪烁着敬畏。“早在上亿年前,朝鲜就统治了地球,这个神一样的民族建造了月球,目的是为了帮地球抵御其他行星可能对地球的撞击,一旦有其他行星撞击地球,月球就会在那个行星撞击地球之前为地球挡住一劫。这样的事情恐龙时代发生了一回,朝鲜人不会让其发生第二次。”
“那也就是说,朝鲜人拯救了地球?”
“1999年和2012年两次被人类认为的世界末日之所以没发生,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朝鲜?”
“聪明!就在距离玛雅预言的2012年世界末日的前几天朝鲜发射了光明星3号卫星,你认为是巧合吗?”
“肯定不是!朝鲜真伟大!”
“是的。我们还停留在民族复兴的阶段,朝鲜早就为人类做了不少事儿了!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说到这里,我心中有种莫名的兴奋感,这种兴奋感宛如上世纪70年底初红卫兵见到毛主席一样兴奋。我对父亲说:“我决定了,我要移民朝鲜!你觉得我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吗?”(完)
吴志硕 2013年1月8日写于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