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星期六










蔡景忠IV 
@郭少坤:草泥马的神逻辑: 一边要民众仇恨西方,一边拿那个西方人马克思当祖宗;一边宣称没有普世价值,一边高喊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一边唱从来没有救世主,一边唱他是人民大救星;一边把孔子学院开遍全球,一边抵制所有境外媒体;一边收取全球最重的税收,一边宣称是他养活了国民……上帝之手20
知道张召忠为什么为执政者吹喇叭?他是感谢给他地位、荣誉、财富的今天这个执政集团,而不是感谢那个老逼养的。
小威神 
《张召忠诬蔑毛,比毕福剑厉害一万倍,》:张召忠造谣说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身贫寒,从小在... 
张召忠造谣说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身贫寒,从小在河北盐山长大,那是一片低产或不产作物的盐咸地,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18岁之前,我一直在那一片热土上度过了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18年间村里没有电灯,没有吃过一个苹果,更没有买过一件成衣。上小学的时候.桌椅板凳连同教室都是用土垒起的。只是到了上中学的时候才有了木制桌椅和用砖头砌起的教室。我们一个班40多名男生,全部住在一间宿舍里,大家睡通铺,一个人挨着一个人,浑身上下长满虱子、跳蚤和其他小生物。我每个礼拜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身上背着经过精确计算后够吃一周的钱粮。大家睡通铺,一个人挨着一个人,浑身上下长满虱子、跳蚤和其他小生物。我每个礼拜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身上背着经过精确计算后够吃一周的钱粮。每天一两个黑黑的红薯面窝头,外加几把地瓜乾,一天的伙食不超过四五两。黑窝头发霉后能拉出长达一两米长的霉丝。而那正是我用以充饥的主要食物,没有青菜,没有鱼肉,更没有食油。” 他出生在河北省盐一个贫苦农家,年幼时每天早起到七八里外的小学去早读,路上可以看见好多“鬼火”飘忽在山县的坟地里。
他说:“我小的时候馋肉吃,馋到这样的地步:比方说死了一个牲畜,人家就把它吃掉,骨头扔了,我拿斧子把骨头砸碎,吃骨头的碎末,就觉得很好了。” 
“开始记事的时候就赶上了‘大跃进’,留在记忆里的就是大食堂、大炼钢铁,家里边所有能够炼钢的东西都拿走了,包括铜的洗脸盆。锅也拿走了,没法做饭,都到生产队吃大食堂。再以后没有粮食吃了,树叶子也被吃光了,只有地瓜和野草野菜。吃灰灰菜人会浮肿,脱水就会死掉。村里边每天都死人,大部分都是浮肿死的。天天四处流浪要饭,外地逃难的也过来了,每天络绎不绝。”张召忠回忆说。 
张召忠字字血声声泪的回忆,是不是给毕福剑“他可把我们害苦了”的定论做了一字一顿地充分论证? 听听张召忠更加系统、尖锐、真实地控诉毛“害”人之“苦”,那些纷纷要求把毕福剑清除出央视的毛左毛痞们,会不会又一次翻脸不认人,强烈要求把张召忠先生也从人民军队里清洗出去,以免败坏了人民军队更为高大的形象?
史太狼 
最脑残的一个看法:中国一旦实行民主就会乱。其实民主并不是各行其是,而是基于规则之上的利益博弈,各方认同规则,尊重规则,根据规则参与游戏(政治活动)。各方都有自己的政见、都有自己的利益,但一旦在博弈中没有成为游戏的赢家,也会按照规则成为赢家的监督者和质疑者,以后还可继续参与博弈 转





“依法治国”
勇士甲 
自老毕视频曝光之日始,无论网络报刊电视广播及老毕工作的所在单位,所有的对老毕无情冷酷的人身攻击侮辱制裁,包括迫使老毕违心致歉、被迫辞职,都更有力的证明了老毕没有说错!
拈花时评29 
【乐乎】央媒杜撰黄继光死前心里活动。1952年,中共喉舌发表《黄继光堵枪眼》的文章,经过中共几十年的宣传,愚弄了大批民众。“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首版发表于195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报导称,黄继光在朝鲜战争的某次战役中连中数弹,并堵住猛烈火力的机枪口,黄继光发现另外两挺机枪。。。。




力天科技陈霁瑶 (@YANG630368339-)人到中年 :【虎牧群羊】周永康和他家族贪污了4千多亿!4千多亿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百元大钞5千吨, 可满载63个火车皮,需3个专列! 如存一年定期,每年利息14亿,可设诺贝尔奖160个! 若按虎龄15年算,每天须贪大钞1吨,而且节假日不能休!可怜的老百姓们,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原来我们的血汗钱全被老虎们叼走了!这就是最高国家领导人之一!



#你知道吗?#居民身份证,无论是制度还是制作技术都来自日本,制度起源于日寇侵华时期实施的一种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证件原名——《良好居民身份证》,简称《良民证》。#派出所#原为日文,是对这类户口登记机关的专称……抵制日货的五角傻逼们你知道吗? 

两则新闻,主角不同,命运相似。

李剑芒010 
2011年,为纪念太平洋战争70周年,日本NHK电视台节目中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你愿意为国而死吗?”。一位日本中年男子回答:“日本这个国家,还不值得为它去死”,而一位17岁的男孩回答:“要人家为它而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中国人如何回答呢?
田野 
黄立众:56年考入北大,因说了农村饿死人的实话,被北大开除,回家后他看到众多乡亲被饿死。组织了“中国劳动党”,1970年他被枪决,生前曾写下诗文:饿死千千万,家家无鼠粮。感时天落泪,悲来风癫狂。大道埋枪炮,羊肠伏虎狼。何当再北上,奏本给太阳。黄立众的弟弟、因该案而从16岁坐牢17年。

师姐and瓜瓜
看到李克强总理说中国电信费很贵,他说的真是好啊,我支持整顿电信费,降低电信费,可是,转念一想,养上千万水军还有5毛,国际上有哪个政府能做到这一点,本届政府要承担这么多人的工资和网费,不降价确实不行

中央公布1320辆“部长专车”:国资委134辆成最多

光明网
原标题:晒“账本”曝光1320辆“部长专车”,哪个部委最多?
撰文|郑劭清 数据统计|张伟 赵天嫜 编辑|赵天嫜
以前,大家想知道中央部委里共有多少辆“部长专车”太难了。政知局小编今天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答案了——85个部门共有部级领导干部用车1320辆。
4月18日,新预算法实施后,中央部门首次“晒”细账。这些部门的官方网站上不仅公布了“三公”经费的总数,很多部门还第一次具体到该部门有多少辆公车,包括有多少辆部级领导干部用车。
政知局小编帮大家数了数,截至4月19日1时发稿,共有95个中央部门公布了2015年预算。其中,包括最高法、央行、文化部等在内的10个部门没有公开具体公车数据,包括国务院办公厅等在内的85个部门公开了公车“细账”。
其中,在已公布数据的85个部门中,部级领导干部用车最多的是国资委,共有134辆,其中包括国资委、监事会、行业协会现职部级领导干部用车及上述单位和各离退休干部局管理的离退休部级领导干部用车;最少的为1辆,共有包括宋庆龄基金会、中国贸促会等在内的13个部门。
这85个部门共有部级领导“专车”1320辆。其中,拥有100辆以上“部长专车”的仅国资委1家;100辆以下50辆以上共有3家,分别是教育部、外交部和国家发改委。
政知局小编根据统计数据,给大家摆出一个车阵,一起来看看,各大部委的“部长专车”阵容,谁家强?
1辆:13家
1.宋庆龄基金会2.外文局3.国家宗教局4.国务院参事室5.国家信访局国家6.中医药管理局7.国家测绘局8.国家铁路局9.国家邮政局10.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11.中国记协12.国家外汇局13.中国贸促会
2辆:7家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国家气象局3.国家档案局4.对外友协5.国务院扶贫领导开发小组6.中国红十字会总会7.团中央
3辆:4家1.国家旅游局2.国家文物局3.国家海洋局4.外专局
4辆:1家国家知识产权局
6辆:4家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国家统计局3.国家能源局4.国家粮食局
7辆:2家1.国家林业局2.国务院港澳办
8辆:4家1.南水北调办2.监察部3.中国残联4.证监会
9辆:3家1.社保基金会2.国务院法制办3.科技部
10辆:1家银监会
11辆:4家1.公安部2.中国工程院3.中国作协4.保监会
13辆:1家国家行政学院
14辆:3家1.中国社科院2.环保部3.新华社
15辆:2家1.国家税务总局2.国家民委
16辆:3家1.国务院三峡办2.全国妇联3.国家安监总局
17辆:2家1.国家民航局2.国务院侨办
18辆:4家1.财政部2.中央党校3.国家体育总局4.中国侨联
19辆:3家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质检总局3.中国文联
20辆:3家1.工信部2.工商总局3.全国工商联4.海关总署
21辆:3家1.全国供销总社2.司法部3.交通部
22辆:2家1.国家卫计委2.中科院
23辆:2家1.审计署2.民政部
25辆:2家1.国土部2.住建部
28辆:1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9辆:1家国务院办公厅
30辆:1家水利部
32辆:1家最高检
33辆:1家农业部
34辆:1家商务部
40辆:1家人社部
54辆:1家国家发改委
56辆:1家外交部
78辆:1家教育部
134辆:1家国资委
还有……这十家没公布!
1.最高法2.央行3.文化部4.中央国家机关工委5.全国政协办公厅6.国家地震局7.国家物资储备局8.全国总工会9.中国法学会10.国防科工局
来源: 政知局
湖北作协主席方方揭文坛黑幕
http://view.inews.qq.com/a/NEW2015041801180102
2015-04-18 腾讯文化2317评
摘要“这是我的一份质疑书,我质疑的对象是湖北省人社厅。我不知道这样的文字是否被允许,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
【编者按】近日,湖北作协主席方方通过网络公开揭露文坛黑幕。方方质疑湖北省人社厅破格晋升T诗人,并曝出曾收到T诗人发出的威胁短信。据腾讯文化编辑了解,当地作家、评论家透露,这位T疑为湖北诗人、2007年鲁迅文学奖得主田禾。以下为方方的质疑书全文,腾讯文化经方方授权发布。
湖北省作协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方方

我的质疑书

上篇:我为什么要质疑湖北省人社厅

一、事情的源起

2014年6月1日晚,我突然收到湖北T诗人的短信。短信满是造谣中伤、脏话辱骂和恐吓威胁。其中一封是这样的:“你知道我对恨你到什么程度吗?我想让你四肢不全,或割掉你的鼻子,为自己出一口恶气,更重要的是为湖北文坛除去恶魔,那样做我就是坐牢也值得……”
T诗人要杀我的唯一原因,就是在2013年10月湖北省作协的职称评定中,我不同意他晋升正高二级。而在此前,我与T诗人从未有过过结。一年前他给我的短信中,还称因我的无私而对我“景仰和崇拜”,是他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
T诗人贫苦出生,努力至今,也不容易。我原本不想追究此事,让他写个书面道歉给我就算了。但他的道歉没任何诚意。并仍然在外炫耀和继续造我谣言,他的朋友们甚至说我有把柄被T诗人抓住,所以上面不敢把他怎么样。从而致我不得不认真对待此事,由此实名举报。
2013年秋,湖北省作协党组在评定职称中,为了让T诗人能顺利破格晋升正高二级(文科最高职称,相当于大学二级教授),既不顾其条件不够,亦不顾其有违法行为在先,强行违规操作,让完全不符合规定的T诗人,得以顺利晋升正高二级。
在湖北作协职称评定结束后,省人社厅方面按规定派工作人员前来省作协考察职称评定有无违规情况。我作为省作协主席、湖北省文学系列高评委会主任,如实向考察同志陈述了我对省作协党组违规操作的意见,并且表述了我为什么不同意T诗人破格晋升的观点。考察的二位同志都非常吃惊,觉得此事严重,表示一定向人社厅汇报此一情况。但省人社厅、尤其作为厅长的翟天山先生,完全无视我的所有意见,不作任何核实和调查,亦无与我有任何沟通,甚至公开向省作协人事处同志表明,T诗人可以晋升。并且批准了T诗人的正高二级,从而导致T诗人在正高二级评上之后,向我发出威胁和凶杀短信。
我认为:T诗人无论从职称年限还是个人素质上,都没有晋升正高二级资格。下面是我关于整个职称评定过程的陈述,以及我对省人事社厅及其厅长翟天山先生的质疑。

二、我为什么不同意省作协T诗人破格晋升正高二级

T诗人简介:
T诗人学历为小学毕业,中学肄业。上世纪九零年代,因承包省作协的第三产业方圆公司以省作协自筹自支的编制进入作协。初始卖挂历,后做教辅材料生意,并由此而发财。再后以一份造假档案,正式调入省作协文学院,成为专业作家。2007年秋获鲁迅文学诗歌奖,并于2011年评上正高职称。
我不同意的理由如下:
1、T诗人2011年刚刚才评上正高职称(四级),到2013年,时间才两年。而这两年中,他并未有重要作品发表,也没有重大的社会贡献。这么短时间内,就破格晋升为正高二级(相当于大学二级教授),未免速度太快,显然违反职称评定的常规。对比作协那些05年就评定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尤其显得不公平。
2、T诗人的学历低,文化水平亦低,一篇文章都写不顺畅。为人总体素质也较低(与人有矛盾,动辄破口大骂脏话,掀桌子踢门板等都做过,省作协员工无人不知)。而他的诗歌获鲁迅文学奖也一直都有负面传闻。同时,仅仅一部诗集得奖,已经给了他太多东西:(1)省文学院副院长之职;(2)省作协副主席之职;(3)被评为正高职称。坦率地说,如果没有这个诗歌奖,以T诗人的个人素质、教育背景、写作能力、专业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他都不可能获得其中任何一项。这一点,相信湖北了解情况的人多会有基本共识。我们不能把一个文学奖看得太重。重到只要获奖,就要什么给什么,任其贪心无度,都给予满足。我们还是应该综合个人经历、个人素质、个人的文学水平和个人的实际能力来看问题。眼下这么快速将T诗人破格晋升正高二级,我觉得不仅对作协诸多同样需要职称升级的高知不公平,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学也是一种伤害。
3、T诗人凡事用钱铺路(他是生意人,这也是习惯。),在作协几乎无人不知。如果借了钱,而未满足其需求,他就会立即翻脸,并以借钱一事为把柄,迫使对方就范。在我就任主席之后,据我所亲历的,仅仅是作协原直管领导H,他就先后以送钱或借钱的方式,行贿210万元。第一次送10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笔钱,我是没有打算要他还的(这是他亲口说的,当时有我和另外至少三四位作家在场)。之后又以借钱的名义,给这位领导H二百万元(我亲眼见过借条。)。而当领导H在长江文艺杂志改革过程中,没有满足T诗人的要求时,他便大闹党组会议,当众对H拍桌子。然后开始四处揭发H收受他的钱财等等(我知此事,两次都是在T诗人揭发H时,被叫去听揭发。一次是有几位作家在场,另一次是上级来人调查时)。H作为直管领导,收(或借)T诗人的钱固然有错,但T诗人以借钱的名义,主动送钱上门给自己直管上司,而一旦不能达到其升官晋级目的,便以此进行要挟、威胁,不仅有行贿之嫌,从个人品质上讲,此举如同预设圈套,更为下作而卑劣,更为令人不齿。这件事,作协文联系统很多人都清楚,它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而现任省作协党组J书记更是清楚。他曾亲口告诉我,H正是因为这210万元钱的事调离作协。
我认为:我们明知这个事情的全过程,明知T诗人在此事中同样有严重问题,时间不过一年,无论如何也不应匆忙为其破格晋升职称,这倒像是对他的行为进行表彰似的。
4、T诗人目前在作协的地位和职称,都因为他获得过一次鲁迅诗歌奖。2007年,T诗人突然荣获鲁迅诗歌奖,在全国甚至在我省,都是大爆冷门的事。因为此前,T诗人别说在国内,就是在湖北,也没有什么知名度,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他获奖,我刚当选省作协主席不久。在看了他的诗歌文本后,我觉得无论他用什么方式获奖(当时即有T诗人买通评委的传言),但这个文本也还不错,作为省作协官方,我们要支持自己的诗人。所以我在作协为其主持了庆功会并同时举办了T诗人诗歌朗读会。
但事后听作协同事以及诗歌界朋友说到其获奖的原因,方知其中传说很多。只是作为省作协官方团体,对未证实传言可以无视。所以,省作协一直把T诗人的得奖当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得奖。也正是因为此,对于其之后任省作协文学院副院长、省作协副主席,我都投了赞成票。
要说的是:圈内的这些议论,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虽然不能全信,但只要了解T诗人的真实水平以及他发财和出名的过程,大多也会明白,这也并非空穴来风。只是湖北诗歌界的诸多诗人并不看重鲁迅诗歌奖,谁也没把这份奖当回事,所以,并未有人去较真。
在文学界,用钱换名换奖者并不少。而在文坛以及网上,对T诗人的非议一直很多。而T诗人也并非就是一个高水平的诗歌写作者,其在报上写的应景诗,差极。从中可见其创作的价值观。所以我个人觉得,在重大问题上,尤其在专业职称上,越向高走,尤其走到文科的最高级别上,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谨慎。

三、省作协党组在评定职称过程中涉嫌违规操作

2013年秋,作协进入职称评定阶段。人教部曾为这次职称评定发出征求意见草案。草案中规定评定职称的程序为:个人自述,群众评议,专家审核,党组决定,最后公示。这个程序是惯例,也是行规。
这个草案大家看后,大都表示了同意。我对草案的程序也没有意见。人教部负责人L通知我,职称评定时间定在我从北京开会回来(当时我要去参加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大约是十月底。
但是,我正在北京开会期间,省作协党组却自行其事,修改了整个职称评定草案,却没有公布修改结果,也未出台任何正式方案。即使我身为省作协主席并兼湖北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职评委会主任,党组也未以任何方式通知我:草案已经作了修改。
与此同时,职称评定时间也突然改变。以致我尚在北京期间,头晚突然接到省作协党组J书记电话,说是次日一早即开始职评。之前我曾向J书记明确说过,这么做不合适。电话里,我再次表明我的态度。J书记直接了当说,你可以放弃你的投票权(非常强硬的态度!)。最终,我也不想多事,便在北京以短信方式对高职二级作了弃权投票。毕竟作协的事是党组书记说了算。
但我知道,省作协党组(尤其是J书记)如此操作,正是要全力保证T诗人顺利过关。
而实际上也是如此。当我从北京回来后,发现职称评定结果已经进入公示阶段。也是在那时才了解到,党组取消了职称评定中的个人自述和专家审核程序。直接由副高职称以上的群众投票(包括其晋职者本人在场参与投票),然后党组宣布投票结果,直接公示。为此事,作协当时即有同志就作协党组在评职称中违背程序事宜向有关部门进行专门过举报和投诉。
在这次的职称评定中,我与省作协党组J书记,一直都有分歧。主要是:
1、我认为省作协应该到省人社厅争取更多的高职三级指标
作协的高级编辑中,很多人已是多年的高职四级(大多是2005年前后评的),学历和资历都比专业作家尤其T诗人强得太多。比如长江文艺杂志常务副社长胡翔和常务副主编何子英,二人都是武汉大学中文系高材生,并且都是05年的正高职称,却一直因为没有指标,失去晋升机会。另一副主编曾楚风,更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1985年即已大学毕业。九十年代T诗人还在卖挂历时,她就是今日名流杂志的执行主编,及至2013年却还是副高职称的最低一级。每年都因为没有职数而不能晋升。所以我认为,省作协应该为那些资格更老的专业人员的职称晋升争取指标。
2、省作协文学院一共只有六个作家,其中一人刚刚调入。六位中,已有两位正高二级,这次又去申请两个二级指标,从比例上也并不合适(一个大学几十个教授,才几个二级教授?)。更何况诗人T诗人本来职称年限、创作水平都不够,且有个人品质方面的问题,应该没有参评资格,作协更不应为其专门到省人社厅跑要指标。
我与T诗人过去从未有过冲突,也未有私怨,他一直尊我为师,对我一直很尊敬,也很友善。同样,我觉得他努力到今天,虽然有些手段我完全不赞同,但也会觉得一个人要改变命运,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没其它办法,所以我能帮的就帮他。
但任何事情,必须有底线。我作为省作协主席,同时也是省作协文学系列高职评委员会主任,在这类事上,我必须得遵守规则。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态度,并非只针对T诗人一个。因此,在T诗人职称评定上,我只不过本着我的职业精神,只不过站在整个作协的公共立场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此事,只不过觉得我们遵守了专业规则才能对其他人公平。所以,我对T诗人破格评高职二级一直就是秉公表态,持以反对意见。
尽管我与J书记在此问题上有严重分歧,但我却并未做任何阻挠之事。既未组织大家反对,亦未背后向上级打小报告。用通俗的话说,我没有做任何小动作。就算明知党组在程序上违规操作,我也只是提出意见,表明自己观点,并不想多管此事。遗憾的是,省作协党组J书记(省作协常务副主席)无视我作为主席的所有意见,利用其在党组的权力,违规操作,并且顺利成功。
2013年12月23日,职称评定公示结束后,省人社厅派工作人员来省作协考察职称评定的情况。作协人教处通知我去见他们。我对前来工作人员如实谈了我的看法。此后,我也就懒得再管此事,再此后,T诗人也就顺利得到了省人社厅的批准,评上了正高二级。在他拿了几个月正高二级的工资后,突然发出系列辱骂短信。

下篇:我对湖北省人社厅的十点质疑

高级职称的评定,在知识分子生活中,从来就是件大事。省作协职业编辑和职业作家的水平,也是彰显着全省文学界的水平。省作协高级编辑众多,大多来自名校。很多高学历者多年前就已是正高职称,但因为人社厅以职数限制,故一直不能升级。省人社厅无视或完全不去了解这些情况,在批复高职指标方面,粗糙而轻率。当然,这中是或许也有省作协人教部的问题。
收到T诗人的短信后,我一直在联系省人社厅,希望就此事能当面沟通。去年两次联系翟天山厅长,因不凑巧的原因,未有结果。今年三月初,再次短信翟天山厅长,告诉他,我准备公开质疑。之后接到翟天山厅长的电话,并请我将书面材料送交给他。第二日,我即派人将我要质疑的内容送到了省人事厅。约十天后的3月19日,接到省人事厅L处长电话,表示省人社厅将向我解释和说明情况。当时我人在海南,回了短信说我月底回汉即与他们联系。并行明确表态,我要的不是解释和说明。
三月底,我回到武汉,立即与省人社厅L处长联系。并短信请翟天山厅长予以敦促。但自3月31日后,直到今天,省人社厅无一人与我有过任何联系,L处长亦不回复我的短信。半个月过去了。我想,一个沟通都如此之难,还是公开质疑吧。
抛开我作为省作协主席和湖北省文学系列评委会主任的身份不说,仅作为公民之一员,对政府所为有了疑问,也可理直气壮地向政府的相关机构以及机构负责人质疑,这本应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在这里,我应该是正常行事。

我质疑的是:

1、文学专业职称升级的条件是什么人、以什么样的准则制定出台的?
2、有关省作协(或文学类)的职称升级在出台前有没有征求过文学专业人员意见?
3、省作协的职称指标是谁研究决定的?为什么省作协6位专业作家(其中一位刚调入),在已有2人为高职二级的情况下,还要给两个名额(要知道一所大学几十个教授也没一两个二级呀!)?而诸多高职编辑却也只给两个名额?
4、省作协高职定额指标的决定有什么样的标准?决定权是什么人?
5、一个鲁迅文学奖,可以反复用来评职称,这个规定是谁制定的?
6、职称评定对个人品质是否有要求?如有文学大奖是否便不考虑个人品质?以及是否有犯罪嫌疑?
7、2013年12月24日,省人事厅派人来考察此次职称评定情况,我向前来了解情况的两位同志如实汇报了关于T诗人的问题,以及作协党组的程序违规的情况。前来听取意见的同志表示非常震惊,承诺我一定把意见转达到人事厅。然而,这份意见,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人事厅的这个考察,是实事求是地考察,还是走过场摆样子?更或是对我个人的欺骗?我想知道:前来听取意见的同志有没有把我的意见反映上去?如果反映上去了,为什么没有人来找我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核实?
8、人事厅有什么权力无视我作为湖北作家协会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的意见?我是非党员,是否有文件规定只能听取党组意见而不必听取非党员主席和高评主任的意见?如有,请拿给我看。如没有,请告诉我,为什么无视!是否有哪位领导指示不必听取我的意见,如有,请公开其指示。如没有,执行人员是否渎职?
9、为什么我反映了省作协和T诗人这样严重的问题,省人事厅却仍然批准T诗人的高职二级? 是什么人研究批准的?其中是否有暗箱交易?
10、省作协人教部原处长L说,省作协有关人员,曾就T诗人职称事宜和我的意见专门请示过翟天山厅长。据说,翟天山厅长表示,高职二级总归有不整齐情况,有人水平高,也有人排末位(大意)。作为一厅之长,同样无视我作为省作协主席的意见,无视T诗人以一个奖项反复使用的实际情况,无视T诗人高级职称才评定二年多的事实,以及无视T诗人个人品质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居然表示T诗人完全可以晋升二级。我想知道理由何在?是否有交易行为?是否有人暗中操作。鉴于T诗人的行事风格,并想顺便问一句:翟天山厅长是否在其他人的邀约下,收过T诗人的礼以及与T诗人一起吃过饭?
上述问题,我令我深感疑惑。

结束语:我的希望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几次讲话,都谈到文艺界反腐问题。谈到要严肃处理在评奖和评定职称中的恶劣风气问题。谈到诸事都要遵守规矩等问题。同时,也谈到对于造假档案要进行严肃处理的事宜。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谈得非常及时。让人们也看到希望。因为再不整治这些歪风邪气,整个中国文化会出现更大混乱,而低劣平庸作品会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主体,低劣平庸文人会占据文化界的领导层面。中国文化的低品质低水平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比如像T诗人这样的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生意场上退下来从文,本身价值观就很混乱。他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用钱搞定一切。在这些年混乱的社会中,他果然也做到了。这样的人事,我相信在文化界也不止一件。而这种现象不控制,最后导致整个中国文化品质的劣质化,文化精英的劣质化。
这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掌管着文化人职称事宜的人社厅,应该说在这事上责任重大。你出台什么样的条例,就会有着什么样的结果。你的条例混乱而不负责任,社会就将会承受更加混乱而更加不负责任的结果。
同样,我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一个公民,对于某件自己不认同的事,持以保守的态度,都不被允许,只是表达了不同意见,就要遭到辱骂和人身威胁,这是何等可怕。如果容忍这种黑社会的行径进入文坛,容忍文化界的高职称人士玩弄如此手段,容忍他们以凶杀恐吓的方式来限制他人的说话权力(T诗人目前拥有中国文科的最高职称!),而现实中发生这样事不给予从严处理,仍然由其居高位而得意,中国则将不仅是可怕,而是十分危险。
贪心的人历朝历代都有,但我们的规则正是用来限制这些贪心者,而保证社会的公平原则的。
在此,我希望并也相信湖北省人社厅作为政府机构,有责任和义务正面给我以回复。
湖北省作协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 方方
2015年4月17日



及时雨
香港科大教授丁学良:文革时代,我们是“阶级斗争压倒一切“,现在是“稳定”压倒一切,两者的思维模式一模一样,都是把四面八方看做敌人;把不同见解、不同诉求、不听话的统统归结为“敌对势力颠覆”,然后就可以下重手,管它什么法治不法治。
不用謝
周恩来声嘶力竭指挥《大海航行靠舵手》,1966年珍贵视频http://url.cn/ajtdvY
不用謝: 我没有什么自己的纲领,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执行捍卫以mao煮席为首的裆肿央的指示和政策。裆肿央授予我一定的领导权,这怎么能说是非法的呢?这样说,你们把以mao煮席为首的裆肿央置于何地?你们究竟还承认不承认MZD同志、粥恩来同志的讲话和批示?——江青在最高院法庭


复旦新闻系(编号13),84级,在复旦叫做8413班。这个班出了一堆大佬。我们系成立较晚,所以编号21,我是8X21班的。嘻嘻。

王小丫



http://chuansong.me/n/1296286









 中国微教育语录(47—64)

2015-03-28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除了第64条以外,本期《中国教育微语录》之47条至63条 均为今年三月份所写。对中国教育的研究已达二十年之久,可以说它的方方面面我均有涉猎。我是个爱好泛滥无归的人,读书饕餮到只要读得懂,便无所不读,没有 禁区的人。对有的领域的爱好,也许昙花一现,但对教育我却在开始注意的那一天起便视为终身志业。虽然形格势禁,不能到被垄断的官方办学校里教书——悲催的 是,民间也没有几个人敢请我去教书(也许是他们的自我审查,或许是他们认为我没有料),于是与朋友们自己办一个游集学堂来实现我的教书愿望——但对教育的 热爱与关注并未有稍解。

真 正懂教育的朋友就应该知道,虽然只是每日写一关于教育的小条目,但要说出点新意,或者说让人觉得角度与寻常有所区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育不仅是全方位 的慢艺术,而且在我看来是真正注重细节的艺术,如何注重细节,我会在将来的微博、微信里论到。我们的团队游集学堂的朋友们,每隔一阵就会将我谈教育的条目 (均在140字以内)聚集起来,以《冉氏微教育周刊》的名目发出来(现已发两期),你若想先睹为快,或者说关注我们最新的教育及游学活动的话,请你关注订阅号“游集队”(youjidui2014。比如今年已经定下来的活动就有44号至10号,与著名作家土家野夫游三峡;79日至16日随著名作家、教育革新者叶开一起做“三峡古诗文修学之旅”;730日至86日与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镇西一起做“三峡古诗文修学之旅”。今年年底还有可能成行的非常别致的台湾人文深度之旅等,以及五一假期的《家庭教育五讲》第二版之升级讲课等。倘要查详情,这公号上面是非常详尽的,若要长期且最快得到相关信息,订阅它是最好的办法。当然你也可以点文末“阅读原文”看暑期游学详情。2015328日于成都

47: 教育是个全方位的慢艺术。全方位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诸方面综合发酵的结果。慢是要尊重孩子的自我生长。很多动物一出生就得自己去找吃的,到充满竞争 的世界上去搏击,但人在成长方面花的精力特别多。你得想想为什么孩子不是一出生就六岁,直接上学,这里面的奥妙有多少父母想过?
48:学校教育在现代工业与信息化的情形下,追求规模效益和社会规训,每科由一个老师面对50个学生,其大弊在同质化。父母两个老师面对一个学生,要避免学校同质化延伸到家庭中,帮助孩子发现与众不同的自我生长点。但中国多被学校同质驯化的父母,一直以扼杀孩子的独特存在为己任。
49:世界著名在线教育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说,从2012年开始,有65%的人在未来将从事现在还不曾出现过的职业。如今的知识呈海量巨增,其折旧率比此前任何时代都高。只有培养审辩式思维、善于疑问与思考的人才,才是畅行将来社会的通行证,那种靠死读经的所谓教育多是大忽悠。
50: 变态追求标准答案乃至唯一答案堪称中国教育之恶,可它却有深厚的现实与心理基础。思想管控、死记硬背、目标考核等方便成人而不利学生之举大行其道。世上许 多事没有答案更不用说标准答案,但很多人害怕没有答案的悬浮失重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故接受标准答案的奴役就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51: 世上所有活人都与教育有关,谓之终身教育,父母与老师就更是如此。但中国的父母与老师,常置自己于受教育之外,仿佛教育只是孩子与学生的事。父母不知育儿 就是育己,老师教学很难相长,使教者与受教者处于很难相洽的水与油状态。看到一滴油振振有辞地教训一不滴水你不觉得滑稽么?
52: 对教师的称谓里,充溢着许多反教育的思维与理念。捧杀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贬斥如孩子王、教书匠。平静地 看,教师是一种需要谨守其职业伦理的特殊职业。灵魂而工程,是把老师放在改造学生、统一思想的位置,以便对官方权力产生认同感。
53教育的本质差别来源于教育哲学的不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国家主义的。次之光宗耀祖,可谓家族与集体至上。书中自有颜如玉充溢实用主义,于是头悬梁,椎刺股之类近乎自杀的学习方式,被歌颂千年而不休。因学习里没有乐趣可言,对知识的纯然热爱,终身不与焉。
54:中国的教育是不把人弄成废物就绝不收场,这是拙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开篇的第一句话。与一留学博士朋友交流,说不涉任何意识形态,只要喜欢标准答案的教育模式不改,就容易丧失追寻问题的能力。当老师问why时,你想的不是进一步延展自己的思考,而是想自己是不是又错了?
55:不少 父母谈孩子教育时,只谈其成绩,仿佛成绩就是一切。其实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合作与公平竞争等)过程远被父母忽略。成绩有时只起 着物化(百分制尤其如此)孩子的作用,你真相信数字能评价一个完整的活人?很多父母参与物化与捆绑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
56: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自由的生命个体,虽为父母所生,却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但中国父母总是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充满市恩心态,从物质到情感上进行勒索,全方位占有。因而毫无界限感,把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煮成一锅浆糊,使孩子与父母都痛苦不堪,却就是不想做知行合一的得体改变。
冉氏谈教育11
57:很多父母都知身教胜过言传,但想明白且能行出来的没有几人。身教是一种将父母放在受教育者位置的一种行为,是力行而非说教,更非强迫,这样才能内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与习惯。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说你想控制他就强迫,但你想内化而非让其屈从你的行为与习惯,放弃诱惑与强迫是最佳办法
冉氏谈教育12
58: 中国家庭教育的实质是家国同构,从家族至上到国家主义的桥梁便是以孝治天下。孝是家庭风险救助代际传承体系的核心,而统治者藉着孝完成对其之忠,令民众缴 税却不帮助民众养老,藉此完成双重剥夺、金蝉脱壳。在孝道之上,今之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古今政府何如哉?
冉氏谈教育13
59:教育是唤醒孩子内在热情与兴趣点,成就他之所是,而非父母与老师之强加。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之精神面貌的事业,青春成长是一阵子,精神成长却是一辈子。有的人在身体上年轻过,在精神上却从没年轻过。犹如我所说:你长着一张沧桑的脸,却从来没有反抗过,那只不过是把懦弱装扮成无辜
60:我心目中的教师,要是个终身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探索精神的人。他能时时返观自身,知晓人是一种有局限的动物,充分体会庄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完球了)的心情,体谅孩子学习过程的差异与困难,用爱与求真的态度为孩子们的未来启航。
冉氏谈教育15
61: 从“父母皆祸害”小组观察到大量糟糕的原生家庭,有很多年轻人控诉自己父母教子无方。但这些控诉者若不学习教育及心理学,反躬自省,二十年后他们就变成自 己父母一样的人,成为自己孩子控诉的对象,恶性循环。说不少人不配做父母,不是说配种意义之不配,而是指养育能力的不匹配。
谈教育16
62: 除了死亡,家长就像时间一样不可逆,没有退出机制。即便你断绝父子关系,也不曾影响家长事实上的终身制,永远无法像股票斩仓割肉那么了无牵挂。特别是未成 年之前,你对孩子的责任极其重大,可是很多人根本就不曾思考过。家长不是神,是有局限的动物,犯错了承认并改正便是教子王道。
冉氏谈教育17
63:我对那些动辄说自己老了,就看你们下一代了的家长,均视为精神上萎缩的病人。这样的看法既能世故圆滑地讨好年轻人,又能为自己推卸责任找到巧妙的借口。这样的人也多半受达尔文庸俗进化论的影响,总认为社会及人性的演进处于一个线性进步的过程。果真如此,那人类早该进天堂了。
64:有朋友赞赏四九年后的扫盲成果(且不说这成果多半出于政治统计学),其实钱钟书早就说过了:以前的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不许人民接受教育,现在的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只许人民接受一种教育;没接受过教育的人民因不识字而上当,只接受过一种教育的人民上印刷品的当。


 中国教育“微语录”(31—46)

2015-03-21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我 写过不少简短的推文,现在看来有一些依然让我觉得有点意思。“世说新语”类的段子,我们曾经向往。“陌生花开,可缓缓归矣”让我感到深情;“蕙何多英也, 谢”令我感到朋友交往之得体;“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之通脱达观,“幽明虽异,宁不见尔”的终生护佑,等等,实在让我感谢文字的力量。教育有 多种力量,力量之一种,便是智慧的文字。不敢我的文字多么智慧,但愿能给你带来点小启迪,吾愿足矣。2015321日于成都
31:年少时对于势利冷漠、世故圆滑总是看不起,当自己成人并有小孩后,有许多人会以过来人的姿态把自己年少时看不起的这些理念,作为适者生存的金科玉律交给自己的子女,并以此自鸣得意,好像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将自己修炼成“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那种人”。
32: 杜甫老师被同鞋们恶搞,除了好玩,还有得一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非常直观地体现出中国教材编写者无能。鲁迅文章和杜 甫诗作都应该选入中学课本,但别选仇恨和侮骂的诗文上了瘾。选迅翁有爱的文章和老杜《赠卫八处士》、《春日忆李白》不是更好吗?
33:正在为@人物杂志写纪念王小波逝世15周年的文章《一人个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如果我们在必将开往墓地的列车上能够对自己的子女说我并不想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负责任地传递给你们,我为自由与有趣的生活努力过,现在该你们了。那么我们的墓志铭也许可以共有:一个人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34: 教小女及朋友们几个孩子几年了,他们的语感、节奏、韵律、神采及对古文的理解明显进步,这令我非常开心。一直想编一本传诸久远的《古文初步》或者叫《那些 感动我们的怎能忘怀》,其选择是充满爱与美、生活情趣、有做人底线(不选道德高标)、热爱生命,剔除传统里等级观念等窒息人性的部分
35:中国教育的毛病之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教材内容选择,不是培养独立人格、生活情趣、基本人性关怀、提高审美能力,而是用无尽的道德要求来约束,让一个人当完人。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却被赞美,倡导大公无私,如此违背人性的洗脑教育充溢从小到大的每一册教材。
36: 语文教材弊病很多,举其大端:撒谎杜撰、反人性的道德说教泛滥、仇恨意识强烈,选文单一(愁苦的杜甫、激愤的鲁迅等)。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包括不少老师开 口闭口“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抗美援朝”,这就是愚民教育深不见底的下意识效果,人们受此毒害大伤自己权利而不自知

37:很多父母从不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尽情让孩子吸收学校的狼奶,还以适应社会自欺。这就像@王小山兄批评蒙牛等毒奶,却被有些人阴谋论地说成是躲在后面的竞争对手通过他有意抹黑。父母要尽量与狼奶切割,一大型酒业集团的朋友告知客户,以后有谁登蒙牛等毒牛奶的广告,别来找我。
37:变态成功学在吾国之泛滥,非独贪腐和学历造假之官员为然,如环球一样混淆是非的宣宣亦然,整个社会价值观唯权力和物质是尚,故各种远超人们想像的怪现状层出不穷。像爱默生如下的“成功观”自被视为天方夜谭:“能欣赏美/能发现别人身上的好处/能把自己奉献出来/这就算成功了”。
38:遍读诸多华文语文教材,无有如大陆四九年后遍选仇恨文章来教子弟者。争论迅翁文章可否入选绝对是伪问题,关键在于选什么。像《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切不可在认知不成熟,心智待健全时作为教材来灌输,除非有相当的祛魅及爱之教育,否则终身不知宽容理性为何物。
39:民国知识分子基本上复合型(专业+公共)知识分子,很少有不批评社会问题的。一般人只知徐志摩、梁实秋是作家,但他们的政论水平不低。更有自然科学家如丁文江等既在本专业有不错的成就,亦对社会不公时常发言。哪像今天既不专业又不公共的知识分子毫无担当、全面生产垃圾。
40: 课众子讲郑燮和陶潜如何对待仆人而及情商,我谓情商有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讲得太多而流于油滑,世故势利,其实平等待人,不卑不亢最为切要; 复次人与自己的关系最被忽略,如持之以恒谁都知道,但能行者甚少,以至荒废人生者甚夥;最后是人与宇宙之关系,小到对待花草,大到看待万物
42: 我理性探讨百年来为何国共两党选林觉民《与妻书》背后教育哲学的深层原因,但有些人颇受官式大词的蒙蔽,只知泛滥情绪。官式大词亦即波普尔意义上的大词, 就是为无理性的情绪化之人预备的。空洞大词和无逻辑形容词从中学生作文开始,就泛滥在我们的写作中,包括许多“名人”的文字无不如此。
43: 与女儿探讨未来,她答想当厨师。我说只要你幸福,我和妈都支持。我问她为何要当厨师,她说妈做的菜不好吃。我说你这可能是青春期的叛逆想法,其热度短暂。 她还说澳洲有安东尼一枚,为厨师且与人做绘本写作,生活有趣。我说这个比较容易坚持,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尝试和好奇心,而非马上为人生做了断
44: 中国教育的糟糕和学校教育的不堪,是众所周知的事,对照俄罗斯著名导演塔尔科夫斯下面一段话,有多少父母敢说自己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呢?“我们的孩子会 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但也取决于他们。他们的心中,一定要有争自由的热诚。这又得看我们的。生而受奴役的人,本性难移”
45: 独立思考是一种难得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严重缺乏,包括不少高学历人士。一来不少人信息接受能力和渠道有限,二来知识结构的均衡度不 够。对某事议论是一种权利,但下结论一定要有相当之证据,并有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我遵循胡适先生的话:对人疑处不疑,做学问不疑处有疑。
46:培根虽有了不起的成就,但他的为人亦有不少可訾议之处。不过他下面这段话,时刻提醒着我且乐于长期付诸实践:“我有一种探索的激情,我也有一种不草率下判断、不随便赞同、喜欢沉思、乐于改正成见的才能和用一丝不苟的努力改正自己思想的才能。”
中国微教育语录(65—78)http://url.cn/eSgNns 我们有点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野心,在我们看来,中国教育里放弃得最多的是对强者的教育,那就是缺少翻转父母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机构,却以糟塌弱者孩子为乐。我辈愿为改变这种风气,略尽绵薄。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4-13 冉云飞 
冉按:有朋友问我写“冉氏谈教育”与不定期编“中国微教育”语录是不是想给自己参与的教育机构打广告?我说那是当然。我所谈理念,不仅是自己思考的,而且是自己认同的,更是自己想努力践行出来的。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言论,但却都是秉乎自己内心所思所想而来。
不妨直说,我们有点自己的教育野心,即既不像应试教育那么呆板,也不像一些民间教育那样神神叨叨。应试教育的不好已是众人皆知,而一些民间教育机构也流于心灵鸡汤化,乃至变相忽悠。我们的做法是从自己开发课程自己编教材做起,如《家庭如何开会》、《如何演讲》、《家庭教育五讲》、《如何学古诗文》、《儿童经济学》、《生活中的逻辑学》、《研究社会从故乡开始》(这是我们的乡土教材总名)等。我们要努力让大家在教育效果的评判上,打开眼界,但又能逐步探索出一些具体着实的基本规则。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是要教育强者:父母、教师。即让父母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得到更新与翻转。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同时开发孩子的课程如《儿童经济学》等便是。现在我们比较成熟的课有《家庭教育五讲》、《如何学古诗文》,其它课程及教材大纲也将陆续推出。我们主要在成都开班讲课,但也不排除与外地同理念的教育机构合作。欢迎有兴趣者与游集学堂的主政者傅寒(手机18980012307)、江树(手机13880195301)。自然也欢迎朋友们来参加游集堂的暑期三峡修学活动,请点击文章最末之“阅读原文”了解详情。2015413日于成都
65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每个人不同且极具内在自我,当然它不能太随意,必须要有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正如记忆是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环,但著名在线教育可汗学院的创办者萨尔曼.可汗所说更有道理:我想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学习的快乐,并让学生在了解宇宙万物时感到兴奋。
66:中国教育怪象很多,高中以前毁孩子于题海战术,以及数不清的无聊的晋级考试,把儿童当成人来强逼。上大学严进宽出,六十分万岁泛滥成灾,该培养大学生作为成人的责任与自省意识时,却又放任无比。基础教育负责把儿童搞得厌学,大学教育负责把成人搞成放纵的儿童。颠倒如斯,莫此为甚
67:不知你是否思考过生个孩子干什么的问题?也许生育动机能帮助你解决些养育困扰。八七年调查中国家长养育孩子目的分别为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充实生活乐趣、为社会尽义务,结果后者占76%。样本设计缺少从众不小心二项,或许才是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神回答名列第一的原因。
68:你还记得几年前的杜甫很忙么?其实是学生对线性化的教材编写和枯燥教育的调侃与反叛。把鲁迅的仇恨与辛辣、杜甫对唐朝的批判、白居易揭露现实等一根筋地发挥到底,其实就是坏人坏到底,好人高大全的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将复杂生活与人性脸谱化,使你丧失精细富有逻辑的思维能力
69:众所周知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大约两岁以后就开始不间歇地进入叛逆期,青春期尤甚。叛逆期的说法非儿童视角,有成人强加色彩,我觉得应改为成长突变期比较中性。父母养孩子的目是为他们离开我们去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每天都是为了告别的相爱,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事实上两败俱伤
70:养孩子是为了告别的相爱,每一步都指向离开乃至最终死别。孩子出生离开子宫,赓即躺在小床、单睡一屋、上幼园、小学、中学、大学、出社会、结婚自组家庭,每阶段都在生离,离开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父母去世,可谓死别。但有的父母却违反此种现实,与子女界限紊乱,充斥控制与勒索
71:孝道为几千年来家庭代际养老救助体系与情感勒索披上了一层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外衣,且从蒙学教材开始在中国历代教育体系里占有重要位置,培养对权威的服从、从众的心理、大概率价值观的建立、统一并钳制思想,不利创造及独立思考。应该对孝进行经济学、认知心理学、政治学等整合性研究
72:前两天在腾讯大家发表一篇《爱孩子就别灌输孝道》,1800多条评论里,90%痛骂我的谬论,壮怀激烈程度堪比横店抗日。大多说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我说有平等之爱的桥在那里连接家庭之河,你却偏要摸着孝那块高低不平的石头不肯过河,且视为稀世秘珍,这不是另一种国情特殊论么?
73我们的家庭教育要么粗糙,要么鸡汤化,翻来覆去充斥车轱辘话,很少从厘订基本概念开始。如何把每个概念定得不带偏见尽量客观是言说的起点,比如我认为叛逆期一说是成人视角,应改为成长突变期比较中性。两亲人仍在,也爱孩子,用单亲或离损家庭指称离婚家庭是否准确?
74中国教育一直是工具主义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合流。从头悬梁、锥刺股的自杀式苦读,到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投入与产出交换,落脚点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的制度设计至今使人对未来缺乏理性预期,没有安全感,充满焦虑,很多人一生都不曾感受到过罗素意义上的对知识的纯然热爱
75:绘本在西方与日本等国已很有历史,殆因儿童视觉处理信息的能力远高于其它方面。绘本内容涉及儿童生活如生病、过节、上学、购物、旅游、游戏等,这既是培养儿童热爱阅读的基础,亦是让孩子社会化与行为内隐化的开端。中国连环画虽成人视角太重,然贺友直、刘继卣等亦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
76:任何心智正常及良知尚存的家长,都会对自己孩子成为告密者非常不安,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不道德行为。但教育心理学常识告知我们,儿童刚上学时是非观念,规则意识正在确立阶段,如此时鼓励孩子向老师打小报告,以后容易对告密行为没有羞耻感。到了大学当信息员,出社会当告密者就顺理成章
77:中国家庭历来是代际传递的养老救助体系,政府及相应的公共体系几乎不参与养老,使得每个人都竭力维护孝道,以便老有所靠。无有效组织的个体,没有谈判及叫板能力让收了税的政府帮助养老。只有一代代绑架自己孩子成了看上去收益最大的养老方式,但无论如何你不能把世代为奴视为当然啊。
7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取长补短一说看上去很美,但易流于同质化教育。人之所短与常识,可由通识课来补充。有次我给立人师范学堂上课说自己是中国教育的半残废,同学们不明就里。我言自己用脑尚可,而动手能力却极差,因为我的教育里缺少动手。注重答案的死记硬背,不仅愚脑且废手足




#冉氏谈教育#24前两天在腾讯大家发表一篇《爱孩子就别灌输孝道》,1800多条评论里,90%痛骂我的谬论,壮怀激烈程度堪比横店抗日。大多说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我说有平等之爱的桥在那里连接家庭之河,你却偏要摸着孝那块高低不平的石头不肯过河,且视为稀世秘珍,这不是另一种国情特殊论么?
#冉氏谈教育#25我们的家庭教育要么粗糙,要么鸡汤化,翻来覆去充斥车轱辘话,很少从厘订基本概念开始。如何把每个概念定得不带偏见尽量客观是言说的起点,比如我认为“叛逆期”一说是成人视角,应改为“成长突变期”比较中性。两亲人仍在,也爱孩子,用“单亲或离损家庭”指称离婚家庭是否准确?
#冉氏谈教育#26中国教育一直是工具主义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合流。从头悬梁、锥刺股的自杀式苦读,到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投入与产出交换,落脚点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的制度设计至今使人对未来缺乏理性预期,没有安全感,充满焦虑,很多人一生都不曾感受到过罗素意义上的“对知识的纯然热爱”
#冉氏谈教育#27绘本在西方与日本等国已很有历史,殆因儿童视觉处理信息的能力远高于其它方面。绘本内容涉及儿童生活如生病、过节、上学、购物、旅游、游戏等,这既是培养儿童热爱阅读的基础,亦是让孩子社会化与行为内隐化的开端。中国连环画虽成人视角太重,然贺友直、刘继卣等亦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
#冉氏谈教育#28任何心智正常及良智尚存的家长,都会对自己孩子成为告密者非常不安,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不道德行为。但教育心理学常识告知我们,儿童刚上学时是非观念,规则意识正在确立阶段,如此时鼓励孩子向老师打小报告,以后容易对告密行为没有羞耻感。到了大学当信息员,出社会当告密者就顺理成章
#冉氏谈教育#29中国家庭历来是代际传递的养老救助体系,政府及相应的公共体系几乎不参与养老,使得每个人都竭力维护孝道,以便老有所靠。无有效组织的个体,没有谈判及叫板能力让收了税的政府帮助养老。只有一代代绑架自己孩子成了看上去收益最大的养老方式,但无论如何你不能把世代为奴视为当然啊。
#冉氏谈教育#3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取长补短一说看上去很美,但易流于同质化教育。人之所短与常识,可由通识课来补充。有次我给立人师范学堂上课说自己是中国教育的半残废,同学们不明就里。我言自己用脑尚可,而动手能力却极差,因为我的教育里缺少动手。注重答案的死记硬背,不仅愚脑且废手足
#冉氏谈教育#31没有同理心,很难理解孩子成长程中的所作所为。因孩子过错发狂失态乃至体罚毒打他们的父母,想想你自己在孩子的年龄时做得如何?作为有孩子的成人,还连自己的情绪都管理不了,怎么好意思说改正错误是件容易的事呢?孕育生命的水组成的河流,没有任何一条走的是直路,但终将汇入江海
#冉氏谈教育#33李英强兄提议编一个分年龄段的阶梯性《在家上学书目》,此议甚佳。同时,我也主张搞民间教育的人,创设自己的课程,编写自己的教材,利用好网络,使得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能泽惠更多的人。教育的确来不了大跃进,需要有心人戮力慢工出细活,给那些真正关心自己孩子成长的家长以选择
#冉氏谈教育#34教育与人类行为背后观念关联很深,故只表皮地看到人的行为而不深究其背后的目的与观念,往往使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理解变得困难。不理解孩子,根源于成人手中掌握着不受约束的权力,却忘了自己的局限与败坏,更不激发孩子参与其自我成长的热情,而是专断行事。很不幸,这多像我们的政府!
#冉氏谈教育#35:教育本是细致如微的体察人性的艺术,由于父母与老师的权力少受约束,在行使自己教育权柄时变得任性粗糙、蛮不讲理,似乎不羞辱便不能达成教育的效果。故错一字罚一百遍这种集粗暴、无能、偷懒于一体的惩处,用起来容易易上瘾,亦是头悬梁锥刺股之类SM游戏在中国教育中无处不在的原因
#冉氏谈教育#36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不堪后,艰难地寻求改变,才能平静地做父母。自己改变有多难,你就理解要教育好孩子有多难。倘你明知自己糟糕,不爱学习,却天天催命般要求孩子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模范儿童,这样的父母一是不诚实,二是如同贪腐无厌的官员给民众做廉政报告,会引起孩子内在的恶心。
读素王死书,保黄帝谬种http://url.cn/VWfb87 我主张学习传统文化中事关平等宽容、有趣有种、热爱生活的东西,反对不分皂白地学国学乃至读经等。一个时代,要花最小时间的成本与求知代价,来学习最该被继承的东西,而不是一看是中国的,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来电。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4-17 冉云飞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E2MTczNQ==&mid=204479484&idx=1&sn=5ebbd939f7e3d3bda51b4b541baa8000#rd
冉按:这是以前的一篇旧文,经过一些修订后,最近刊载于《中国企业家》的文字。我主张学习传统文化中事关平等宽容、有趣有种、热爱生活的东西,反对不分皂白学国学乃至读经等。一个时代,要花最小时间的成本与求知代价,来学习最该被继承的东西,而不是一看是中国的,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来电。康南海曾撰联“读素王书,保黄帝种”,这样的民族主义乃至国家主义,一不小心,最终会沦陷为我所改写的“读素王死亡,保黄帝谬种”。找康南海的书法对联,一直没有找到“读素王书,保黄帝种”的照片,但有一幅我感兴趣的“大地烟云颠素书,诸天花雨菩提”的照片,相当好看。当然这里的“素书”是指怀素的书法,非指孔子的著述言论也。2015417日于成都
我曾经说过,如今你想要成名,其速度千倍于司马迁时代,百倍于顾炎武时代,但你所生产的垃圾也是万倍于古哲先贤。这说明泥沙俱下,是我们这个不乏活力的时代的宿命。既是宿亦是命——久病而成家,我们得知道这痛的宿主何在——自然得找到它的赓续之源。许多大江大河都远不止一处源头,极为隐秘的文化之源,就更像双头鹰多头怪,让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我们需要在披沙拣金之中,发现至今能给我们活蹦乱跳的生命之感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在持续不断地浸润着我们。我认为汩汩浸润的东西,统而言之叫儒雅,分而言之为四有:有趣、有料、有种、有心。
对于那些想开宗立派、以教导后生为己任的人来说,儒雅好像峨冠博带,一尘不染,过于端脸装正经。但是且慢,被誉为百世之宗、万世师表的孔子也并不完全这般无趣,你只要想想他让学生各言其志的时候,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无羁的向往,你就知道他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家伙。再看子见南子的时候,你就更忍不住嘿然一乐;承认自己是丧家犬时,你还对他的遭遇有点慈悲之心。如今有学生竟说自己的理想是当贪官,与曾点相比差距何止霄壤,只能说与甚嚣尘上的实用主义,以及没有像孔子一样有趣的老师部分有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有种,而像子见南子这样的故事,的确非常有喜剧效果,可谓有料。想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学校演出《子见南子》的话剧时,还引起卫道者的抵牾,我想孔子泉下有知,也会翻身而起,教训一下这些卫他实则害他的多事者。
尽管有专制的利斧大斫,儒而雅之的四有人才是代代都有的,此处仅举书信为例。五代十国的吴王钱写给太太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可谓古今最为有心的情书。米芾在《与人帖》里说承借剩员,其人不名,自称曰张大伯。是何老物,辄欲为人父之兄,若为大叔,犹之可也,何等诙谐有趣。颜真卿《寒食帖》则曲尽细微,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千古之下,亦觉有料。韩玉《临终遗子书》: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迩,可谓大丈夫有情有义有种。
坏就坏在后世的人,把孔子这种随意说出来的语录体《论语》,当作不易的经典来崇奉,朱熹很幸运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而拥有最终的解释权。文字和思想这东西,被人垄断了解释权,就变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阉割扼杀。由于有强硬后台的支持,董仲舒和朱熹一起对儒家文化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双鬼拍门。儒雅的老师,被当成神龛来供奉,视作木偶来消遣,当作牌坊来树立,形同偶像来崇拜,这样不把孔子搞得灰头土脸,直至变成死物都不可能。人们对孔子的怨气,终于在二十世纪初来了个总爆发,几位抡文化大砍刀的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吴虞等,和其他众多的人,来了个打孔家店的大型团体操,将后世附着在孔子身上的无聊解释大肆荡涤。孔子不是不可批评,他的东西不是没有毛病,但像二十世纪后半叶大陆的一锅端,破旧立新,砸烂你的狗头,有直捣黄龙的大能,反对孔老师成了很时髦的革命举动,于是儒而雅之的事,人们自然不敢问津。
但儒雅的事,与人性向善的本能有关,无论多么杀伐,也砍之不尽,禁之不绝。如今这儒雅的事,又重回台面,人们希望能在生活和文化中一例地看到。与港台乃至新加坡这样的大中华文化圈相比,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真要有像样的恢复而不受意识形态的绑架,并非易事。好在有网络相对自由的传播,成为发表诸多作品的园地,还有像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这样集众多知识包括传统知识于一体的“在线字典”,可以帮助人们快需地查找相关的知识,以解人惑。就是在网络上写作的古典诗词,也蔚然成帙——200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春冰集:网络诗词十五家》,正是儒雅渐兴的表征。作者可以从日常生活里,纯用口语来寻生趣,西瓜田里打哼哼。蝴蝶飞了都不管,知了空鸣(胡僧《卖花声六一怀旧》。亦可展现人间贫夫妇,还似濡沫鱼的慈悲(LUQ《杂咏》)。再有对古物荒芜缺乏有效保护的报料,土掩关河任走狗,蒿生垒石可圈猪(伯昏子《访潼川古城墙并跋》)。更有十载斯文劫,神州竟颠狂对文革的批评(LUQ《续正气歌》)。这说明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在石缝里的草都在坚韧地成长,并有葳蕤自放的一天。
儒雅也需要野道这碗老酒来垫底,不临行喝妈一碗,你就没有办法浑身是胆雄赳赳。儒而无种是懦,雅而无趣是木,儒雅无料便不活,无心便是死人。斯文就像生命一样,一定会代代相传,但要有李渔意义上的”——媚人有趣,还要有胡适意义上的”——宽容雅致,却并不那么容易,如今许多的斯文儒雅缺少一种令人沉醉的态度。康有为曾撰联:读素王书,保黄帝种。其联虽有过强的民族主义味道,但也可算是危机时的自警。但如果你只是读素王死书,就难免干出保黄帝谬种的傻事。儒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装神弄鬼。以为靠国学复兴、传统渐回便可包打天下,将那些民生难题一揽子解决掉,喊空口号就能开辟复兴之路,可以儒而雅之,那实在是过于取巧的痴人说梦。
游集学堂“家长读书会”四月读书活动http://url.cn/d34RFK 我们准备每月读一本书,不求花架子,不求耸动人,只求能对教育孩子有浓厚兴趣的家长,能够有个聚在一起学习与分享的机会。同时尽量能够完成线下与线上的连动,使更多不能来的家长也得所惠。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不会做父母的中国人http://url.cn/f2sTeD 现在我与朋友们一起成立一个教育机构,所做的主要内容就是翻转父母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有朋友到敝公微来回应说,这谈何容易?我说,挣大钱且容易的事,还需要我们来做么?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4-18 冉云飞 
冉按:这是2012年前所写的文章,收入2013年所出的《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我早在16年前就曾写过一篇《教育父母》的短文章,觉得父母比孩子更急需教育。有很多人在身体上成人了,在精神上特别是教育孩子上未必成人,这才是造成中国教育很多问题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谈的人已经很多人,比如1999年南方出版社所出拙著《沉疴:中国教育我危机与批判》,不谦虚地说,就是此中翘楚。即便在这样以批评学校及社会教育为主的书籍中,我也列有专章批评中国的家庭教育,可见我对教育父母、批评家庭教育的热情由来已久。
我曾说过,许多中国人不配做父母。于是就有人说我这种看法有种族歧视的嫌疑。我说,配种意义上的配,所有人包括中国人都应该有,因为生育是人的权利。但生了,是否有与此相匹配的养育能力,那则是一个大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很多国人是不配做父母的。很多父母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完全放弃自己的教育权柄。等有一天孩子不如其所愿时(如其所愿是否伤害了孩子,得另说),再来呼天抢地,甚至后悔生了孩子,却从不反省自己的过失。
现在我与朋友们一起成立一个教育机构,所做的主要内容就是翻转父母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有朋友到敝公微来回应说,这谈何容易?我说,挣大钱且容易的事,还需要我们来做么?换言之,我们的教育机构自然要为孩子的教育在诸多方面发力,但一起发力的就有我们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强者:父母与教师。不教育强者,老是糟塌孩子与学生,那教育只能走进黑暗的深渊。2015418日于成都
十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教育父母》,批评一群父母为了孩子中考,而阻止救助一位急危老人,而导致其撒手人寰的事(1999625日新闻《大连中考家长阻断交通六旬老人撒手人寰》)。今年一位湖南主持人钟山《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络被疯转,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一些父母所做的事:毒死一池青蛙、父母给监考老师下跪、母亲隐瞒父亲死讯等,在我看来没有一件是令人感动的,就像主持人所说“钟山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扭曲,没有人情,没有亲情的癫狂与痴迷”。可是竟然有多不少中国人认为这些父母做得对,令人感动,这得有多么颠倒人性才能视此为正常。

在这里我不准备讨论高考公平与否及其重要性,我只想和朋友们谈谈要怎样做一个父母才算合格。孩子生下来,马上弃掉,或者由于不负责而早夭,如2012630日新闻报道“五岁女儿因尿床遭24岁母亲殴打 昏迷两日后送医身亡”,自然不是合格的父母,甚至是犯罪。把孩子养大,让孩子吃饱穿暖,努力让孩子受教育——当然很多父母还没有能力知道这教育暗含不少毒素——这固然已经很不容易。但这是不是就算合格了呢?我觉得还有讨论的余地。那么我就以2012629日的新闻《女子自由恋爱被父母强送精神病院剥光接受检查》来谈一谈。

陈丹的父母显然做了一些父母都未能做到的事情,比如把她健康地养大,让她能够大学毕业,并最终成为一名工程师。但她父母对其情感的干涉和伤害却由来已久,十二年前女儿读大学时与男友相恋,父母偷看陈丹的日记后发觉此事,就到学校找辅导员,破口大骂其男友,弄得满城风雨,让其美好的恋爱破产。偷看日记,窥人隐私,其不道德已是昭彰之事。可是没有多少父母觉得这是个不小的德行污点。破坏自由恋爱,不用为父母的人生经验来进行利弊分析,不理性和悦地与女儿探讨取舍,却专制地主宰他人的情感生活。不特如此还侮辱其男友,弄得满城风雨,对双方的自尊心都是极大的伤害。父母作为成年人,连尊重他人选择的基本德性都缺乏,这样的父母不合格是显然的。

十二年后陈丹再次自由恋爱,父母干涉其情感生活的粗暴做法却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变本加厉。这次父母邀约四个陈丹不认识的人,当作男友的面将陈丹强行挟持进精神病院,硬说其有精神病,需要收治。幸好她配合院方,最终专家鉴定其没有精神病而出院。陈丹出来后,正在准备起诉父母和医院各方。陈丹的父母,如果说第一次阻止她谈恋爱是小恶,而这次则公然侵犯她的人身自由,涉嫌用绑架的方式来伤害女儿,这样的父母和前面欧打五岁女儿而致其死亡的母亲,同样是犯罪。但问题在于,这些人都还有一个借口,我是因为爱你。这样充满暴力充满伤害的爱何其多也。按照道理讲,在中国有自由堕胎的权利,那么孩子要生下来,完全是父母做主。不说别的,孩子生出来,你不好好养育他,对他就是一份天然的亏欠,何况你还有意伤害他的选择自由和人身自由。可是在许多父母的眼中,子女是自己的私产和还债机器,他们把辛苦养大子女当作一种十足的利益交换。如此充满赤裸裸利益的家庭关系,怎么能是一种健康和善的家庭关系?

如果说像陈丹父母这样极端的例子,还不足以说明不少国人何以不配作父母的话,那么我们再从许多细节来观察,看看国人为人父母者问题有多么普遍。以为努力给子女挣钱,并且将其送到好学校乃至到国外,就算是爱子女,却不愿花一点时间仔细聆听、耐心对待他们的诉求、一以贯以地关心其所关心的事,对照美国电影《我是山姆》里的山姆,我们便不难看到我们不少人为人父母是多么不称职。我们在不择手段、变态成功学的引诱下,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安全感悉数转嫁给子女,把社会上的残酷竞争放大,只考虑子女出人头地,最终给孩子带来了一系列难以避免的心理负担和隐藏的性格缺陷。甚至埋下许多暂时不为人知的身心疾患,从而最终用“爱”来扼杀了他们的人生幸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社会里可谓不胜枚举。

众所周知,如今的学校教育问题多多,但有多少父母愿花时间在子女身上,并尽力给孩子以正能量的影响,用好的价值观来影响他,培养其正直之人格。前述那些为了孩子考试不惜手段的家长,能教育出像样的孩子吗?对此我充满怀疑。好的言教之影响做不到,持之以恒的得体身教就更是付诸阙如。自己对上点头哈腰,对下傲慢无礼,却教孩子要做个正直的人;自己打麻将,却命令子女做作业;孩子在学校受了不正当的伤害,却不敢为自己的孩子申诉权利。这样的父母何其多也,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是合格的父母?很多父母口口声声地说爱孩子,却不愿自由而有趣的生活做分毫努力,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负责任地代代相传,甘愿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样的父母能是合格的吗?

如果要我举百年来真正热爱自己孩子的父母,那我愿举梁启超夫妇。特别是梁启超先生花在他九个孩子身上的精力和心血,堪称为人父的楷模。九个孩子除英年早逝的梁思忠外,其余八位个个成才,还有三位是院士,在做人做事上,他们都堪称能得梁家风范。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梁启超先生通过四百多封家信(参见《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版),在字行间透露出来的充盈着爱的亲情。梁启超先生想孩子之想,从他们的身体心理和兴趣爱好出发,为他们的选择指引航向,为他们的成功加油,为他们的挫折带来切实的分析和莫大的心理安慰,没有任何不得体的强加。没有合格的父母,哪有合格的子女和公民?没有合格的子女和公民,哪有真正健康的社会和自由的生活?

201271日星期日下午于成都

 游集学堂将干些什么?

2015-03-22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游集学堂是我与朋友傅寒、江树等一起合办的一个集教育、旅游等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旅游自有其教育意义,与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关联。比如今年夏天我们将邀请叶开、李镇西二位对教育充满热情的名师,办两期三峡古诗文修学之旅的活动(详情可点开底部“阅读原文”加以了解,正在报名中,欢迎参加)。但今天我主要借此给各位关心的朋友们说一说,我们这个机构将做些什么与教育有关的事情,并且如何做。

一:我们将集合体制内外教育方面的人脉,做些试验及开创性的教育工作,但不涉学历亦不涉学科教育。我们不是应试教育的补充,而是应试教育的参照物,主张训练人的思维及创新、善于发现问题、获得终身的学习动力,希望成人与孩子们都能够从中学到东西。

二: 我们不仅是教育孩子,更首要的是要教育父母。天下没有谁比你更爱你自己的孩子,可是你真的懂孩子,并且能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吗?因此我们会注重翻转家 长的教育理念,其中的课程设计有《家庭教育五讲》(我亲自编纂教材并主讲)、《家庭如何开会》(由罗伯特议事规则推广专家高天编教材并主讲)等。

三: 教师是最需要学习的一个群体,可是有许多老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因种种原因不如意,他们不少人对教书育人没有热情,只有按部就班地充满疲倦与无奈。一个不爱学 习的老师,就像不爱习的家长一样,是孩子成长的拦路石。我们会开设如《教师的学习动力与思维训练》(暂名,人员待定)等课程。当然我们毫不隐讳,培训教师 是为了我们做人力资源储备,将来我们会在被培训的教师中选择自己中意的老师,让其加入游集学堂。

四:我们将为1018岁 (但没有上限年龄限制,包括大学生及成人)的孩子开设如下课程,以便有兴趣的家长与孩子备选。《如何爱上古诗文》(我亲自编纂教材并主讲)、《儿童经济 学》(由深研米塞斯等经济学者的吴荻枫老师编写授课)、《生活中的逻辑学》(暂定由哲学学者周志羿编纂教材提纲并主讲)、《美育与手工》(由雕塑家郑中国 编写并讲授,郑是中国运用废品做雕塑比较有成就的人,我们将在课程中让孩子重新认识如何废物利用,更新自己的眼光,世界将没有真正的废品,从中学习动手能 力、雕塑制作、再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理念等)、《如何演讲及它的魅力》(暂定由斯担福大学环境政策博士张雪华编写并主讲)、《由成都开始的社会研究》 (成都乡土教材的编写讲授,人员待定)等。

五:这些课程的授课,在创立初期将暂时利用周末与假期开展。待师资较充裕,家长、教师、学生认可后,我们或许会把课程开成日常的课。我们的目标学习者,是家长及老师认可我们的教育理念,你们的孩子准备不按常规路径接受应试教育,将来要出国留学等目标人群。

六:我们的大本营及落地教育,当然以成都为主。但我们也会展开城际合作及互动,希望有在地教育机构联手,如讲授比较成熟的《家庭教育五讲》、《如何爱上古诗文》等课程的短期授课。这些课程会在我们的编辑团队加工后,播放些讲授内容的节选,以便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有所了解。

七:我们将每月于成都主持一次“家长读书会”的活动,活动将建读书微信群及豆瓣“家长读书会”小组(豆瓣小组页面搜索“家长读书会”即可,欢迎参加),让家长读到真正的好书,并做出有意义的分享(在网络上有分享及互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身也受到教益,充分展示育儿就是育己的教育理念。每个月所读书,欢迎各界人士包括出版商推荐,但最终确定何为每月读物,则是由我们团队确定。

八:我们将会在适当时机,做些关于我们教育理念的公益演讲,这方面我们欢迎有关机构合作。

以上只是个初步的打算,不算成熟,兹写出来以便公诸于众,就教于方家,同时希望大家给我们提供切实有用的建议。


2015322星期日急就于成都

游集学堂“家长读书会”四月读书活动

2015-03-27 冉云飞 
我曾介绍过,我与朋友们一起创办的游集学堂是个非学历非学科的文化教育旅游机构,即不参与任何涉及到应试教育有关的考级与评比。而且与教育学生相比,我们的特点之一就是,特别注重翻转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新老师的思维训练与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在家长与老师有所改观的情形下,孩子教育的革新才成为一种可能。否则孩子的思维创新与好奇心倘有冒头,家长乃至老师会以不务正业目之,这对孩子是个极大的打击。对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以及不停的尝试,打击得最多的就是家长与老师。因此孩子的提升不能得到家长、老师的配合与支持,甚至大加阻止,其实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
有鉴于此,我们准备每月一次就一本书,做一个持之以恒的分享。不求花架子,不求耸动人,只求能对教育孩子有浓厚兴趣的家长(不少老师亦是家长),能够有个聚在一起学习与分享的机会。下面是一些暂定的规则,以及四月所读书籍与要求,请有兴趣者参与并转发周知你的朋友们。
一:读书会每月一次,时间均为周末,具体时间及所读书籍每月通过新浪“游集文化”与“游集队”(youjidui2014)的订阅公号发布。同时读书会的相关内容及参与方式,也会在豆瓣专门的“家长读书会”(请点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观看并加入)公布,敬请有兴趣者关注这两个号与“家长读书会”,你会尽快掌握相关资讯,同时也能享受线下与线上活动的连动。
二:每月只读一本书。书籍由参与者推荐(也有推荐者多的因素,比如四月就是如此),或者由游集学堂指定。当然我们欢迎各出版商推荐阅读书籍,但最终是否列入我们的读书计划里,则由游集学堂决定。
三:发言形式。有一个主题发言人(主题发言人可自己申请),但每个参与者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不求结论,不求同一,只求每个人一颗求知的心能得到释放。
四:参与要求。即必须读过该月所推荐的书籍者,才能参加。因为不能有效交流,只徒走读书会的形式是我们所忌讳的。
五:报名人数及形式。人数约二十五人以内。报名方式请告知自己的职业+姓名+电话。报名请联系傅寒18980012307
六:四月所读书籍,为几位朋友推荐的尼尔森《正面管教》(京华出版社版)。
七:四月参加时间及地点:2015418日下午3时至6时,地点暂定为北东街与草市街交叉口的时代印象3320室缘来客栈。
另附重要咨询:201551日至3日《家庭教育五讲》第二版之招生亦开始报名咨询,具体情形可联系傅寒18980012307,江树13880195301详情我们会另外通过以上公号与豆瓣读书会发布,敬请垂注。
2015327日于成都
《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冉云飞:我不是雷锋的亲戚http://url.cn/eXXR9z 有朋友非常关注系列拙文《民国NGO史上的失踪者》,觉得这种打捞很有意思。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但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这对总是习惯眼光向上,又喜欢毕其功于一役的民族,的确是件非常难的事。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冉云飞:我不是雷锋的亲戚

2015-04-16 冉云飞等 
冉按:最近有一位朋友非常关注我研究民国NGO的历史,觉得这种历史打捞很有意思。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但我系列文章出来后远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这对我们总是习惯眼光向上,又喜欢毕其功于一役的民族,的确是件非常难的事。这位朋友问我既然研究,那么对NGO的现实境况知道多少?是否参与过一些活动?我当然不能说我全盘知晓,但大抵知晓是可以回答的。同时,我从来不只是一个言说者,而且是个一定意义上的行动者。
也就是说,我参与过一些NGO的事,比如做过立人图书馆的书籍推荐者及推广大使,做过立人大学的老师(13年第一期是《古诗文教育与现代生活》,14年第二期是《民国NGO史上的失踪者》六讲)。参与过牛博网等的震灾活动,办过141期的《公民社会与NGO发展周刊》、雅安地震的信息收集二十期,我还写过带有总结性质的《中国NGO六十年》等文章。至于说零星地帮助过一些民间机构的活动与讲座,那就不能胜数了。我自然不能说民间组织的发育或者行动,会对目下的现实社会产生多大影响,但我坚信,不会没有影响。这是我七年前亦即08年地震后不久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一个采访,不知后来登出来否?好在旧稿尚存,今发敝公微,算是一个纪念。图片为朋友李杜兄接受立人大学聘书,我的聘书暂时没找着,在网上扒拉他的以应众位2015416日于成都
1:一个很CCTV的问题,地震当中,围绕志愿者的主题~让您感动至深钦佩至深的人和事?

冉:我有一个CCAV的回答,没有什么具体的感佩至深的人和事,但那些无名的志愿者还是让我感动。不过,不管自己为灾区做了多少事,都不要以为自己牛逼,那种市恩的心态是我比较厌恶的。做了点好事,就以为别人欠他几吊,要不就想换点表扬,整个儿成了雷锋的亲戚。

2:80后,你原来对他们的印象如何?地震中他们做了什么?你的感觉呢?

冉:是人都年轻过,我不敢对年轻人做整体评价,我只看到有好有不那么好的个体,对八零后也不例外。跟风玩“好染髭须事后生”,和向年轻人卖老,一样都是小看年轻人,只是暴露了千百年来国人擅长的老滑头风范。我碰着许多八零后去救灾,他们做得不坏。我从不担心下一代,就像老一代担心我们的时候,我虽然体察他们的好心善意,但总觉得他们饱嗝可能打得太多了一点。我从来只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去担心别人。自己做得一塌糊涂,却去担心别人,未免自己嘴臭,却天天考虑别人是否刷牙。

3:你在地震中都忙些什么?(大概的时间,地点)牛博网的那些个关键人物,老罗,韩寒等等,都在忙些什么?你们有没有打退堂鼓的时候?郁闷的时候?又如何坚持下去的?

冉:我在地震中首先是安定家人,后来才到灾区去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不是个先人后己的人。说我爱别人,那当然也不假,但说我首先是自爱更准确。韩寒做得不错,但我没见过他本人。老罗也没有全天候让我做他的国保,所以没有办法回答得更加CCAV。看过老罗语录的人,都觉得他好玩有趣,完全是个不怕事的主儿。但你一信任他,他就严肃得很可怕,比如用好每笔救灾款,就把他吓得不轻。

退堂鼓打起不好耍,要打嘛也要学张艺谋,多打腰鼓,这才符合“中华民族”(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民族,是第五十七个民族吗)的审美观。不存在坚持与否,也没有做榜样的伟大动力,是否坚持,要多年后才看得清楚。同时,即便坚持,也是自我的自由选择,我是不吃谁逼我坚持(哪怕是期许我来坚持)这一套的。

而且我还要多一句嘴,我只代表自己,老罗、韩寒他们二位的六块表,我代不动。

4:在灾区的吃喝拉撒如何解决?像你写的“近乎绝食”,那是哪天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一直吃不上东西?还有哪些特别“”的事情吗

冉:没在灾区住过,都是早出晚归,偶尔一天不吃东西也算不了什么革命行为,哪能用解放全人类的“绝食行动”来称誉呢?如果我们仅是偶尔一天不吃东西,就叫“近乎绝食”,那是对正义事业的侮辱,是对渣滓洞的蔑视,顶多是渣滓洞的渣滓。事情倒没什么窘不窘,但看到你这“”字,倒是有点窘,看它换了个马甲,我差点没认出来。

5:其他组织…像“多背一公斤”哪,河流协会等等,那些以中产阶级为主力的志愿者,工作模式一般是怎样的?据你的了解,他们工作中有什么艰难险阻么?

冉:中国可能有中产阶层,但说有一个中产阶级,还是可能太乐观了,除非你想找中产阶级的麻烦。弄一个地主阶级出来,就是为了便于武力分肥,打土豪分田地,不搞个这样的阶级出来,不好煽动一小撮。说句实在的,中国的公益组织都还很弱小,处于婴儿期,大家都在学习阶段,其实政府也在警惕地学习着、观察着。换言之,在做好事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婴儿,政府也不例外。在中国,善慈也是一种垄断资源,所以来自于政府别有用心的警惕是所有公益组织最头疼的艰难险阻。

6:你们和灾民的互动,当时你说,有灾民不知道志愿者是干啥子的,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能描述一下当时你们交流的场景吗?(包括灾民的肖像…)(多一些温情的东西吧…)

冉:几十年来,只有国家,没有社会,自然不会有多重救援渠道。所有的救援渠道都被政府垄断,这也正是受同样的灾害,与民主国家的民众相比,中国的灾民特别悲惨的原因。别说农民不知道志愿者是什么意思,就是读过点书的人能准确说出志愿者含义的恐怕也不多。不过志愿者与官员有点对比,这让他们特别能发现出来。因为不少志愿者自然没有前呼后拥,也不做重要讲话,只是做事,并不劳烦他们,因此他们觉得特别。志愿者与政府官员长期以来的办事习惯,当然是一大对比,这种对比也是官方有时也比较斥拒志愿者和志愿者机构的原因。

没有什么故事好讲,因为这些事当成故事来讲,比较难受。

7:有人说,地震给大伙带来了一个“震区乌托邦“,都剥掉了坚硬的外壳,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为什么?

冉:乌托邦在任何时候都是乌托邦,乌托邦的性质在于它的及时(或者最终)的幻灭性。地震震出个新中国,是美丽的单相思;有福同享也就是几天的事,生活得靠正常的习惯,这是非正常情况下的特例,很难天天如此做。因为人们不可能每天生活在灾难中,所以人性的善得用制度将其激发出来,不要指望于灾难发生而产生的短暂乌托邦。也就是说,多难连乌托邦都兴不了。

8:除了你的《四川信息掮客周刊》(后来变为《公民社会与NGO发展周刊》),据你所知,还有哪些志愿者在为灾区的重建作长期工作?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在做什么事?

冉: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长期到灾区去,因为我不能像有机构的志愿者一样长期战斗在灾区一线,所以选择了“当逃兵”的做法,就是做一个灾后重建的信息方面长期的牵线人而已。所起作用也微不足道,但愿意将各位志愿者及公益组织机构的能量通过我的传播,放大一点。让更多的人知晓,进而支持在灾后重建中做些修补工作。

我认为灾后重建的志愿者机构,一是要有资金来源,二是信息要尽量公开透明,要经得住审核,三是志愿者要能自存自利,否则很难坚待得很久。单个的志愿者来坚持一小段便回去,当然,我也是很欣赏的,但要做出长期的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机构。在灾区工作的志愿者,我认识的不少,像多背一公斤的安猪、千秋助读的徐晓等,都做得不错。他们几乎都是关心学校,关心图书建设,因为教育的重要性,你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份。

9:地震有给中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志愿者的制度文化改变吗?

冉: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太实质性的变化,但一定有水滴石穿之功。也许一滴水,会没入土地里,人们看不见,但它依旧在那里。

10:论述题:试结合中国文化和国民性,谈谈地震中中产阶级志愿者的作用和局限。

冉:这个问题太大,而且太精英姿态,国民性是什么东西?它是我们常见的混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吗?改造国民劣根性的说法,除了展现有些知识人的拿大外,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因为在制度不变化的情况下,改造国民性和改造思想,具有很高的同质性。至于中产阶层志愿者的作用,我认为不必夸大,但有总是好的,一切就怕没有开始。当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以有一点坚持的精神总是好的。至于局限,是人都有局限,即便是一个健全的民主社会,也永远有其缺陷。我认为只要能共同推进公民社会逐步成长的努力,局陷和缺点都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为何不要孩子为我养老?http://url.cn/TSyzwp 我女儿从小看到我对她奶奶的好,也深知对她无条件的爱,我想她不会讶异,因为她懂得我是如何践行“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的理念的。这就是我提出并贯彻的“一个家庭,两种制度”。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4-15 冉云飞 
冉按:这是322日应川大常识读会之邀,在一家茶楼与十几位川大的学弟学妹们交流,所整理出来的一小段。这两天在病中整理出来,所有的交流内容达一万多字,有些小意思。整理的较全的删节版内容,常识读书会过几天会先发出来,我的公微里则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发,因为太长了,实在让读者招架不住。
一个学妹提了三个很好的问题,一是关于分税制与当前经济走向的关系,二是NGO的发展为何受到诸多制约,三是社会为何普遍焦虑,特别是我们年轻人也没有安全感,从家庭的角度,这些问题是从何而来的?这是我对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这回答当然是感性的,容有地方并不严谨,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思考,则于愿足矣。
现在以《为什么不要孩子为我养老》【不要孩子直接花钱养老与孩子作为纳税人间接为老年人养老做出了贡献(养老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化需要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是等不来的,这需要每个人戮力争取),这是两回事,请想与我争论者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再说】之题刊出,请大家参照我此前所发的文章《我为何反对给孩子灌输孝道》(请点文末“阅读原文”)与《一个国家没几个正常人是多么可怕》(请网络搜索),就可以更为立体丰富地查看到我对此一问题的深入思考。2015415日于成都
第三个问题就是您观察到现在的年轻人的心态。我的孩子与你们同龄,我基本上是你们父亲的同辈人。但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你们可以看到你们父亲和我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在我孩子眼里我想是下面这样的角色:老爸,你这一辈子就是很喜欢折腾,什么都有好奇心,而且这学习能力还超强。
举个例子,98年我上互联网,就开始玩BBS,一有博客就开始写博客,一有微博就开始写微博,那时候的微博是嘀咕,接着是饭否,再上推特,非死不可,G+,我就是一路这样玩过来的。所以,实际上在09年新浪微博出来之前,我们已经玩了类同于它的“前辈”了。我经历当然比你们多,2010年底才知道我父亲是谁,还未及相见,我就坐牢去了。那么你想一想啊,我经历这么多,按理说该消沉了,可你看我这个人的活力,恐怕不是许多年轻人可比。我给自己的孩子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千万不要觉得吃一碗饭是难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把那碗饭吃得有趣和有尊严。毕竟在这个时代,饿死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我说你看老爸,读书的时候是我们班最穷的学生,但是很奇怪,对物质这方面我完全没有刻意去追求过,似乎别人该有的我也基本不缺。
我家里面曾经那么穷,却跟我孩子讲你完全没有必要吃碗饭担心。她在美国学社会学,我朋友就说,社会学不好找工作。我说工作那么重要?要吃碗饭并不难。重要的是她喜欢,她喜欢学什么我都支持,我才不管她学什么呢,我对她说,你是你,我是我,这是你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难道我是你老爸,我出钱就有规定你学什么的权力么?不,你想学什么我就成全你,你要转专业,我依然支持你。
我为什么不强求自己的孩子呢?因为我自己活得很精彩啊,我哪用得着把自己的想法转移到她身上去了。很多父母,自己活得很窝囊——当然你反抗后依然贫病是可以理解的——却想让自己孩子活出自己希望的精彩来。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父母你改变不了,你也要改变你自己。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一个对自己很自信的人,哪怕遇到最糟糕的现实,你都不会被击倒。我在看守所里待了半年,还读了50册书,全是警察都读不懂的,最难懂最枯燥的。如读14册孙诒让的《周礼正义》、20册《吴宓日记》、6册《翁同日记》,又读了一次钱钟书《谈艺录》及《管锥编》等。谁也不想坐牢,但进来了你能怎么样,还是要以务实的态度对待人生。
你们看过《美丽人生》那个电影没?抑或是《我是山姆》?在集中营里面,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却依旧如此爱孩子;只有七岁智力的父亲却常常陪孩子玩,面对这样的父亲,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很惭愧。有次与一朋友聊天,她赞我在家教方面用力甚多。我说最大的遗憾就是陪孩子玩的时间太少,如果岁月能够重来,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说句看上去刻薄的话,中国的父母大多是势利的:如果孩子考得好成绩好就到处炫耀,如果考得差一点学习差一些,就好像没生过他(她)一样。我对孩子要求得最多的就是,不要作弊。若全班50人,有49个人作弊,你也不要作弊,这是爸爸妈妈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一起承担这个价值观的后果。比如留学也是,高中成绩是多少,绝对不找关系给她增加任何一分。读稍微差一点的学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认为父母在考得差时,只需与她一起分析考砸的原因,而不是把考试成绩和爱她与否连在一起。换言之,我希望我们的父母在孩子考砸时,明确地表明与爱她没有关系。成绩是成绩,爱就是爱,这两件事并没有关联关系更没有因果关系。倘若在爱与成绩之间形成一种激励关系,考得好就奖糖,考得不好就冷若冰霜就赶出门,这样做很糟糕的,这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然后学会挖空心思讨好人,这会造成人格的扭曲。
但我们做父母的,却也必须明白,我们虽然爱孩子,但孩子的事都要他自己解决。孩子哪怕是搞砸了,我也宁愿她独立解决,我也不会埋怨她,只会和她一起分析甚至承担损失与后果。我不会说,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干,不会制止你,我宁愿来和你共同承担,让她要对未来、对自己有信心,这个世界那么辽阔,那么广大,值得到处探索与无尽地尝试
我在成都做《家庭教育五讲》,讲的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是“生个孩子干什么”?我问所有来听课的人,这个问题有一半的人没想过,莫名其妙从众!看到别人都生了孩子,有些人就经不住各方面隐性与显性的压力,就说“哎,我也能生哎!”(笑声)不少中国人都这样。比方说,你是一个不错的知识分子,太太又长得漂亮,但你两个多少年都不生孩子,人家恐怕就会说了“哎,那两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哦?”你要是不淡定的话,你说“明天早上我就来封山育林”!就生出来了。当然这就有一大堆问题了,中国人不喜欢特立独行——你就说我就是要当丁克,又怎样?是吧?但是,有很多人都害怕。
同样的,中国的父母也多无聊。孩子十四五岁时,有点儿朦胧的爱的萌芽,他们一听到,哎呦,吓得个半死!手脚无措那样子都像是在演活喜剧。当孩子二十五六岁时,不谈婚论嫁,也吓得个半死。我说干你什么破事儿啊,那都孩子自己的事儿。可是很多父母越俎代庖,界线不混,视干扰孩子的人生为乐事,结果弄得两败俱伤。
我大学毕业1987年到2004年,我把母亲奉养在成都,吃、穿、住、医疗几乎是我一个人管(我两位家兄都有爱心,在对母亲的爱上丝毫不弱于我,但我还是愿意独力承担此种物质负担),直到她去世。我在家搞的是“一个家庭,两种制度”,即对母亲行养老之责,却不需要孩子为自己的养老负责。对自己的母亲我尽了儿子的养老之责——我反对向下一代灌输孝道,是为求真而厘清养老之责任分摊,事实上我在奉养母亲的过程中,做得也比许多批评我反对孝道者要好——于情是题中应有之议。于理则稍有说法,在这过程中,我与母亲作为纳税人没得到政府丝毫的养老帮助。虽然政府收了那么多税,有帮助民众养老之责,但这政府那么赖皮,你不能等,把自己的妈给饿死了,这当然不可以。
然后我对下一代,跟我孩子说,“我现在挣钱的动力就是,第一你要读书,第二是我与你妈妈要养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养老这个事儿你别操心,这是我们的事。我花钱送孩子去读书,是为了成就她自己,我们并不需要其它回报。你工作了结婚了,来看我们会很开心——不会不开心,对不对?但是你忙我们不会抱怨,我们不会生气,我们理解你,对不对?这就是我所说的“一个家庭,两种制度”。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不要将上一代的事情强加给下一代。我女儿从小看到我对她奶奶的好,也深知对她无条件的爱,我想她不会讶异,因为她懂得我是如何践行“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的理念的。今天和你们这样的聊天,我很enjoy,谢谢大家。
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社会问题http://url.cn/Vy0k0j 观察1949年后的中国社会管控与运营,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合力完成,才能得到一点近于真相的解释。因为档案的不开放,信息的摒蔽,使得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程度上成为盲人摸象的一个合唱。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4-14 冉云飞 
冉按:这是去年年底省载于腾讯大家的专栏文章,原名为《社会学家如何看透社会本质》,今易为此名全文刊载于敝公微。这虽是一篇对社会学者阎明所著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的书评,但却蕴含着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辨析。观察1949年后的中国社会管控与运营,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合力完成,才能得到一点近于真相的解释。因为档案的不开放,信息的摒蔽,使得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程度上成为盲人摸象的一个合唱。2015414日于成都
水不可能倒流,历史也不可能倒着发生,但我们的考察角度,不妨把二十世纪事关社会学的一个著名变动直接晾出来。因为社会学这个学科被取消,本身就是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变迁的一个结果。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但社会变迁却最终取消了社会学,这个悖论有点让中国的社会学喘不过气来。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思,这是我们这些后来者“马后炮”情绪及思考路径作怪,其实不然。“李约瑟难题”自然是个“马后炮”议题,可谁能否认它有很大的思考必要与价值呢?
1952年,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被撤销。这一年,所有大学的社会学专业被取消,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有人认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社会问题。”(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P2324,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你想那时就有人有这样“伟大”的想法,后来那一系列的“有人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举措,乃至饿殍遍野,其实就是此种现实治理的逻辑延伸。
有这样的大前提,然后用政治放大镜去勘察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那就不难找出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尽管很多说法一看就毫无逻辑。不过逻辑在他们那里有什么大了不呢?连逻辑学都直接取消或者变成“中国逻辑”,不就得了么?事实正是如此,逻辑学是四九年后所取消或改造的学科中——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至今没进入公共领域的学科之一。因为如果所有大学生必修真正的逻辑课的话,那么有很多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说辞,就立马会冰消瓦解。
但颇可玩味的是,在1949年后国共分治的情况下,社会学家余天休、黄文山、许仕廉、李树青、杨庆、杨懋春(1958年后定居台湾,并为台湾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不小贡献)到美,只有龙冠海一人到了台湾——社会学者阎明所写比较扎实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一书,没有丝毫论及台湾的社会学发展历史,自然没有一点提及杨懋春与龙冠海的贡献。其实就算未到台湾之前,龙冠海在金陵大学成都时期指导学生所做的一系社会调查亦非常精彩——其余比他们更有名的人如陶孟和、李景汉、潘光旦、吴文藻、孙本文、吴景超、费孝通、杨开道、雷洁琼、严景耀、言心哲、李安宅等都留在了大陆。这当然与陶孟和所主政的中研院社会学所主张留在大陆,有很深的关联。但与他们的思想,以及对社会学在改进社会中的作用之认知,亦有相当的瓜葛。
没有一个留在大陆的社会学家,能想到社会学会最终被彻底取消——当然被取消有一个过程,不乏温水煮蛙的意味——因为以他们的常识揣度,任何一个社会不可不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必然需要社会学,使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自然社会学系会被保留。我承认他们的家国情感,期望能得到一个相对和平的研究学问的机会,更兼他们的思想里大多对计划经济有好感——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在经济上却过分追求平等,甚至相信计划经济能带来繁荣与稳定,这既是二十世纪世界性思潮所致,更是中国知识界洋洋大观的主流思想——自然就留下来了。
他们以为不可能有比国民党更坏的政府了,这说明他们对社会的极端形态缺少真切的研究,自然也缺少像奥威尔、哈耶克、波普尔那样的洞穿力。虽然许多社会学家如潘光旦、费孝通、吴景超等也参政议政,但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家中,大致区分有历史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都市社会学家(吴景超、严景耀)、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李景汉、费孝通、蒋旨昂)、文化社会学家(孙本文)、人口社会学家(陈长蘅、许仕廉、言心哲、吴景超、柯象峰等)、宗教与边疆社会学家(李安宅),没有一个是研究政治社会学的。当然要认清现实社会的残酷,并不受残酷现实的桎梏,单有学问是不行的,还受制于很多的东西。譬如阎明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一书里对吴文藻在日本想回国又怕回国,最终又不得不回国的不得已,写得非常细腻,至今读着还感其抉择之艰难。
民国社会学家,鲜有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从开创性上讲,也没有方法论上的特别创获。他们只不过是把西方所学的方法与理论,能加上切实的社会调查,为社会学的本土化做出较大的贡献,这已属难能可贵。民国社会学家最让我佩服的是,能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研究真切的问题,而不像让现在的社会学研究者胡扯狗皮膏药,一点不接地气,与他生活悬隔十万八千里。社会学的本土化之一,就是用社会学理论指导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自治等),使得社会学对民众的实际事务,也有较为符合他们需要的关注。这当然缘于社会学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这意识,不能说没有受到基督教青年会服务社会的影响。当然其实民国时期的社会服务并不只是社会学才有,很多所大学的校长——如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金陵大学的陈裕光、中山大学的邹鲁、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等,更不用说著名的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吴雷川了——治校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服务社会。
正是因为深受服务社会意识的影响,所以才让一些社会学家,还有如下令人颇感滑稽的看法。“更有人根据‘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预测社会学或许会受到重视。为此,学校准备多开几门训练社会工作者的实际课程,并增加社会学系的研究生课程,为的不是不但要训练‘社会技术员’,还要培养‘社会工程师’,来指导实际工作者。社会学系及经济学系同北京市政府合作,着手进行社会调查,希望‘能为国家的重建服务’。”(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P278279,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人民”是个所指与能指都不甚清楚、不包含具体个人的意识形态泛指,这和社会学家所强调的、根植于具体个人或者需求很明准的服务,有很大的不同。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社会学家,加上政治认知上的天真,故有这样的判断,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一些学者看中国政府对苏联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感到奇怪,甚至充满理解。这样说,并不表明他们内心就没有想法,因为不少人都是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学者。但他们知道政权的力量太过强大,胳膊肘拗不过大腿。但他们对包括学科设置在内的一系列教育事宜,官方完全照搬苏联,准备得并不充分。正是教育上对苏联的亦步亦趋,成了压垮中国社会学最有力的一根梁木。1950年苏联专家阿尔辛捷也夫在全国第一次高教会议发言中,在学系设置里特别提到社会学:“什么叫作社会学?在科学的领域内根本就没有这种科学。它如果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那应该是历史唯物论的任务。社会学这一名词是不能成立的。在我们的大学里不应该有两种思想并存,我们在资产阶级的所谓社会学或者历史唯物论之间,只能取其一”(转引自阎明《中国社会学史》P296297)。而社会学里的劳动组他主张合并到经济系,这样社会学系存在的理由就彻底没有了。
还有一点就是,社会学家对四九年后政府对国家资源的完全垄断,缺乏真正的认知。这也不怪他们,因为在此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里,没有这样的社会模板。有不少社会学家路过苏联,但由于时间有限,对苏联的社会型态完全属于雾里看花,无法识透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也就是政府完全垄断所有资源,做“波将金村”样板工程,给经验主义者和到此一游者以莫大的迷惑能力。而这些到此一游者,无法识透在“眼见为实”之外,还有另一重不被他们所知晓的迷障。这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建交之前,中国官方邀请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及学者如杨振宁、王浩、赵浩生、蒋彝、何炳棣、许光等人前来,一定有专职“导游”跟随,将细致入微的服务与密切监视的汇报烩在一起,形成著名华人返(访)华的一景。有的人返美后,做出了官方喜闻乐见的宣传,只有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后来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里,对此事有忏悔。
一些社会学家开始认为社会学不仅不会取消,还会得到重用,甚至认为政治学、法学这样的学科才是直接服务“反动政府”的,它们被取消并不让人意外。他们对政治学、法学的看法,其实也注定了他们无法看清社会学终要被取消的命运。有这样的认知,在社会学被取消后,他们才会找出如下不乏庸俗实用主义的理由,让人读来深感无奈。说明一个人没选择时,他必须找个理由说服自己,此中伤痛,不足为外道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列主义原理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社会学者提出的各种理论学说及调查成果,却未能改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这难道不能说明前者对中国社会把握得更准确吗?!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不但主流舆论界持这种观点,就连不少社会学者也接受了这一看法,而这正是导致社会遭到否定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阎明《中国社会学史》P291)。
取消社会学,瓦解社会工作,当然有许多大家都看得到的理由。如社会学家基本上是改良主义者,有统计称1932年至194715年中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的研究生,没有一个参加革命的(见阎明《中国社会学史》P281)。而他们使用的研究方法,都不是什么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于是所做的研究,不是为反动政府服务,就是为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辩护,乃至所做的社会调查,都被视为替帝国主义搜集材料。这些都是现在的人们能猜想得到的帽子,并不让有历史经历的人们感到惊讶。但让我奇怪的是不少社会学家们都参加了土改,看到为了罗织罪名,把学田、族田、祠堂等宗族财产,都算在地主、富农身上,他们却看不透这里面包含的对资源整肃性搜刮与完全垄断。这种垄断,破坏了费孝通意义上的“皇权”与“绅权”的张力,也破坏“皇权不下县”的相对自治的社会管理格局,如此对社会的大起底和翻烙饼,才是一九四九年这场革命真正异于几千年中国历史上各种鼎革的实质。
换个学术界通常的说法,以前的改朝换代或者社会鼎革,都是政治革命,但并非殃及底层社会秩序与生态的社会革命。可是一九四九年这场革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以至于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场革命对整个中国至今为止的后果。政府对资源的完全垄断,使得它成为整个国家唯一的买家,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成为唯一买家后,对民众的控制就会无孔不入,因为控制了你的胃,控制了你肉体的生命,生命系于得食与否,自然不难控制你的精神。在这样的政体和生存空间里,最终完成了哈耶克所说的,不是不劳动者不得食,而是不听话者不得食的控制局面。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阿玛蒂亚.森在谈到饥饿与政治,以及印度与中国大饥荒的区别时,说印度很贫穷,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像中国三年大饥荒饿死那样多人的大事件,其原因在于印度的闻自由,信息是自由流通的。我认为这符合他“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也算是看到了饥荒与政治之间的实质。但问题并非完全是他所说的那么简单,如果饥荒突然发生,让信息自由流通,固然会减少很多人饿死,因为信息自由流通促使资源重新配置,使多余地区的粮食,能到缺粮地区去出售,或者官民赈济以救急。但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把所有的资源都齐齐地上缴给生产队与公社后,所有人都同样贫穷,破坏自然所存在的贫富差序化格局——再好的制度也有贫富差序,只不过是要保证获利的正当性,需要机会及过程平等,而非结果均等——没有乡绅与大户对贫户的帮助,亦即没有义仓、社仓传统的类同于NGO的救济体系,而官方根本就没有救济(何况彼时救济与运输道路并不发达,不可能解决全国大规模的缺粮问题)渠道,那么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形,就不可能避免。
我认为1952年取消社会学系及社会工作后,截至1979年,官方管控社会的方式采取的都是恩庇—侍从垂直二元模式,但也有社会工作研究者,如社会学家雷洁琼的学生、北大的教授王思斌把这个时代的社会管控称之为“非(半)专业行政化的社会工作”(见其所著《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大出版社2010年版)。在我看来,把这个充满高压与管控时代的社会管理,称之为“非(半)专业行政化的社会工作”,很难逃脱把失业说成是“下岗”这种“奥威尔新话”的窠臼。对一件事情的命名,如果不能真实反应其本质,那么这个命名就有很大的遮蔽作用,甚至不乏愚民色彩。我认为王思斌这个命名,难逃这样的责难。
王思斌也认同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服务而非管理,是有助无类而非分个地富反坏右之三六九等。如果我们认可这样的看法,那么别说19521979年是恩庇—侍从时代,就是当下,有很多本属社会工作的领域都还处于恩庇—侍从状态。恩庇—侍从的实质是管控,是皇恩浩荡,是听话者才得食,而不是平等的服务。只要我们不睁眼说瞎话,那么就不能不承认这个让人难过的现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历史与社会学的人,都没有从制度上认知三年大饥荒的实质之所在。研究历史的人,没有看到如果社会还保留民间组织,那么死亡人数会减少到很低,而当今研究社会学的人根本就绕着现实问题走,不接地气,对于这样的历史社会学领域大问题视而不见。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月版)
2014923日至26日于成都

我为何反对给孩子灌输孝道?http://url.cn/YR7RGZ 一千八百多条评论里百分之九十都在为孝道辩护,除了沉默螺旋效应外,这可以充分表明中国官方教育的洗脑成就。至于大多流于谩骂,毫无逻辑可言,就更加能够表现倡孝道者的教养及素质之所在了。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4-12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这 是我给腾讯大家专栏所写的专文,我原名为“《弟子规》热背后的教育思考”,后被易名为“真爱孩子,就不要灌输孝道”删节发表,今刊于发于敝博的是全文(如 要转载,请标明来自腾讯大家,并且附上我的公共微信号,否则视为侵权)。我在腾讯大家发表是文后,来发表的评论多达一千八百多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为孝 道辩护的,除了沉默螺旋效应外,这可以充分表明中国官方教育的洗脑成就。至于大多流于谩骂,毫无逻辑可言,就更加能够表现倡孝道者的教养及素质之所在了。

关于如何处理养老与孝道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此前我还有篇名为《一个国家没有多少正常人是多么可怕》的文章,请点本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就可以更为深切地明了我研究并且在家庭伦理上反对孝道、而主张平等之爱的理由。2015412日于成都


稍 有教育常识的人即知道,我们让学生学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材,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与其中的教育目的有很深的关联,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换言 之,除了个人的自我就业与发展期许外,型塑这些人的教育机构亦即相关的政府部门,对最终必将进入社会的人力资本有什么样的公共理性预期,是件值得探讨的事 情。

最 近网络上有个段子,说自己从小吹的最大的牛逼就是随时准备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你还别说这真是六十多年来的教育目的核心概括,也是官方型塑人力资本的公共理 性预期,但那班不是你想接就能接的。你一当真就有可能出问题,驴子前面的胡萝卜,不是每个驴子都真能吃到的,只是悬挂在那里的装饰品,便于你找到其间的虚 拟归属感。

那么传统中国教育的公共理性预期与这六十年来的公共理性预期在精神内里上有无相契之处呢?那当然是有的,这既有强劲的现实需求与文化心理认知堕性,亦因古今政府对社会管控目的有其相契之处所致。比 如孝道就是中国至今为止,官方及民间教育公共理性预期的核心目的之一。官方与民间为何在此点上找到了一致之处呢?其原因在于孝道不仅具有型塑人之听从权 威、易于从众、放弃个人独立思考、成全强势者的情感勒索与利益攘夺等好处,而且对于强势者——父母是家中的强势者,政府是社会中的强势者——而言,这更是 个对人格之形成、家庭与社会认知,有着巨大影响及凝聚力的概念。其润物细无声的化育效果,到了至今为止不少聪明人都找不到反驳它的“阿基米德支点”何在的 地步。

因长期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研究和撰写《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百年的时间意指19002000之 间),且数年来在为青少年编暂名《古诗文初步》的教材,故对中国传统蒙学教材能找到的便拿来阅读。在这方面,我也有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这样的 著述,为我指路,但这对传统蒙学教材的研究来远远不够。即便有些对蒙学教材加以认真研究的人,他们也很少有跨学科的思路,如用词频统计、课文核心理念乃至 课文重复率等方面,来进行教育社会学与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以便窥看到底是什么理念在支撑我们的教育发展。

那 么我要说稍微带有意识形态的蒙学教材——其实只有《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少量蒙童教材不太受官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其涉及到孝这个 千多年来的核心概念,除了具体语言表述外,其实质并没有什么不同。从《三字经》到《弟子规》无不如是,差别只在前者更注重如何学习,后者更侧重守则规范。 换言之,孝其实是完成家国同构的重要桥梁,也是社会最为重要的维稳意识形态。父亲控制儿子,儿子听从父亲,不仅在行为上替政府分了社会稳定之忧。更重要的 是,替政府教育出了他们所需的听话人才,只不过在政府那里变成另一个更好听的意识形态,名之曰“忠”。

为 何家庭与国家在孝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种同构与默契呢?那是因为孝首先符合家庭之需。古代农业社会,个体抵抗各种日常风险(尚不包括天灾人祸等异常风险)的 能力低下,于是同族乃至近亲(主要指未出五服者)聚居,终至形成祠堂、义田、塾(学)田等,同里同乡中有实力者或组织而成义仓、社仓等救济模式。但靠如上 形式,终究不能解决完全核心家庭(父母及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自己及未婚子女)、大家庭(祖父母,父母,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及他们的子女等,自己 的子女等)等的养老、医疗救助问题。还得靠养儿防老,倡导孝道,来作为坚固的代际传承风险救助体系,一代代支撑下来。这个救助链条如此紧密,利用至爱亲 情、反哺养老等关系与手段,以及孝道作为道德规范约束,乃至有相应的物质与名望奖励等,每个家庭因此稳定繁衍,进而一个庞大的帝国藉此得以维系。

孝 道得以被倡导千年而不衰,最重要的力量更来自获得最大利益的官方。从小受过孝道薰陶的人,其服从听话的威权型人格,成了庞大帝国所需要的心理型塑式范。不 仅使家庭得以稳固,而且可以藉孝而完成对官方特别是皇帝的忠,忠臣孝子连在一起说,并非只因其顺口,而是这样可以看出二者骨子里的相似。一个拟亲制的(从 对年长者称叔叔婶婶开始,到视皇帝为国家的父亲等)社会由此建立,解决了陌生人如何相处——西方是通过契约——的问题,依旧是权威与身份为要。当然这样的 链接远不如地缘血缘关系联系紧密,其实陌生的人与人之间诚信体系的不完备,影响了商业发展及社会更好的运营,即便今天也是如此。

众 所周知,自有世俗政权以来,古今中外的人都是要纳税的,而且从生下来直至死亡前都免不了。可叹的是古今中国人,别说古人的医疗和养老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就是眼下也是个很大的难题,没能得到切实的解决。纳税养政府,就是让渡一部分利益出来,以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以至老有所养。也就是说,纳了很多税,希望政 府帮助民众实现其养老之需求。但纳了无尽的税后,政府却在这方面作为甚少,却大倡孝道来完成养老的代际传承。有收税的权力,却不必完成收税后的义务,难怪 有识之士都认为,这是一种巧妙的双重剥夺、金蝉脱壳。难怪有人开玩笑,你一百个胡雪岩,也不如一个朱元璋,因为开再大的公司,都不如开一个政府来钱。

前 面我们说过,只要稍含意识形态的蒙学教材,从统计学上看,出现频次最高的就是和孝道、听话有关的内容。这是因为孝的确实现了家国同构,国家通过用道德提倡 与刚性法律的形式,来完成了公权力对家庭私权利的侵入,使公权力的锋镝直逼私域的核心。就是到了今天,法律不仅明确“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而且法律还 规定分开居住的子女应当常看望与问候老年人。我不是反对要帮助父母,也觉得多看望父母是人之常情,但公权力对家庭私域人际关系的强力介入,让人不爽。收了 税后,政府不仅不帮助你为父母养老,还给你套上几层你必须遵守的法律紧箍咒,使得政府几乎一本万利。所以我常说,如果真爱你的孩子,就不要给他灌输孝道, 要与更多人一起努力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收了税的相关机构帮助我们承担起相应的养老之责——其实这只不过你纳税后,政府理所应当的延迟支付,依旧是你自 己在养自己——而不是沿袭千百来对孩子的道德逼迫与利益(情感)勒索。即便我们没能完成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宿愿,但当我们去世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心无愧 地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不想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负责任地传递给你,我为自由有趣的生活努力过,现在该轮到你了。

别 说那种直接的利益攘夺,单是拿古人的一些东西来教今天的人,你不仅要选择适应这个时代的东西——如我选古诗文之主张热爱生活、做个有趣的人、宽容平等、给 你爱的人以自由、有不受误导的清明理性等——而且要为学生(听众)节约时间成本。有的东西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是必须的,但如果拿来要求今人,就显得枘凿冰 炭。且随举俩例,以概其余。“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在父母养老匮乏的农业社会,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今天似乎也还有些道理,但你仔细分析就能看 出其间的不谐来。这样阻止孩子进取,不能自养的概率必增加。不能自养,又不远游,最终可能成了啃老族。先不说计划生育的好坏,如果你教兄友弟恭,倘使孩子 问老师与父母,我们为什么没有兄弟,你敢向他说这是因为没有生育自由么?如果回避而不能诚实回答,那么你就是在做假撒谎,这于孩子教育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大 的。所以在我看来,不是传统的东西不能讲,而是我们讲什么与怎么讲,以及我们如何诚实无欺地面对不能回避的纠结。

有 一些父母认为小孩子,随便读什么书,哪怕他从小学了不少无益乃至是有害的东西,都无所谓。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理解不了,并且也记不住,不会有什么影响。 有的父母对读《弟子规》这样的东西也是如此看的,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不懂教育与学习心理学所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能给人带来不好影响的东西,往往更具 备心理魔力,使人欲罢不能。这就像毒品、喝酒、抽烟、赌博等往往深深击中人性欲求的穴位一样,如同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破坏的人如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等 人,总是擅长利用人之恐惧与放大人性之恶。同理,那些要剥夺你利益和洗你脑的课本,总是尽量甜言蜜语,就像裹了一层糖的砒霜,让你在不知不觉里中招。比如 “解放”是多好听的词啊,可实际情形怎么样呢?

当 你描述通往奴役之路的困境时,用的却是“解放后”这样的词句,你一点也不觉得情何以堪,而且你用得还不知不觉、心安理得——想想许多人交谈与写文章时那种 对官式套话的习焉不察,只有少部分人能对此有清醒的免疫力。要清洗多年的污垢,你的语言才能显示出一点,并非官式套话的“人尽可夫的公共汽车”色彩——这 不仅没有描述出你的现实困境,遮盖了你的现实伤痛,而且还向想帮助你的人传递了借误信息。这就好比你不知不觉地勒紧了自己的索绳,显示出来的却似乎在说自 己很享受,难怪别人要把你视作SM爱好者而无法或者不想救你。

包 括《弟子规》在内的国学热,与开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其“雄起”的因素是复合性的。既有市场需求,也有寻租需要,更与二十一世纪初所谓大国崛起的的软实 力展示及传播之需,民族主义乃至国家主义在心理上的自我投射及同步共振,有很深的关联。其实孝在一九四九年后已经被“向组织靠拢”与“向组织交心”所替 代,父母都不可靠,因为他们可能是坏人或者将有可能变成坏人。需要与父母划清界线时,你不能再秉持那腐朽的孝道,来作为拒绝向组织交心的挡箭牌。但如今明 目张胆地再搞这一套,也许害怕刺激那些尚不麻木的过来者的记忆。即在此前通用的意识形态塌方与碎片化失效的情形下,转而向传统寻找一定支持,就成了再自然 不过的事情。从“罪恶的孔老二”到现在的尊儒贵孔,既有一定的民间支持,更有官方的急迫需要而形成的强大合流效果。

对 于一些部门乃至一些所谓权威人士强制学生读《弟子规》,我认识的朋友中就有不少抵制并撰文批评者,如学者杨早、记者江菲等。有感于那些已经有教育自觉的家 长,深知自己孩子该读什么书,而不受一些愚人机构之惑,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尚属懵懂之父母以常识:天下没有谁比你更爱自己的孩子,但你却很少使用自己的教育 权柄并轻易让渡出去,实在是件让人深感遗憾的事。常闻今世不少家庭,一家人价值观之左右激烈分歧,已到了肝胆楚越的地步。明末首辅王锡爵面对明末人心分裂 的危局,困惑地向当时供职吏部的大学者顾宪成问道:“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反之。”顾宪成非常直截了当地答道:“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 之耳。”众位看官,与今世相较,明末家庭必不此吧,今天你的家庭如何呢?一代大学者胡适先生与其子胡思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锥心的人伦之痛,固因时代巨变 所致,然在识者看来,家庭教育之疏漏不免要承担部分责任。

2015326日于成都
肖伊绯:成都人的活动与说法—读《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有感http://url.cn/VZRm6S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或者一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却始终像一个孤魂野鬼似的外来游荡者,除非你有波德莱尔、本雅明式的观察时尚、风俗、建筑、街道等方面的法眼,否则对自己身处何地是不得要领的。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4-03 肖伊绯,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这是成都独立学者肖伊绯兄对拙著《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所做的一个评论,日前已省载于《北京晨报》,后来全文刊于他的公微号“文史绯闻”,欢迎大家关注。从 今天起与著名作土家野夫兄一起到三峡寻史访古、踩着先人的步点,去观察那些健在还是逝去的人物和风景,是如何让我们留恋考索的。我们这样的人文深度游是兼 具游玩狂欢(独特的美食、古道探寻,载船夜游峡谷的诗酒演讲,甚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演员”之微电影等),利用一点人类学、社会学观察方式,故应该与国内 大家所能看到的人文深度游从品质上讲,有相当的不同。故敝公微从4号至10号暂停刊文,特此声明,以免朋友们又觉得敝公微被摒蔽或者查封了。

肖 兄涉猎广泛,对民国文史与胡适先生素有研究,尤其对打捞与校注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卷颇用心力。诸位对胡适先生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胡先生的《中国 哲学史大纲》出了“上”后就再也没有下文,因此学界(好像是黄侃)还留传一则调侃胡先生与太监的笑话:胡适著书,下面没有了。人都是有局限的动物,胡先生 自然也为盛我所累,还有因爱好的迁衍变化,而使得一些著述变成半截止工程,我称之为烂尾楼。别说像胡先生那样盛名满天下的人了,就像我这样写过几本寻常书 的人,亦因诸种原因,特别是爱好的泛滥无归,而致使不少烂尾楼工程,至今“矗立”在我的朋友们心中。

最近肖兄出了一本《1939年最后的乡愁:重走梁思成1939年 川康考察路线》,用时十来年,从考察梁思成彼时所考察过的现场,到梁未成到过的地方,做了通盘的考察,并对梁及其同事刘敦桢等人的判断,做出了自己的评论 与辩析,甚至纠正了错误。在这个时代,这是极其难得的现实考察与纸上文献互相映证的好书,我们“游集学堂”曾为肖兄做过一个分享会。希望对梁先生及巴蜀历 史感兴趣的人,可以买来读,一定会让你觉得我言不虚。

我感谢肖兄作为学者及成都本地人,对拙著的高看(欲购买拙著,请点文章最末之“阅读原文”)。我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绝非耳食之言,而且写法呢,尽量让大家读着觉得有点意思。不怕自夸的话,写成都古代的历史,这本书的角度与写法,恐怕至今还没看到过替代品。我 一直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对一个地方有接地气的思考,这既是研究的便宜,也是一个人楔入当地的最佳方式,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公民对所在地的关 怀。一个人的幸福指数的其中因素之一,就取决于他和所在地的关系是否处于“水与油”的关系。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或者一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却始终像一个孤魂 野鬼似的外来游荡者,除非你有波德莱尔、本雅明式的观察时尚、风俗、建筑、街道等方面的法眼,否则对自己身处何地是不得要领的。201543日于成都



曾 经看到过一种明刻本《岁华纪丽谱》(以下简称“岁华”),开篇头两句即是写成都人的,“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看到这样一句 话,难免会心一笑;或许,成都这座城市的休闲气味,在明代时就已经成为通行全国的“经典”,早已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物了罢。

细 观是书虽为明代刻本,实际上却是元代人的著述;且经过大名鼎鼎的明末“山人”陈继儒的修订,为“宝颜堂秘笈”丛书的一种。可想而知,对成都的城市特性与成 都人的性情,全国人民都是看在眼中,并记在心上的。但这种城市特性的成因,是否仅仅就是一句“地大物繁”可以概括的呢?显然,答案不可能这么简单。事实 上,明末刻本《岁华》里的史料,只是理解成都历史的一点佐料,而要真正将文字史料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恐怕还要等到这部近500年之后才写出的《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以下简称“偏旁”)罢。

同 样是引用《岁华》中的史料,《偏旁》著者,从中却辨析出了成都人如何构建“休闲”这一城市特性的隐秘脉络。书中专列一章“游乐与工作”,就征引了《岁华》 中的记载,“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出入拥导,四方奇技,幻怪百变,序进于前,以从民乐。岁率有期,谓之故事。”从这一记载入 手,指出在成都“游玩宴集已形成一种风气,定期定程序,已经‘谓之故事’”。并根据“太守”一职的存在历史,敏锐的推论出至少在隋代以前,成都当地的最高 行政长官便带头大兴游玩之风。那么,返过来看,从元代记载隋代之前的成都人游玩风气,再到明末刻本的出现,在这延绵千年的文字史料里边,又有多少真实性与 合理性能与成都现实的休闲气味相对接呢?

为 此,《偏旁》为读者设置了一个疑问,即古代成都地区的“第一把手”在“号召”大家游玩这一事实,对于我们这个道德(当然大部分是伪道德)至上的国度不啻是 一种挑战,这些官员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官不“勤政奉公”,不热衷于所谓“政绩”,在农耕经济时代,却要“以从民乐”,号召当地民众来游玩休闲?《偏 旁》一板一眼的给出了答案,明确的指出了,这恰恰反映了成都自隋唐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要远远超出国内各地的“现代化”速度,正是这种“超速”的现代化 进程,使成都人的休闲生活在各个时期都始终不为所谓“主流文化”所理解。说到底,成都这座城市的休闲气味,以及成都人的悠闲生活,这已被误解千年的“不思 进取”之地域文化,实在是事出有因,实在是“先进”在等待“后进”,却被“后进”们看不顺眼、想不明白罢了。书中这样写道:

“城 市随着自身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人们需求的多样,包括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激增,势必需要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人们更多的需要刺激了商业 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也刺激了人们更多的需求,同时使农业生产与商业的发展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商业发展与农业生产的互动。如此一来,就使得 成都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通过这种‘岁率有期’的游乐活动,更好地利用农闲来进行这种生产和交易相结合的活动。不仅将自己生产的剩余产品贩卖出 去,换回自己所需的物品,更重要的是从游玩与商业交易勾连在一起的活动中,获得了比农业生产中更大的利益。因而我们才在每年不停的娱乐活动中,尤其是每年 正月元日到四月十九日的浣花夫人诞日的游乐中,看到了关于蚕市、药市等大型商业性买卖活动。……一个成都人尤其是从事商业工作的成都人,工作与游玩的秘 密,即在一定时间内,工作与游玩是很难分清彼此的。”

这 一段如教科书一般明确清楚、毫不绕弯的表述,但凡高中文化以上的大众读者都能理解的观点,实在是勿需再费什么脑筋去求解“奥义”了。最后,著者还给出结论 ——“历史是经过官方和史家淘汰过的,因此成都人爱游玩及奢靡之风被一代一代的好事者放大,在众多文献中反复记载,而那些艰辛的劳作细节反而湮没不彰了。 这实在是历史的宿命与无奈。”《偏旁》著者就这样为读者讲解,“游乐与工作”对于成都人而言,是如何的密不可分,是如何的不可或缺;又是如何的被误解与误 读。全篇字词平易,根本用不着引经据典的援引政治经济学,更用不着一张图几个表的张罗人类社会学,一座城市的休闲气味何以得来,前因后果已经一目了然。

通 观此书,不难发现,是书所有篇章都会有一系列带有通俗讲解的史料予以梳理与佐证,却并非只是一味的文献校理与故纸训诂,这其中,政治经济学的眼光、人类社 会学的方法将文字史料与社会调查不露声色的贯穿起来,始终不露“学究气”,始终“接地气”,始终“气脉畅通”。“游乐与工作”一篇,相当精彩的简析了成都 这座城市是如何成为“休闲之都”,又是如何不得不成为“休闲之都”的前因后果。而“诗词中的成都市场”、“织布机上的锦官城”、“竹枝词中的消息”等篇 章,也无不以简劲的诗情、精确的画意,为读者勾画着“休闲之都”的前世今生。

纵 观《偏旁》九章二十八篇,关于成都人的活法与说法,始终有一种简劲、精确、独到的笔法在予以勾勒与说明。著者笔锋到处,既有“三下五除二”的史料裁定之痛 快,更有细致入微、“现场感”十足的生活感悟,还有最终那“九九归一”式的史实结论之评判。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营造“拍案惊奇”的风味,也不是为了展露 “辩才无碍”的才情,更多的只是为读者带去明白清楚的观点与思路,不必非得等到大家“学富五车”时才敢颤巍巍的翻阅几页。《偏旁》一书没有让读者失望,没 有让读者揣着追问,去继续翻查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史料,最终仍只得不明就里、云里雾里的泛滥抒情。我想,著者之所以没有以“书袋子”压垮读者为能事,或 者以看似稳妥的腔调给读者一些模棱两可的“悬案”,正在于著者本身生活的“接地气”(定居成都30年)、“有生气”(性情豪爽,自称“乡下蛮子”)与多学科融通的“大才气”使然罢。

记 得胡适先生曾经强调过,所谓“国学”应大扩大研究的范围,所有历史事物,包括那些长期被排斥在所谓“正史”序列之外的民间生活史料,包括那些长期被所谓 “主流文化”所忽视的民间文化实情,都理应纳入研究视野;而且越是在“现代化”的学术进程中,这种开阔的研究视野,就越为重要。他就曾以中国文学研究为 例,区分过所谓“死文学”与“活文学”;同样的,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存在着“死研究”与“活研究”之类。他说,“庙堂的文学固可以研究,但草野的文学也应 该研究。在历史的眼光里,今日民间小儿女唱的歌谣,和《诗三百篇》有同等的位置;民间流传的小说,和高文典册有同等的位置,吴敬梓、曹和关汉卿、马东篱和杜甫、韩愈有同等的位置。……不认明每一个时代的特殊文学,则多诬古人而多误今人”。

那 么,胡适先生谈中国文学研究的“死活”之区分,同样的道理,如今也可以递推到研究一座城市的文化史之方法中去。可以说,城市文化史的研究,绝不可能只是纯 粹的纸上索引,更不可能由没有“接地气”的、实地体验的、切实考察的论文堆砌而成;如果只是埋首故纸堆、神游五千年,那只能是毫无生气可言的“死研究”。 显然,《偏旁》一书,不是“死研究”,而是“活研究”。这是继“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古史辨”精神的,更兼具多学科融通的又一次通俗学术之新尝试。


(冉云飞著《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版)

说有些父母与老师是装逼犯,看来把他们得罪了,帖子都不转,我损失太大了。我就学下马克吐温吧,我向他们表示抱歉:在用持之以恒来教育孩子这点上,有些父母和老师不是装逼犯。
阅读推广大屎发飙记:别在时间上像个松下裤带子(上)http://url.cn/YmcaO8 口是心非固然是不少老师的特长,但我要说,在持之以恒四个字面前,很多人都是装逼犯。在这个事情上搞成装逼犯的群体人数最多的,就是老师与父母。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3-31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这是2014330日在环球中心立人乡村图书馆的一个推广活动上,所做的一个分享,今天才得便,整理出来第一次公诸于众。彼时立人图书馆聘我为首任也是末任阅读推广大使,还发了聘任推广证书。这就像一个皇帝开了国,突然就灭了国,连二世都没有做成,比秦始皇惨得多。像我这样长相的人当推广大使,也许只有在阅读上才有点这样的资格。否则其他领域要请,也许就只能算是推广大屎了。不过似乎的确是大屎,把有司给臭着了,不久立人图书馆等机构都被迫解散了。下面这段话,也没有怎么骂人,只是平静地谈读书。不过呢,我那时分明知道立人图书馆已经风声四起了,还愿意出任推广大屎,也够二够彪子的,所以就把这样的分享叫彪子发飙吧。

现 在有些读者就喜欢看标题,于是你进来看了,我没发飙,那是因为对你喜欢稀奇与八卦,不读正文的赐予和模仿。事实上,我也不怕你不来,你若是只喜欢抢眼球的 标题,你本来就不是我的读者,我也只不过诱惑你一下吧。那些真想读干货,有一定忠诚度的读者,他才不管这标题是怎么回事呢。在他看来冉匪怎么回事呢?这标 题还满好玩的嘛。原来是在玩标题党啊,不过正文还有点意思。想信我不少读者,特别是读得比较久远的读者基本会这样想。

去年分享完后不久,42日主事者邓世杰兄发来要求整理的信函,我回函说要到三峡去,忙得像饿虎抢食,只有回来再说。回来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不久立人图书馆瓦解冰释了。今年又有机会马上与野夫兄一起去三峡娱乐一番,想起就兀自神往起来,于是整个这个当大屎时的旧稿,以犒赏读者。今天先发上,过两天发下,余下有三部分:别得人生的癌症、求知是美差、读书太好玩。2015331日于成都



立人图书馆是一个乡村教育阅读推广机构,请我来谈“阅读如何帮助自我成长”,其实呢,关于读书真的是说来话长,不是三两句也不是三两个小时,甚至不是三两天可以说清楚的,但是我还是愿意跟大家分享,以求对年轻人有所帮助。


1:社交媒体与深阅读


先来讲一下读书和使用社交媒体的关系,社交媒体现在很热,包括twitterfacebookG+、微信等等,大家都玩,我也玩。实际上,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没有几个人像我弄得那么早比较好。我是Twitter中文圈中最早使用twitter的人之一。10年我在川大新闻学院跟一帮研究生讲twitter的时候,他们不知道twitter是什么。年轻不一定是资本,最新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很多年轻人学得最快,也不一定用得最好,关键是你有没有好奇心,有没有求知欲。

但 是对我来讲,即使再忙,一个月还是大概要读十本书左右,别人坐地铁可能在刷微博、可能在上微信,但我都在读书。我觉得应该善于利用碎片化时来读书,一定不 要随便刷微博微信。现代节奏如此之快,时间成本如此昂贵,你不要常幻想有一整块一整块的时间可以让你读书,尤是不要想那种要焚香沐浴才能读书的事。那是古 人在慢生活下的奢侈,不要胶柱鼓瑟,古人什么都缺,不缺的就是大把的时间,你模仿不来的。社交媒体绝不能代替你读书,它只是一个工具。

不管别人怎么说,对我来讲,如果没有阅读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读书给我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当然不是说我今天多么好,而说我的成长与阅读有深刻的关联。

我 的老师,资质大都中等、知识性的水平是很一般的,幸好品格还不错。我的小学、中学在当地都算不错,大学也算是西南地区最好的综合性大学,但没有遇到特别牛 的老师,故我的成长绝不是我的老师教得多么好,而是依靠阅读。他们讲课一般我都不喜欢听,老师质问我为什么不听课,我说不听课对你是很大的尊敬。为什么? 我不在你的课堂上跟你闹事儿,那就很好了。我们那时有些老师甚至还是民国时期受教育的,你们现在更不幸,现在很多老师真的是糟糕透顶,既无社会责任感,也 没有专业情怀。

不幸之中的万幸是现在有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但是信息非常海量的互联网,对每个人的自觉性要求是相当高的,怎么样获取有效信息?怎么样去阅读?怎么学会阅读?


2:别在时间上像个松下裤带子


谁 没起心要记点日记?小时你老师就这么教你的,要好好学习,多写日记练笔,还顺带弄个成语来忽悠你:持之以恒。当学生时,有几人想过老师你做到了么?口是心 非固然是不少老师的特长,但我要说,在持之以恒四个字面前,很多人都是装逼犯。在这个事情上搞成装逼犯的群体人数最多的,就是老师与父母。

要学会写日记,记日记是自我时间管理的一部分。记日记从某个角度来讲,并不是说我今天读了多少页书、我吃了谁的饭、我跟谁交往等等,而是有个管理时间的功能在里面。昨天我在家里面教孩子们学古文,我讲到陆游的《入蜀记》“1021日到巴东”,我认为《入蜀记》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长篇日记体的文字。让孩子看陆游的日记写得非常非常美,而且体现了时间管理,做事要有定力。比如说每天要读20页,这个对于人的考验是非常非常大的。不要小看这件小事,就这么短的时间,但很多人坚持不下来。

没 有时间管理概念的人,他会觉得“没有时间”、“我太忙”。对,你要找借口那是非常多的。比如我,我可以有很多借口:应酬、酒局呀、演讲、写作、家务等等一 大堆。但实际上我乃至走路都在读书、上厕所在读书,任何时候不经意间你就可以读到很多书。其实读书你并不是跟别人比赛,而是跟自己比赛,找到可以用的读书 时间。你并不是要跟别人比阅读量,比如说我读了10本你要读12本,其实并不是,而是要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来读。

关 于时间管理的书籍,一本是苏联作家格拉宁写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的传记《奇特的一生》。这个柳比歇夫管理时间到了变态的地步,你可以不必学,至少我就没有学, 但你可看看他是如何变态的。同时对比一下,你在时间是如何松驰的,真像松下裤带子。另外推荐一本中国人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他好像是教托福作文很牛 的老师,这个我不感兴趣。说不感兴趣那当然是托大,其实是自己的哑巴英语见到他了,感到惭愧的意思。

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没有毛病,不能跟他交往,因为他是个死人;人没有兴趣爱好,不能跟他交往,因为他是个冷血动物,得了人生的癌症。

阅读推广大屎发飙记: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下)http://url.cn/cl8m9z 我认这个演讲有点意思,但是否真有意思,得由你来说。别在时间上像个松下裤带子、莫得人生的癌症、享受读书与写作的野生状态、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人。能做到这几点,人生就是经历坎坷,也别具风采。请关注敝公微ranshiyiwenzhi
2015-04-02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这是2014330日受聘为立人乡村图书馆阅读推广大使,在今日阅读书店环球中心的一个演讲。上下篇均是第一次公开整理修订公诸于众,感谢邓世杰兄前期辛苦记录及整理工作。没有读过下篇又想读的朋友,请点文末“阅读原文”。自认为这个演讲有点意思,但是否真有意思,这得由你自己来说。201542


3:别得人生的癌症


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感到他身体不是太好,就去看医生。医生问他,抽烟吗?他说,我不抽;医生又问他,你喝酒吗?不喝;问他打麻将吗?不打;问他看美女吗?不看。这个医生就说“你病的不轻呀!”

这话什么意思?一个人没有爱好是最大的病!这是人生的癌症!你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你的趣味之所在,这是因为你可能已经患了你的人生癌症。

有 很多人一辈子的生活,就是他早上起来上班,上班到中午吃中午饭,然后就又上班,下午回来就做饭,吃完就睡觉。第二天就如此重复,把生活过得很悲催的“依此 类推”。朋友,你想过没有,这样的人生值得过吗?那不是每天都在复制自己么?就像我的女儿说,想到这样的生活,那相当于一拨僵死在往前移动,直到死亡地 点。

所 以,千万不要在你读不进去的时候,强迫自己去读。你必须找到你的趣味和爱好之所在。否则,哪怕你的身体非常好,但是你也还是个病人。我觉得,很多人为什么 不喜欢读好书?那就是因为自身有问题。可以这样说,为什么不喜欢读书?就是求知欲被压制了、好奇心被扼制住了、没有探险精神。这是最可怕的,那么这些东西 怎么来的?可以这样说,你要稍懂点教育,这就是来自于你的父母。

有很多人的父母喜欢读书,但是孩子却不喜欢读书。问题在哪儿?问题不在于父母的榜样性不够,而在于很多父母的阅读本身也有问题的——他的阅读是一个功利性的阅读。比如拿来考试、抓急用等等。那么,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爱好而阅读过。

一个人阅读仅仅是拿来考试,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人的一生要读很多看上去你马上不会变现的书。什么叫马上变现?就是我读完这一本书,这本书马上会带给我50元钱的利益。你读了一本书,看上去无所得,好像这本书没有为我带来特别的感受。

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这是我们阅读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不可能读每一本书都带来震撼!不可能!除非你没有记忆力、除非你没有想象力、除非你没有思考力,这样的话读任何一本书都可能给你带来震撼。你天天都在震撼!那是没什么劲的。

很多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不喜欢探险、不喜欢求知、没有好奇心。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他的童年,来自于父母给他的安全感不够!

比 如说我们现在说从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都让自己的孩子处于那种高度紧张和恐惧状态。他读一本课外书刚刚读了几十页过后突然抽身回来说,马上要考试了。 然后他就会很紧张,甚至会有犯罪感。诡异的是,在我们的语境下面,读课外书不对考试增加分数,反而有那种偷偷摸摸的犯罪感,这会对好奇心和探险精神有着巨 大的扼制!压制你对外界、对世界的探险精神和好奇心。一个人没有探险精神和好奇心是不会有一辈子阅读下去的情怀的。

该自己做的事儿就一定自己做,并且坚持做下去!那这一点就来自于你的好奇心、你的探险精神、你的求知欲。一个人有这个,那就无往而不利!可以白手起家,什么事,就算你今天输光了,你都不觉得这个世界坍塌了。

我 曾经和陈丹青说过的那句著名的话开过玩笑,是我假借外国人的口说的:“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三十岁就老了,四十岁就可以抬出去埋了”。纽约街上的那些人都长着 一张不曾被欺负过的脸,而我们呢,不少中国人反都没有反抗过,但脸上还好意思有一脸的沧桑。我不知道他一脸沧桑是哪儿来的?

从小到大没有反抗过强权,没做过任何一个真正的反抗,但看上去苍老无比。你对得起你那一脸沧桑吗?你装的也太像了吧!我觉得中国人没有多少人配得上沧桑两字,只不过是把懦弱打扮成无辜。这个就是纪念王小波15周年的时候,我文章的标题借用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一个人要对得起自己所受的苦难”。你受了很多苦,你要对得起它,怎么样去对得起它?你什么都没有真正反抗过,都没有努力过,你就心如死灰、古井无波,这样的人生值得过吗?这样的人生没什么意思。


4:享受读书与写作的野生状态


201311月份我读的十本书中,其中有一本书是《数学沉思录》。有人问,你一个学中文的,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说,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它对我有什么用,但是我看它里面讲黄金分割、讲黎曼几何,太好玩了,我觉得真的是爽。

这是源于我个人的一种遗憾,如果说我有的地方是被抑制了,那就是数理逻辑,我数学懂得太少。我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好的数学老师,数学在我所有学科中最差(但是比普同学要好很多,也算中上吧),它给我带来很大的挫折感。

但 你看,我读这本利维奥的《数学沉思录》,包括哈代《一个数学家的自白》、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史》,那种爽和读文史哲是完全不一样的爽。那种优美、那种简 洁、那种强大的逻辑,带给我的那种感受,和我背两首唐诗宋词是绝对不一样的。后者是古文、是情感、是情绪、是美丽的持续与蔓延。而尼曼几何、黄金分割,那 里面就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数学表达,然后你就觉得:还有这样一种学问与人生,如此舒服。

对,我说的“求知即是目的”。读书,读了过后它能不能为你挣钱,那是一个附加物;读了过后它能不能让你考得好大学,那也是一个附加物;最重要的是满足你的求知欲,你要充分地感受到:这个事情我不知道,要去学习。

有 人就会问,你是怎么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你本来是学文科的,你是中文系的,可是你写的很多东西与你的专业关系不大。是的,说实在的,我要不说我是中文系 毕业的,我写的很多书,很多人会不知道我的专业背景。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真正的专家看来,我就是个三脚猫。我并不准备否认自己是个三脚猫的学习 与写作状态,我写过历史、教育、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诸方面的书。我很享受这样的游走状态,虽然像没有河床的河流一样泛滥无归,但我很享自己的“野生状态”。


5:不要变成自己所讨厌的人


你 读一本奇妙的书,相当于经历一种别样的人生。当然这个过程,我觉得不仅仅是指狭义的阅读,而是广义的阅读。比如看电影,我看过很多电影,那种视听享受,对 他人人生的历练,与只读有文字的书,其感受是很不相同的。如果说你们既想要看电影,又想要看书,而现在又还找不到方向的话,我建议你们看一些关于教育方面 的书与电影,二者若是共同发力,必对你的阅读与人生体验带来很多触动。

为什么呢?你们中的不少人将来要长大、要结婚、要有孩子,你们现在很讨厌你们的父母是怎么样约束你们、逼迫你们的。但很不幸的是,十年后在座的朋友中就有人可能会变成你们自己讨厌的人,这就是这个世界非常诡异的地方。

每个人反对起自己的父母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自己有孩子后,他就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他父母的那个样子?很多人是不幸的,他们人生努力的目的就是最终变成一个自己反对自己的人,变成一个自己讨厌自己的人。

你们现在还年轻,20年 后你们看看你还能不能有理想?你还能不能够特立独行?你还能不能不从流俗地生活下去?你还有那么强劲的对知识的渴望么?还有那么野生不羁的生活盼望没有? 如果有的话,我觉得人生无论如何的坎坷,但一定非常有趣,一定非常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这样的生活努力。这样的生活,我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并且常以 此赠人:自由而有趣的生活,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


2014330演讲,2015331日,42日修订毕
3月读书观影:黄一农《社会天文学十讲》、吴承明《濯足偶谈》、《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肖伊绯《1939年最后的乡愁》、凯勒阿尔《家庭微观社会学》、顾晓鸣《家庭中的社会学》、张祖道《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江村纪事》、格鲁登《营商是为了荣耀神》、曾彦修《京沪竹枝词》。看TED演讲七场
2015-04-02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这是2014330日受聘为立人乡村图书馆阅读推广大使,在今日阅读书店环球中心的一个演讲。上下篇均是第一次公开整理修订公诸于众,感谢邓世杰兄前期辛苦记录及整理工作。没有读过下篇又想读的朋友,请点文末“阅读原文”。自认为这个演讲有点意思,但是否真有意思,这得由你自己来说。201542


3:别得人生的癌症


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感到他身体不是太好,就去看医生。医生问他,抽烟吗?他说,我不抽;医生又问他,你喝酒吗?不喝;问他打麻将吗?不打;问他看美女吗?不看。这个医生就说“你病的不轻呀!”

这话什么意思?一个人没有爱好是最大的病!这是人生的癌症!你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你的趣味之所在,这是因为你可能已经患了你的人生癌症。

有 很多人一辈子的生活,就是他早上起来上班,上班到中午吃中午饭,然后就又上班,下午回来就做饭,吃完就睡觉。第二天就如此重复,把生活过得很悲催的“依此 类推”。朋友,你想过没有,这样的人生值得过吗?那不是每天都在复制自己么?就像我的女儿说,想到这样的生活,那相当于一拨僵死在往前移动,直到死亡地 点。

所 以,千万不要在你读不进去的时候,强迫自己去读。你必须找到你的趣味和爱好之所在。否则,哪怕你的身体非常好,但是你也还是个病人。我觉得,很多人为什么 不喜欢读好书?那就是因为自身有问题。可以这样说,为什么不喜欢读书?就是求知欲被压制了、好奇心被扼制住了、没有探险精神。这是最可怕的,那么这些东西 怎么来的?可以这样说,你要稍懂点教育,这就是来自于你的父母。

有很多人的父母喜欢读书,但是孩子却不喜欢读书。问题在哪儿?问题不在于父母的榜样性不够,而在于很多父母的阅读本身也有问题的——他的阅读是一个功利性的阅读。比如拿来考试、抓急用等等。那么,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爱好而阅读过。

一个人阅读仅仅是拿来考试,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人的一生要读很多看上去你马上不会变现的书。什么叫马上变现?就是我读完这一本书,这本书马上会带给我50元钱的利益。你读了一本书,看上去无所得,好像这本书没有为我带来特别的感受。

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这是我们阅读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不可能读每一本书都带来震撼!不可能!除非你没有记忆力、除非你没有想象力、除非你没有思考力,这样的话读任何一本书都可能给你带来震撼。你天天都在震撼!那是没什么劲的。

很多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不喜欢探险、不喜欢求知、没有好奇心。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他的童年,来自于父母给他的安全感不够!

比 如说我们现在说从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都让自己的孩子处于那种高度紧张和恐惧状态。他读一本课外书刚刚读了几十页过后突然抽身回来说,马上要考试了。 然后他就会很紧张,甚至会有犯罪感。诡异的是,在我们的语境下面,读课外书不对考试增加分数,反而有那种偷偷摸摸的犯罪感,这会对好奇心和探险精神有着巨 大的扼制!压制你对外界、对世界的探险精神和好奇心。一个人没有探险精神和好奇心是不会有一辈子阅读下去的情怀的。

该自己做的事儿就一定自己做,并且坚持做下去!那这一点就来自于你的好奇心、你的探险精神、你的求知欲。一个人有这个,那就无往而不利!可以白手起家,什么事,就算你今天输光了,你都不觉得这个世界坍塌了。

我 曾经和陈丹青说过的那句著名的话开过玩笑,是我假借外国人的口说的:“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三十岁就老了,四十岁就可以抬出去埋了”。纽约街上的那些人都长着 一张不曾被欺负过的脸,而我们呢,不少中国人反都没有反抗过,但脸上还好意思有一脸的沧桑。我不知道他一脸沧桑是哪儿来的?

从小到大没有反抗过强权,没做过任何一个真正的反抗,但看上去苍老无比。你对得起你那一脸沧桑吗?你装的也太像了吧!我觉得中国人没有多少人配得上沧桑两字,只不过是把懦弱打扮成无辜。这个就是纪念王小波15周年的时候,我文章的标题借用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一个人要对得起自己所受的苦难”。你受了很多苦,你要对得起它,怎么样去对得起它?你什么都没有真正反抗过,都没有努力过,你就心如死灰、古井无波,这样的人生值得过吗?这样的人生没什么意思。


4:享受读书与写作的野生状态


201311月份我读的十本书中,其中有一本书是《数学沉思录》。有人问,你一个学中文的,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说,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它对我有什么用,但是我看它里面讲黄金分割、讲黎曼几何,太好玩了,我觉得真的是爽。

这是源于我个人的一种遗憾,如果说我有的地方是被抑制了,那就是数理逻辑,我数学懂得太少。我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好的数学老师,数学在我所有学科中最差(但是比普同学要好很多,也算中上吧),它给我带来很大的挫折感。

但 你看,我读这本利维奥的《数学沉思录》,包括哈代《一个数学家的自白》、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史》,那种爽和读文史哲是完全不一样的爽。那种优美、那种简 洁、那种强大的逻辑,带给我的那种感受,和我背两首唐诗宋词是绝对不一样的。后者是古文、是情感、是情绪、是美丽的持续与蔓延。而尼曼几何、黄金分割,那 里面就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数学表达,然后你就觉得:还有这样一种学问与人生,如此舒服。

对,我说的“求知即是目的”。读书,读了过后它能不能为你挣钱,那是一个附加物;读了过后它能不能让你考得好大学,那也是一个附加物;最重要的是满足你的求知欲,你要充分地感受到:这个事情我不知道,要去学习。

有 人就会问,你是怎么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你本来是学文科的,你是中文系的,可是你写的很多东西与你的专业关系不大。是的,说实在的,我要不说我是中文系 毕业的,我写的很多书,很多人会不知道我的专业背景。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真正的专家看来,我就是个三脚猫。我并不准备否认自己是个三脚猫的学习 与写作状态,我写过历史、教育、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诸方面的书。我很享受这样的游走状态,虽然像没有河床的河流一样泛滥无归,但我很享自己的“野生状态”。


5:不要变成自己所讨厌的人


你 读一本奇妙的书,相当于经历一种别样的人生。当然这个过程,我觉得不仅仅是指狭义的阅读,而是广义的阅读。比如看电影,我看过很多电影,那种视听享受,对 他人人生的历练,与只读有文字的书,其感受是很不相同的。如果说你们既想要看电影,又想要看书,而现在又还找不到方向的话,我建议你们看一些关于教育方面 的书与电影,二者若是共同发力,必对你的阅读与人生体验带来很多触动。

为什么呢?你们中的不少人将来要长大、要结婚、要有孩子,你们现在很讨厌你们的父母是怎么样约束你们、逼迫你们的。但很不幸的是,十年后在座的朋友中就有人可能会变成你们自己讨厌的人,这就是这个世界非常诡异的地方。

每个人反对起自己的父母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自己有孩子后,他就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他父母的那个样子?很多人是不幸的,他们人生努力的目的就是最终变成一个自己反对自己的人,变成一个自己讨厌自己的人。

你们现在还年轻,20年 后你们看看你还能不能有理想?你还能不能够特立独行?你还能不能不从流俗地生活下去?你还有那么强劲的对知识的渴望么?还有那么野生不羁的生活盼望没有? 如果有的话,我觉得人生无论如何的坎坷,但一定非常有趣,一定非常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这样的生活努力。这样的生活,我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并且常以 此赠人:自由而有趣的生活,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


2014330演讲,2015331日,42日修订毕
冉云飞 
如果真爱你的孩子,就不要给他灌输孝道。当我们去世的时候,可以问心无愧地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不想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负责任地传递给你,我为自由有趣的生活努力过,现在该轮到你了。冉云飞
说实在的,有爱在那里摆着,孝的任务该终结了。这是我的看法。别人好的东西,可以拿来用,我们自己又不损失什么,倒是统治者损失了孝带来的利益。孝没有超验性,恐怕你与万俊人,何怀宏,萧雪慧这样的伦理学家讨论,他们也不会同意所说孝是超验道德的观点

 寻找真相有福尔摩斯的快感

2015-03-30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我常逛旧书摊,自然想买些奇书异品。但寻觅奇书异品,谈何容易?一来你要有闲暇,二来你要有眼光,三来你要有财力,三者任何一点不具备,都无法达成如此愿望。既不能成就这样的“辉煌”,那我就常买些人去我取的不起眼的书。我觉得能从寻常史料中研究出问题的人,不仅需要坐冷板凳的功夫,而且需要独具只眼,观察出问题之所在,这方面我觉得已经去世的史学家高华先生,最令我佩服。
下面这篇小文曾刊于我在腾讯大家的专栏,请转载者务必注意及此,否则视为侵权。原文叫《真相埋藏在垃圾堆里》,今易为此名在敝公微刊载一次。我希望继续用这些不起眼的史料,为理情历史中的一些事情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以不负那些曾经行走在世上的鲜活的生命。题图照片为成都草堂文物市场四楼,我就是在这样的市场里买到如下所说的这样的小书的。2015330日于成都
有 次一个朋友来家中看我,看我正在翻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十三册中的一册,颇不解。在他的心目中,我的家中应该充斥着港台禁书,并且我应只读那些经典著 作才对。我当然也会让他看些外间不易看到的港台书,但更多的是大陆寻常书籍,有的甚至是书品都不好的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旧书。这些书都以非常低廉的价 格收来,从收藏上讲,没有什么增值空间,从研究上讲,也不具备史料上的排他性和秘辛性质。所以廖亦武在《中国底层访谈录》一书里有一个关于我的访谈,其前 言讥诮我是“见带字的都收”。
但 问题在于,如果你有足够的鉴别力,你读这些看上去垃圾的东西一多,就会有一种贯通感。因为他们虽然互相矛盾、不少错漏、回忆不确,甚至有一些刻意的讳饰之 辞,但若是你对历史有个整体的把握,对那些揭示真相的书也读了不少,并且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其实这些互相矛盾的小细节,反而有利于你进一 步去发掘其间的问题。看了很多矛盾的说法后,人就容易被这些一时半会儿不能自解的矛盾所吸引,在挖掘其间关系、寻找线索的时候,有一种像福尔摩斯探秘破案 的快感。这就像做物痕鉴定一样,要穿过伪造的现场,要区别是作案者的东西还是他人混杂其间的物品,要发现哪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使得案情真相大 白,这当然得有点比较过硬的专业训练。
最近整理书籍,发现以前收的一小册114页署名胡坚所著的《足迹》,红色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外,别无它饰。书中错别字非常多,几乎无页无之,比如把邓小平写成了“邓小乎”,这说明作者及其子女对这书虽可能认真对待,但能力有限。书是作者内部自印赠送亲朋好友的,其数量不多是可以想见的。这书他完成并自印于2006年八十岁时,也许有拿来庆生之意也未可知。我所藏的是胡坚2007320日署名带印题赠“志田同志指正”而流落地摊,被我买回来的。作者出生于江油,于1949年共产党得鼎之前于川北大学读书时参加地下党,四九年得鼎后除短时间在江油、广汉、成都工作外,其在西昌经委、计委、交通局工作三十年至退休。
这 本回忆录不用说,更多的是歌颂政府,为自己遭受的委屈与所做之事申辩、表功的。但在“建了一个电灯不亮的电厂”、“大办钢铁用木炭烧石头”、“买空粮仓, 指山买柴,指河买鱼”、“管死西昌蔬菜市场”、“在西钢公社征收农民的过头粮”、“谎称麻栗公社粮食亩产三千斤”等小节里,还是有一些认错的实话。他在前 言中说:“所记录的点点滴滴事情是真实的,没有夸大瞎骗,最多只是数字上或者时间上略有出入,这个我就无法核对”。以我对全书的总体观感来看,除到处充斥 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正确外,有不少事实是接近于这个自评的。
书中所载一些人为何被批斗、被杀或者自杀,这些都应该列入1949年 后非正常死难者名录里,可惜没有人做这种琐细的工作。事实上民间回忆录里,不乏这样的史料,但这些回忆录印量不多,应该有公益民间组织专门搜集这样的史 料,做出最基础的整理,以便研究者能够加以利用。“文化大革命中跑三次‘武斗’逃命”一节,对于文革武斗时逃难的记载(我曾在何蜀《为毛主席而战——文革 重庆大武斗实录》一书里读到过陈懋智的《重庆武斗日记》,其间多是围困而非逃难),也是我此前读文革回忆录中未曾看到过的。但有两个小记载,更给我了探寻 历史及其间来龙去脉的兴趣:一是胡坚因在1949年前参加“应变会”而在文革时受到调查整肃的事,二是他提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没有任何缓冲换补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废除四川粮票的事。
此 前我读其他人的回忆录时,或许因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没有注意“应变会”的史料。我在前几年得知共产党在四九年后有一条使用地下党的十六字方针后——“降 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始注意地下党在共产党得鼎后被整的相关史料。这说明要融会贯通,得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你才会对一些我们视为 “垃圾”的寻常史料有研究的兴趣,否则你就是看见了,也不会有什么心得。胡坚介绍入地下党的人中,四九年后有陈世模被枪毙,有赵永靖和方良贤在文革被折磨 致死,文革时自然有人说他发展的地下党都成了“有严重问题”的人。他本人对自己作为地下党在文革时被调查整肃,深致不满,并说四九年前国民党说他是赤化分 子要抓他,后来共产党内有人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以致胡坚说“这倒使我两头不是人”。包括胡坚在内的他的朋友们于文革被整时,其中有一条就是在四九年前“天 快亮时”参加了“应变会”。
“应 变会”是个什么组织呢?我在网络上查,毫无所得。用“地下党与应变会”一搜,出来零星的两、三条材料,夹杂在其间,没有对“应变会”的解释。综合各条材 料,“应变会”就是指工厂、学校、银行等各机关团体,对共产党即将接管天下,民心未安,即召开“应变会”以策将来。而地下党参与应变会,是想让那些害怕共 产党来后可能被清算的各色人等安心。简单地说,地下党参加应变会,就是安抚人心以及使财物不受损失,好让共产党得天下后便于接管所攻占下的城市。《“潜 伏”:黎明前镇江城里的地下党》(http://www.jsw.com.cn/zhuanti/2009-04/22/content_1780344.htm)一文里说在共产党打到南京来之前,“江苏医学院地下党支部率先团结部分同学成立‘留校同学应变委员会’,反对当局企图迁走学校。”作家程乃姗在《中行地下党给予我祖父的帮助》一文里说:“1949218日,中行地下党一手筹组的公开组织‘中国银行员工应变互助会’成立,……令职工安心坚守岗位,保护行产,并组织职工值班,防国民党残兵滋生事端。”(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9/18/12101375.html)所举二例都证明我如上的总结,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对 于文革中工宣队、军宣队要胡坚交代“应变会”是什么黑组织时,他写道:“我参加‘应变会’是因学校与学生自治会在解放军渡过长江天堑占领南京后,对国统区 震动很大,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就惶惶不安,打算着怎样‘应变’,各单位都开‘应变会’,此风也影响到我们学校,部分老师、学生,教书的,读书的都不安心, 有的想离开学校。这样学校和学生自治会就联合召开了‘应变会’。我们见到学校开会通知后,支部商量一下觉得应该去出席会议,好在会上揭露敌人谣言,主张大 家安心教书和学习,若形势有什么变化,号召大家团结互助,保护好学校。”(《足迹》P9293)“对国统区震动很大”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害怕与恐惧,并非人人都欢欣鼓舞,欢迎共产党的到来。
那 种起劲宣传共产党如何受欢迎,他们得天下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人心所向、单食壶浆以迎王师,大多是帮助他们得鼎和得鼎后的攻心战和自饰之词。人民往 往没有选择,更多是害怕与恐怕,被裹挟进洪流中,毫无选择余地与能力,只有接受既成之事实而已。如是有人来做个“应变会”的详细研究,那么多“人民的选 择”、“历史的选择”都会变成没有说服力的自夸之辞。作家野夫在微博上说:“少给我说什么历史选择了你,是因为你对历史的承诺,欺骗了我的父祖辈为你卖 命。而今你早已背叛你当初的诺言,我只好选择抛弃你。”
关于“三年大饥荒”(其实对于四川来说应该是从1958年至1962年前半年都还在闹饥荒饿死人)四川粮票不经民众有个从容兑换之时差和机会,突然被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废之事,我以前有所听闻,但没有在出版物里看到过。全景式描写大饥荒如杨继绳的《墓碑》、冯客的《毛的大饥荒》等书,固然没有提到过这一点,就是东夫单写四川温江地区《麦苗青菜花黄》也没细致着笔过。我在网络上一搜,只有少数几篇文章提到四川粮票突然作废的事。但就是这少数几篇里也是歧说多出,有说是1960823日突然作废(原因是发现有人制假粮票),此说我至今没查到原始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4096201000bi0.html)。20135期《龙门阵》杂志刊载了一篇陈芳德的《旅途遭遇粮票作废》,但他把作废时间错成了1961年,且没有日期。李国元《难忘的饥饿年代——一位“右派”的经历》里四川粮票作废时间是1960831日晚9时(http://www.mjlsh.net/Book.aspx?cid=4&tid=684)。最为准确的是丁抒《1960年前后四川省的非正常死亡》(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7031),这篇文章共分十九个部分,他用几十本四川各地县志史料合起来对死因、死亡人数、死亡区域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是写四川大饥荒最好的单篇文章。在该文第十一部分“全国最低的口粮票准”里,说到四川粮票突然作废的事。其资料虽然准确,引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四川》(上),不过这不是关于四川粮票作废的原始出处。
关于三年大饥荒四川调粮的事,现在已经有些零散的研究,但不少的文章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史料来源单一。对于这一点,我将在以后反驳那些为李井泉调粮出川政策辩护的文章中,用丰富的史料专门来谈,这里只谈四川粮票作废的事。四川粮票作废的事,其原始出处来自四川粮食厅:“(1960年)91日,省粮食厅在《四川日报》发布《发行新粮票、废除旧粮票》的通告,宣布从发布通告之日起,全省启用新的四川省粮票和料票,旧的省粮票、料票和专用粮票同时作废。据统计,这次共作废省粮票4800万公斤,否定了原定‘节约归己’的政策。”(《四川省志.粮食志》编辑室编《四川粮食工作大事记》P95,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除丁抒用专业书籍将四川粮票突然作废时间所说无误外,李国远的《难忘的饥饿年代——一位“右派”的经历》记述1960831日晚9时作废,非常戏剧化也展示了专制制度下,指令传达所出现的时间差,被那些与此相关的部门如粮站等,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拿来作为寻租和管卡压民众的机会。如果前面1960823日 四川粮票作废的时间,不是误记,而是高层核心人物及主管部门做出废除粮票的决定之日的话,那么这个时间节点应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最终做出废除粮票决定的 时间,只不过要放在下月第一天来公开公布而已。这样一来,从常理上看,越接近核心且与此事相关的领导,他们自己及亲戚就可以把废除粮票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当然这要看更多的档案才能做出判定,因为《四川粮食工作大事记》里并没有这样的记录。
这本专业性比较强的粮食工作大事记,虽然相比更详尽的粮食志来说,是简单了点。但他们遵循极强的意识形态策略,1949年 前出现粮荒时,凡能查到的饿死人之记录,他们都尽量记载下来。文革时发生的抢粮、盗粮、贪污的事,也略有记载,唯独三年大饥荒时没有一字提到饿死人的事, 掩盖事实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所以你看他们在评价突然废除粮票一事时只是哀而不怨、温柔敦厚地用了一句“否定了原定‘节约归己’的政策”,远不如胡坚在 《足迹》里批评来得直接而清晰。四川省委省政府突然废除粮票,使得四川的大饥荒雪上加霜,这也是四川饿死1250万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说饿死1250万人一说,其资料来源见原重庆市委书记、四川省政协主席廖伯康回忆录《历史长河里的一个漩涡——四川“萧李廖事件”回眸》(载《当代四川要事实录》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版)。李井泉作为彼时新晋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南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其对饿死四川千多万人,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单是从在大饥荒中突然废除粮票 这一点来看,他就是个创造性地利用制度之恶,把人性之恶发挥到无出其右的封疆大吏,因为我至今没有看到其它省份有这种杀人不见血的异常之举。
对 于突然废除粮票一事,胡坚在《足迹》里记述道:“一九六一年,大概是五月份省里突然通知全省在一天之内四川省粮票作废,也不换补,是很霸道的作法。在执行 前是实行了高度保密,临第二天宣布作废时,我才在下班时间召集驻西昌城区单位、招待所、粮食部门、餐馆宣布省粮票作废,只能使用全国粮票。若是驻招待所的 出差人员允许供应少量饭吃。省里这一作法,是整了群众,四川省政府又从中多赚了群众的口粮。”(P66)胡坚所记时间无论年月都是错的——不过他说“临第二天宣布作废”的话,反而可能证实李国元所提供的831日 有些人于傍晚下班时或者吃饭后才突然知道粮票要作废,粮店已关门,购米亦无机会,而明天川报就要公开公布粮票作废了——但这说明突然宣布四川粮票作废,是 四川省委省政府强硬和保密的行为,根本不给民众一个缓冲用旧票兑换新票的机会。在已经饿殍遍野的情形下,如此丧尽天良的行为,无异于直接拿刀杀人。旅途出 差的人员,因为情况较特殊,所以还稍有通融,陈芳德的《旅途遭遇粮票作废》一文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 少官方出的和私人写的书,视其为垃圾是不过分的。有的书整体上讲无足观,但其间所蕴藏的史料,却为我们提供历史真相指引了路径,为配合其它相关史料,提供 了更好的研究方向,我认为这本《足迹》就是如此。利用垃圾,变废为宝,这不只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利用技术可以完成的事。就是探索人类过往的历史,也可以通过 那些不甚著名的人事之点滴,乃至人类遗弃的垃圾,来进行仔细的研究。考古学所利用的灰坑,其中就有人类的储物坑乃至垃圾坑。研究者可以利用考古发掘的垃 圾,来做那个时代人类生活的样态,包括食物在内的日常消费、废弃物品等方面的研究,从而看出彼时的生活质量之高低及相应的时代状况。
同理,对于1949年 后所出的公私书籍,哪怕是官方着意掩饰的书籍,也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因为他为什么要掩盖,其掩盖之方法如何,掩盖的效果怎样,对掩盖者自己和被屏蔽信息的 人,各自造成了什么后果与得失,都值得我们仔细推敲。这方面我很佩服高华先生在众多垃圾书籍中发现史料,变废为宝的功夫。他所著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一书,基本没有什么秘辛史料,大多是非常大众化的,官方所出版的歧义百出、矛盾多有、真假混杂的史料。但在这些寻常的史料中,他却能够披沙拣金,拨云见 日,构筑自己史料丰富、逻辑自洽、见解特异的历史著作。
201421618日凌晨一时半于成都

 一个牛逼的寻书广告及一篇书评

2015-03-29 何进平,常作印 冉氏艺文志
冉按:常 有读者来问拙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哪里有卖?有人寻到孔网上,尚有余存,说为什么那么贵?想买的人必定不少,为什么不再版呢?我能说什么呢? 我能说朋友们装外宾么?我只能苦笑。但万事并非常现绝境,或许今年能在港出个重新修订版亦未可知,到时大家去香港买放心奶粉时,顺便买一本吧。

今 天发的是一个读者的寻书广告和一篇我朋友的文章。这位读者我不认识,但看他在网上情切切地寻拙著,真是令人感动。惜在下也无存本,不然一定慷慨相赠。一个 人写一本书能得到这样的读者的喜爱,实在是人生大幸事。而这篇文章,则是原《四川社会科学》杂志社长何进平兄为拙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一书出 版后所写的评论。今将其传上来,既有存档之用,同时也是友谊之纪念。进平兄写此时文,侄女尚在读初中,今恐到了有孩子的年龄,岁月不居,人事迁播,曷胜惊 叹!2015329日于成都

【寻书启事】《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冉云飞著),南方出版社出版。

1998年曾经拥有此书(拙著1999年出版,常先生记忆有误——冉注),精彩之致,令人爱不释手。这本书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批判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是我见过的最有深度的中国传统教育批判书。后来,此书被一位同事借走,同事又借于他人,继而不知所向,终归何处。
10年来,朝思暮想,就像自己失散的孩子。本想再购一册,与书店、作者、出版社都联系过,均无果。后寄希望于出版社再版,一问才知,此书已被判无期徒刑,再版之事遥遥无期。
近些年来,自己在思考和写作中,大脑中经常蹦出此书的某些观点,想查原文,手头却无此书,那种痛苦与遗憾,非读书写作之人难以体会。今天在写一篇文章时,还想到此书中的某一精彩论述。想引用,却找不到原文。难过!难过!
为解除一块心病,特发布此寻书启事:
如果我的《沉疴》一书在手中,请看到后速还!书的扉页上有我的藏书签名常作印字样。
如果你手头有此书,本人愿高价购买。无论新旧,只要完整。
如果你手头有此书的完整电子版(不完整的免谈),也请与我联系。我的电子邮箱:changzuoyin@126.com
鞠躬言谢!
常作印(阿常)
2008126
何进平:触目惊心,心忧未来

作 为一个初中生的父亲,对当“家长”的滋味——《沉疴》一书所剖析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权利与义务的扭曲,我有切身的感受。家长对此的愤懑,往往私下指责教师 与学校,几乎不敢或者不愿当面的批评。这种现象有家长的原因,如望子成龙的文化因素;更深层的原因,确如《沉疴》一书所言:‘因为在中国这个悠久的专制主 义国家,老师无疑是被纳入有统治力的精神系统之中,有着天然的话语霸权,一旦发话,便不容争辩,而且’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传统已融入了社会观念 和国家制度,更何况当下的教育已如《沉疴》指出的,“各级教育都成了更高一级教育的‘预备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只能变态的面对现代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成为“考试机”上的工具——根子在教育体制上。
从家长的角度关心教育,对教育的认识仍很肤浅,更没有想到教育体制除了关乎女儿升学外,与我有什么联系,因此,以局外人的身份写过《教育的高度》一文(刊于《社会科学研究》19992期), 文中思考了教育是为了培养精英人才还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不该割裂开来,但我们这个最讲辩证法的国度,却偏偏要有 意识地将其割裂(《沉疴》一书有事实和数据予以证实)。对此,现行教育体制的决策者、受益者和维护者肯定会竭力批驳。然而,面对全面、深刻、猛烈地剖析与 批判中国教育危机的《沉疴》一书,我不相信维护现行教育制度的理由能够理直气壮。
读 《沉疴》一书,我只能用“触目惊心,忧虑未来”表达我的心情。对于触目惊心,一字一句认真读完这本三十余万字的书,就能够知道我们的孩子、家长、教师,在 “杀人的分数”和国家主义的教育下,是如何成为“藩篱牢笼中的木偶”的。对于忧虑未来,则可接着《沉疴》的话题做一点补叙。
我 们常常被灌输这样的观点并将其奉为圭臬:未来的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个真理放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被国家主义教育改造成应试竞争。这里,我 可以再为《沉疴》提供一个实例:去年,我女儿到美国参加一个中学生夏令营,一次中美学生相互出题考数理化,与她同为初二年级的美国学生不到一个回合就败下 阵来,直至搬出高二年级的学生,仍不占上风。听女儿讲这番经历,我没有兴奋,反倒有《沉疴》批判中国教育危机时的那种“挥不去的悲凉”——当今社会,对人 才的任何一种理解都不能同考试划等号,果如此,中国早就找不到竞争对手了。更悲凉的是,为了在各年级的各种竞赛中夺奖,我们的孩子失去的岂止是“玩的权 利”!
问 题出在哪里?还是看看《沉疴》的分析,“古代制度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的制度,就不可能使教育以人为本,也不可能使生命体悟型教育取得真正的效果”。生命体 悟型教育以的权利得到最大尊重为前提,这是须以民主、自由、法治作保障的。现今的情形又如何?仅就《沉疴》的调查分析即可得知,体现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的 《义务教育法》,被欺上瞒下的“普九达标”和各种乱收费所玷污。在政府及教育机关都不遵守教育法规的现实下,怎能指望受教育者的权利得到尊重!又怎能指望 这样的教育培养出尊重权利、追求民主、维护法治的人才!
对 中国教育的缺陷和后果,《沉疴》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精英教育更大的后遗症是培养了少数有缺陷的人才,却使大多数人丧失了应得的受教育的机会”,“这就 是基础教育上的不平等,必然会造成过程和结果的不平等,也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影响到人的创造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体进步。”
由 此可见,人才竞争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社会整体进步上的人才竞争。不如此,你就是年年拿诺贝尔奖也只是个发展中国家。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 没有人的现代化则没有社会的现代化,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依然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我们都该听听《沉疴》作者冉云飞先生振聋发聩的呼声: “我们宁愿死死抱住一个预设的、弊端多多的制度不放,也不愿对此进行深入的改革,试问苍天,我们中国还要就此等多久?”
读了《沉疴》仍无动于衷,中国的未来,真真堪忧。

 杜松子:他在剥中国教育的皮

2015-03-23 杜松子,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又按:这是杜兄16年 前对拙著《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所写的书评,现再度转发到我的公微上,让没看过的朋友们看看。杜兄现在已是他曾主持的读书版那家报纸的总编辑,我们已经 多年不曾在一起吃饭了,但想必私底下他人还是那么好玩。特贴出来让关心中国教育的朋友们,知道我对历来关心中国教育的来龙去脉。2015323日于成都

冉按: 这是朋友杜松子兄发八年前为拙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一书所写的书评。杜松子兄曾于九十年代末在成都主持一个至今令人难忘的“读书版”。成都的 报纸竞争激烈,但普遍缺乏厚重与大气,更缺乏文化底蕴。但彼时杜松子兄、马小兵兄办的“读书版”、花兄、鹤仙等办的“老成都”、以及后来老卢办的“地 方”、“往事”等,至今无疑是值得珍视的。文化建设不是去做一些成天吸引眼球而毫无价值的炒作,比如可笑无知的“东方伊甸园”、与成都八杆子打不着的音乐 剧“金沙”等,文化不是这样就可以搞起来的。打个也许不甚恰当的比喻,如果说经济建设像西医,见效比较快,那么文化建设就像中医,病去如抽丝,得慢慢调 养。但成都市的文化建设却是一阵阵抽疯胡搞。

不 说那些让人不快活的事了,我还是来说杜兄。众所周知,杜松子当然是一种酒,酒就是拿来喝的,不过这杜松子的酒劲可不小,够你我喝一两壶的。杜兄读书深广, 思考锐利,但基本上述而不作,令人遗憾。其言谈机锋迭出,常令满座捧腹,其嘲笑他人尤其是自我解嘲能力,罕有其匹。他自嘲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嘲笑起他人 来,更加方便快捷。他仿佛在说:我都不把自己当回事,你丫还装棵葱干什么?他可以正经,更可以搞怪,与他在一起是一种享受。顺带说两句,以我有限的交往, 成都文化圈里有几个在饭桌上搞怪到可以让你笑岔气的家伙,他们是搞搞神李伯伯儿(这家伙我认识他二十年,画画得好,但他“善搞”的功夫我是去年才领教)、 模仿人之声口、形神兼具的老卢(这个也有二十年的交情了,据说是“搞搞神李伯伯儿”的徒弟)以及冷幽默、善开涮的杜松子兄(这个也有十年以上的交情)。更 搞笑的是,杜松子兄还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如都是像他这样,我都准备混张党票进去分赃了。

杜 松子兄曾写过一部中篇小说《成都记忆》在《花城》杂志发表,写得不错,其中有一个细节是马小兵兄在人民南路给一个法国朋友竖中指拇,并且说了句“我日”。 他后来写了个短篇,名字我搞忘了,其中的主人公是李白厅长,司马相如处长,令人捧腹,好像是发表在《人民文学》。再后来他就封刀捡卦,从此不再干这些文字 的勾当,搞他的“经济活动”而且“编委”去了。但我与小马哥还是能隔一段时间就与他一起喝酒闲聊,而且每一年几乎有一次是为了他的大学同窗景凯旋兄,从秣 陵回到锦里而接风,喊我与小马哥当“陪神君子”。这些快乐的时光,回想起来,是令人陶醉的,就像杜松子酒本身的魁力一样。

最近整理旧物,将八年前杜松子兄为拙著所写的书评翻查出来,今特打印出来,上传敝博。希望他能看到自己以往的作案证据,同时也是我们友谊之纪念。200729810分于反动居


在这个恍惚的暮春,住在成都,一向身体也很好的冉云飞,征用30万个汉字和106本重要参考书籍,加工成类似飞毛腿或集束炸弹威力般的《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狂轰滥炸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其立论和方法上的“心狠手辣”,可谓是“铁肩担道义,辣手摧教育”。

如 果用传统坊间说法,来理论这个“学者型作家”,冉云飞就是资格的红旗下的蛋。他享受了“这一个”教育的“好处”,现在却来反咬一口“这一个”教育。但如果 义理加上制度普遍沦丧到“吃了人家的嘴软”,一头撞见罪恶也缄口隐忍,这便像是红旗下的坏蛋了。幸亏冉云飞大义灭亲,大公无私,站起身来控诉中国教育。这 倒应了胡适的话:“人受教育,求知识,原是为发现社会的弊端”。

冉云飞揭露了中国教育的什么弊端?

一 个普遍性的控告是:“陈腐僵化的教育制度”。这个控告也可以换成另一种形象的表达——中国教育主要是把活生生的人改装成标准的工具性产品。中国教育这个大 规模生产流水线又有什么不好呢?观光过大型现代化养鸡场(或者养猪、牛、羊等场)的一些人,已经感性地想像过了鸡们的“快乐”——定时定量吃统一调配的饲 料,样板“场”还会放一些人造的音乐。如果有专家说,鸡们的幸福能等同人的幸福,崇尚精武的冉云飞就一定会把这个专家级灾伙放翻,因为他要捍卫人的尊严。

我 们认定社会文明,所以我们已经成功地讨论了“罪犯是不是人”的话题,现在冉云飞大声呼喊:学生也是人。中国教育是不是不把学生当人,我想可以对学生和学生 家长进行全面的调查。但令人扼腕长叹的是,《沉疴》佐证密实地告诉我们,中国教育在绝对意义上是不把学生当人来对待的。面对冉云飞大量的举证,读者等待着 中国教育的回答。

没 人会反对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为什么中国教育为什么却害怕以人为本?人们聚集在一起,绝不是要寻求一个残屠和虐待自己的制度。如果这个教育制度已经残屠了 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被残屠的我们可不可以表示一点“鱼肉”的意见?想来,改革开放多年,讲述点反对意见大概是安全的。

《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用词激烈,观点啼血,有直捣黄龙的快感。冉云飞的大气和精明还在于,激动归激动,理性始终第一。理性的醇厚基础令《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在众多涉及教育的书籍中喷礴而出。

看快刀手冉云飞剥中国教育的皮,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冲动。我等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刀光剑影,只得频频拍案:好刀法!

 在腾讯大家聊《弟子规是经典还是大毒草》上的发言

2015-03-26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这 是我昨天应腾讯大家的朋友们之请,在腾讯“大家聊”栏目与杨早、邵建、叶倾城三位朋友所聊关于《弟子规》话题的一个记录。我除了回应杨早兄问“为什么支持 弟子规的人不少没修养”的问题外,基本上自说自话。老实说,没有看到好的话题,我就是个不爱回应的人。不爱回应,自然有其缺失之处,但也有个好处,就是没 有无谓之争,没有琐屑之辩,更不会因此耗费时间与精力。我对网络上的争辩,除刚上网的一两年外,此后基本不参与。

下面这些话都是即兴说的,逻辑上或有不严谨,语句上或有啰嗦与内容上重复,除一看就是错的外,概不删节。因为我今天正在给腾讯大家专栏写一篇《〈弟子规〉热背后的社会思考》一文,大约过几天能刊出来。朋友们想看到更为慎密的说法,请稍待几日,当然并非完全重复这些观点。


1: 腾讯大家及其它地方一些关于弟子规的讨论,我都看了。我认为应该分几个层面来说,不应一锅煮。最近的讨论是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归属权问题,即学校及 官方有没有强制读《弟子规》的问题,答案是没有,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杨早。二,我认为《弟子规》作为启蒙读物有相当的局限,基本不注重儿童视角,且不符合 儿童心理学的规律。

2:我们必须反对学校与官方强行推动读《弟子规》,这就像我批评中小学生守则里面的意识形态,对安全教育不重视一样。

3: 做父母的应该知道,孩子教育权的第一位掌握者是父母,不是学校更不是政府,必须深深懂得这一点。许多父母不明白这一点,终身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 响。你必须知道《弟子规》是否真适合你的孩子,你如果要学,那是你的事。但官方与学校强制就是动用公权力塞私货,这与思品课毛邓三是一个道理。虽然弟子规 比它们要好一些。

4:我遍读能找到的蒙学教材,不能说其中没有比较好的,但大部分充斥着旧有的意识形态。不能直接拿来用,我们不能说这些书比毛邓三要好,就直接拿来用。不能因为它毒性隐蔽、毒性相对较小,就说这些方面可以不注意。

5:邵建兄与杨早兄的分歧,不在要不要学传统文化,杨早只是说他不让孩子学弟子规,更反对学校及官方强推《弟子规》,这种家长的教育自觉,我们应该鼓励。

6:我也反对家长让孩子从小学《弟子规》,当然他一定要学,我也没办法,因为这是他的私事,但官方及学校强推就不可。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材,这个时代应该编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古诗文教材。

7:我本人读了基本上能找到的传统蒙学教材,而且对不少有仔细研究,加上我一直研读19002000年百年来的中国语文教材,总体上我能感觉出哪些课文被重复,哪些被忽略,这里面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观问题。

8:蒙学读物中,意识形态较少的,应该主要是《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我认为你要学韵律类的东西,又能审美,声律启蒙就相对来说不错。

9:我认为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知识的折旧率太高,加上在线教育等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一个人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昂。那么在不影响孩子们玩乐的情况下,怎么让他学些能影响他思想、情感、品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因时代的变迁,折旧得太快,这就是我们编教材时必须考虑的。

10:大家都在说古诗文占教材内容的数量太少,其实与其增加数量,不如提高编选质量,以及讲解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讲解有效的知识,让孩子们寻得自己探索的乐趣。

11: 再回来说《弟子规》,我敢说有不少人是讲不好它的。哪怕我们不指责这本书的内容,那么涉及孝悌那部分,涉及威权听话的部分,你怎么教孩子,你有没有这个能 力教?目前我还没教过《弟子规》,就教了的人中,觉得郭初阳兄的一个视频可谓讲得好,启人思考,但岂能人人都是郭初阳?

12: 我们现在一些搞教育的人包括老师,以及我们的父母,编教材、讲课文以及日常沟通,很少有孩子的视角,仿佛经历过十九世纪欧洲及美国的儿童进步运动,对中国 人似乎并没有影响一样。其实民国的教育实践就是受这一运动的影响,而由那些留学回来如的陈鹤琴、陶行知等人来加以实践的,可惜四九年后很长时间里儿童视角 部分被忽略了。

13:我们编写教材与教孩子 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与喜欢,以及受时代影响的部分,不可以强迫他们学那种他们没有兴趣,知识折旧率很高的东西。我是个反对孝道的人(我主张子女与 父母要有平等之爱,而非等差之爱),但我的反对不仅从人性压抑及道德勒索等方面着手,而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衡量。关于此,我前几天写过一篇语言章,现转发于此,请大家底部阅读原文批评

14: 至于杨早说,为何支持《弟子规》里有那么多粗鄙的人(那些到他的文章里谩骂),我觉得这倒不完全是这群人更加无教养。其实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支持读《弟子 规者》要么没读过它,那他支持《弟子规》的理由可能就是人云亦云,要么是读了对增加修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用处。这反而表明杨早兄完胜了。呵呵

15: 我编选古诗文教材的标准,就是一要热爱生活,二要做有趣的人,三要宽容平等,四要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你别说我选不出这种文章,或许只是你没读到),五是有 清明的理性与不受误导的理智。我编教材《古诗文初步》编了很多年,现在大约完成了一半,争取今年能做完。我想以最少的时间成本,让学生能学到比较多的切合 时代的古诗文精髓。

16:说句不怕拿大的话,一看那么多人寻死觅活地支持《弟子规》,那就说明我们编的古诗文教材有可改进的地方,这正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的想法是,依靠竞争来解决市场上古诗文教材质量不高的问题。

17: 有人要学《弟子规》,还是要学降龙十八掌,只要是父母与孩子的意愿,我们也只好消极支持。但对强权推行这些,而让大家没有选择,当然必须反对。其实,最大 的问题不是读不读《弟子规》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只能读《弟子规》的问题。也就是说,最可怕的是,教育被垄断,你没有选择。

18: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少的糟粕,因此我对官方强行推行的东西,一般都不信任。凡是他们强推的东西往往是传统中比较差的,只有选这些才符合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这是可以通过各方面(如我们六十多年的经验)乃至经济学研究可以得出来的结论。


2015325日键打,26日稍改

 一个国家正常人不多是多么可悲啊

2015-03-24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晨 起看有网友说我们收费办旅游与学堂之事,他的理由是我收这样的收费只能帮到中产阶级,让他怀念湖北立人大学点蜡烛上课的事。更好玩的是,来留这种言的网友 是翻墙上推特来的(当然前提是他不在国外,不过在国外发这种言也令人不解)。能翻墙上推或者肉身翻墙了的人,其对互联网的渴求与搜索能力,应该成正比。但 遗憾的是,翻墙似乎也很难促成并提升他在某事上的搜索及判断能力,以便对一个人做出更立体丰富的审慎评判。

以前见到如上网友的看法,我多半一笑置之。但我认为具有如此看法的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花点时间,做点与经济学有关的常识性普及工作。下面就此事说几条常识,让那些常来敝公微的朋友们对我们做事有更多的了解。

1:有人看我们办收费的学堂及旅行活动,说费用让其惊呆了,他还说想起在湖北立大点蜡烛上课的情形。我告知他别把收费给人服务与免费替人办事对立起来。对立大与立馆免费服务多少我就不说了,去年给立大上六天《民国NGO史上的失踪者》,每人收八百元给立大做营运费,自己女儿来听我课,都是交了费的。

2: 茅于轼先生曾说,为穷人办事,替富人说话。这话两边不讨好是铁定的,因为有人觉得穷人之穷是自己的原因,而富人有钱能搞定话语权。为立大上课与立馆服务 时,不仅费时自贴,而且被喝茶多次,只求有司不要骚扰听者。而我办收费的学堂与旅游,有人又来给我说让他想起湖北立大点起蜡烛上课的情形。

3: 稍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商业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及正外部效应,它甚至被有识之士视为有相当之慈善价值,因为它解决了一个社会的就业及人们的需求问题。 收费的高低由市场来决定,如果没有人来消费,那么我们就会无法运营。同理,办收费的旅游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价格杠杆来提供市面上比较稀缺且有竞争力的服 务。

4: 一个对商业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知,有着满脑子仇恨,对金钱充斥不洁想像的人,我只能说是被我们的文化特别是近六十年来教育所愚弄的结果。我看到太多的口不 言钱,甚至觉得提钱就脏了嘴的人,只要机会就不择手段。这种虚伪害人非浅,也毒害社会的正常认知,因此我办教育要开设《儿童经济学》。

5:一个人有点经济学常识,非常重要。民国的知识大牛,在这方面的欠缺简直难以尽数。
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吴虞等人,他们之非孝,只能谈到人性压抑或道德勒索,一言以蔽之,吃人的礼教。他们均不能洞穿孝背后的经济学问题,这说明一个人再牛都有自己的知识死穴,但却不可缺少常识包括经济学常识。

6: 孝背后的经济学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研究。我看国内诸多的经济史研究大牛如巫宝山、许涤新、吴承明、傅筑夫、胡寄窗、傅衣凌、李伯重等均不及此。事实 上,为何以孝以治天下至今仍被当成治人者之圭臬(听听歌曲“常回家看看”,并且阅读一下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里面有绝大的双重剥夺陷 阱,可是能看到此一问题的国人寥寥无几。

7: 除了像鲁宾逊这样在荒岛生存的特例外(他回归社会就又需要纳税),任何人一生下来就开始纳税,其纳税直至其死亡。纳税是你让渡出一部分所得,来养政府,让 其提供公共产品以及为你服务。几千年来,中国民众一直纳税,却从没来享受过政府帮助养老之事(其实是民众自己养老,只不过民众提前交钱,放在政府处,退休 或者老时,有个零存整取而已)。一方面纳不完的税,一方面却让民众在无尽的税收之外让民众自己养老,就会有孝这样的意识形态大忽悠,来愚弄民众。

8: 孝这个既念,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核心的作用。因为孝自古以来都有家庭代际风险救助作用,且所有人都要老,在不能指望政府帮助养老的情形下,一代代的人都期 望用孝来捆绑子孙,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如此认知,让父母觉得给孩子灌输孝,是在爱孩子,因为自己也是这样被父母教育的。事实上,在孝这个问题上,千来 年收益最大的是权力不受约束、资源垄断的政府。

9:如果古代人只有用孝来作为自己养老救助,提升自己养老抗风险能力,是没有选择,并没有认识到孝在很大程度是帮助政府进行自我维稳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对世界各种政府形态都有常识性认知的现代人,还鼓吹并相信只有孝,才能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那就是一种愚不可及的理念。

10: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是真爱孩子的父母,就不要给自己的孩子讲孝,而是要给孩子说,我们是纳税人,养老之责,主要在政府。说在政府,其实支付者是自己, 只不过是交了税后的延迟支付。孩子们爱我们,要秉乎他们的人性与天然,而非道德绑架与经济约束。当然在能够制衡并让政府帮助养老之前,孝有其替代性的养老 作用。

11:当然从目前而论,我们不能等政府 来养父母,让父母饿死。我母亲是农民,养老一力由我承担,因我现在拿政府没办法,自然应该承担母亲养老之责。事实上,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在这方面做得不 错。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知道,养老之主责在谁。也同时要告知孩子,我爱你我生你,并不是为了你帮助我养老。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如今已经 到了一家实行两制的时代了。

12:什么叫一家 实行两制呢?那就对父母尽自己的养老之责,因为现在的政府尚未负起它对民众的养老之责。而自己的养老却不要过于期望于孩子,而是要参与约束政府公权力,要 让政府承担起咱们的养老主责。同时我们也要在很大程度上,努力完成在政府养老之外的自我养老努力,而不要把绑架孩子视为当然。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改善中国 家庭中那种太过势利的亲子关系。

13:我曾说 过,真正爱孩子的父母,绝不想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负责任地传递给孩子。我这话的背后意思是指,我们要让整个社会的民众意识到自己是纳税人,要让政府成为养老 的主体。当然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完成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的确是很难说的事。但我们不能因此不努力,因此在观念上继续糊涂下去。哪怕我们快走完人生之路时, 依然没有完成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的任务,但可以坦然无愧地给自己的孩子说,我们为追求自由有趣的生活而努力过,现在该轮到你们了。

12: 再把话回来,民国知识分子哪怕是那些大牌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们许多人对自由有着蹩脚的认知。他们一方面相信政治自由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却过分追求不节制的 平等,即在经济上相信计划经济,对私有财产抱着不重视的态度。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民国自由分子的主流,这些多受拉斯基等人的影响。同时又因为现实的境况(日 本侵略等)而使得民族主义乃至国家主义在他们身上如魂附身,这种如魂附身的意识形态,加之如上理念,最终使得他们拥抱通往奴役之路。可悲的是,这些人却是 你耳熟能详的:储安平、罗隆基、翁文灏、蒋廷黼、丁文江等。一个国家没有几个有正常认知的人是多么可悲啊。

2015324日于成都

 重读与新解林觉民《与妻书》

2015-03-25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这 是四年前专为电子杂志《阳光时务》所写的文章,刊于该刊第九期。第九期作者为秦晖、林达、张铁志、罗世宏、白小刺、欧阳应霁、成庆、薛锦波之女等,可谓蔚 为大观。关于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百年来人们只知感动,但感动了过后得到什么呢?感动后是给自己懦弱找点安慰而已。找点安慰也就罢了,百年来很少有人 在感动后,思考这篇文章里的矛盾、艰难,很少人去体味当事人的悲苦,很少人认真地去纪念他们,更不会去思考这文章为何被国共两党频繁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在原 因,故小可以笔试解之。我一直想做百年来语文教材课文重复率的统计与研究,用教育社会学与教育传播学的方式,来解释有的课文为敌对的党派多选,这里面所蕴含的教育哲学,以便寻找其中的教育目的,追寻百年来中国教育理念的最大公约数何在。


这篇文章既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实践的结果,实践的结果就是因为教我的女儿及朋友们的孩子而得。当时写了两条推文,也一并纳于此,留下思考的痕迹。(1) 我当然知道“为天下人谋永福”是林觉民《与妻书》中的话,这正是如今官方教育能暗渡陈仓,与自己的“革命先烈”和“高尚情操”勾连起来的地方。此处应与小 女及众子特别探讨,没有任何人能谋到永福,何况为天下人谋?乌托邦和奴役之路的想法均应警惕。我讲古文会讲原意,但绝不将古人思想照单全收。(2): 我教林觉民《与妻书》,固是赞赏他对妻子的深爱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但我不赞同他“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思想。世上没有任何伟大的人能谋到天下人 之永福,这想法乃乌托邦,不必为其讳饰。不能因其是英雄,便让我们在他面前无条件缴械投降,这样跪下来的姿态是对英雄的亵渎。另外,昨天被摒蔽的文章《一个国家正常人不多很可悲》可以此我博客上阅读,请点文章最底部之“阅读原文”,即可看到2015325日于成都


今 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出了很多种书,有很多会议和纪念。很多种书只不过是赶趟的赚钱货,没有看到什么真知灼见,并没有使人获得知识的增益和对苦难中 国的更深理解。很多会议,只不过是花纳税人的钱,为一些“研究者”找个游山玩水的机会。诸种纪念中,有两种纪念引人注目,一是大陆自我贴标签的“伟光正” 纪念,不用说这样的纪念是对辛亥革命的歪曲;二是台湾接续民主自由理念的纪念,这才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旨意相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重读 黄花岗烈士之一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应该有特别的意义。

得 老实承认,我重新解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不是为了赶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之趟,任何圣化神化辛亥革命的做法都应引起我们必要的警惕。引起我重新解读林觉民 《与妻书》兴趣的诱因,与其说是源于人们带着嘉年华心态的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毋宁说是我对《与妻书》一百年来断续选入大陆和台湾语文教材的这个事实感兴趣 所致。从1906年废除科举制以来,中国现代教育走过了百年之路,但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一样,不管走过多少荆棘之路,从来都缺乏深细的探究,使得我们的血泪苦难和走过的弯路价值不大,这也就是我们“多难”却永远无法“兴邦”,更无法利民的原因之一。



由 于对中国官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材所选内容的不满,我在让自己的女儿到学校学习的同时,星期日于家中召集另外几位朋友的小孩,一起给他们选教一些古文,名 之为“课众子文”。我所先古文注重情趣、情感、生活、真善美,而比较少选那些宏大叙事的东西。如张君嗣的《与所亲书》、陶渊明之“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南史•隐逸•陶潜传》)、颜真卿的《寒食帖》、王维《山中与裴秀才书》、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苏轼《与米元章札》、《与毛泽民》、、郑板桥《潍县署 中寄舍弟墨第二书》、林觉民《与妻书》等。教读方法,是我先讲字、词、句,理顺大意,然后讲与作者相关的背景,多从日常生活着手,并联系当下之人事,再告 知“众子”,为何要选这样的文章。课短者要求背,课长者要求熟读,同时让他们提任何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此一来,“众子”还比较有兴趣,并不觉得学古文有多 难。

当 我选讲林觉民《与妻书》的时候,讲了课文和相应的背景,并讲了童安格、齐豫等所写的与此有关的歌曲,再提及今年拍摄的《百年情书》。然后我首先提问,这课 文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孩子们大抵说的都是:林觉民很爱国、爱妻子。我就问他们这两种爱有无矛盾?孩子们如梦初醒,立马说的确有:爱一个人爱到去赴死,而 这个死是不是他妻子要的呢?为国家死就是爱她的表现么?是不是国家好了,她的爱就得到了寄托?国家好了,她永远失去了丈夫,那她心情能真的好起来么?我 说,你们这些问题都很好,读书就是要如此认真思考,才符合读书求真的目的,而不是接受他人给你的答案,更不用说所谓惟一正确的答案。

我 接着给他们说,《与妻书》情感是真挚的,也算得上感人肺腑,但我们却不可在感动中不去思考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好的国家,由于有民主自 由的制度做保障,在很多时刻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不大或者说很少有冲突。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紧张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外敌入侵的 非常时刻,迫不得已,不得不舍弃些家庭利益,为共同保卫国家做贡献,因为保卫国家的目的还是为了保障自己和家庭的利益不受侵害。但在正常的时代,在多数时 刻,我们却应该把家庭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意谓着先个人和家庭,再及社会和国家。这样的秩序很重要,不可颠倒,一个人自称或者号召他人“大公无私”,这都是 谎言,没有大公无私的人。一个人要自爱、爱家人,才有可能真正爱别人,而不是爱别人后才最终爱自己,否则不符合人性中的天然自利秩序。

正 是由于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情感的冲击力太大,林觉民在《与妻书》和《禀父书》里都强烈地表现了一种家国之间的内在逻辑紧张,其自相矛盾处在在多有,但百 年来却几乎没有认真就此解读过。他为了说服自己的妻子和父亲理解他赴死的用心,有意用国家利益覆盖家庭利益,可谓把家国不能两顾和“忠孝不能两全”的理念 冲突展现到了极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 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种以国家为重、以天下为念,为救国而敢牺牲自己,自然是令人敬佩的。但我们却不能不注意这种家国紧张之下,林觉民内 心的痛苦纠结。

再 者,我们也应当注意,林觉民固是先觉者、是先烈,但他依然是新旧转型时代的人物,他之爱妻子和孝父亲,固出至诚,但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他这封信也并非没有 可议之处。我们不能强求林觉民像现在的人一样有男女平等的视角,但我们要注意到,他除了让妻子在他死后清贫自守外,他特别说“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 吾不是处”。“以吾所志”是为国家牺牲,但“以吾所志”是否就是其妻陈意映的所志呢?显然这样的悖论(包括家国紧张)——这种悖论就像《圣经》中亚伯拉罕 献出以撒一样令信仰不决者抓狂和无解——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是很难自解的。因此林觉民死后两年,陈意映郁郁而终,在某种程度上看,不能不说是林“以吾所 志”而强陈接受的必然悲剧结果。

与 此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到林觉民让陈意映像他一样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我们固然要学习他“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精神,同时多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但问题在于天下人的永福在哪里?一个人可能永远幸福么?不可能。那么为一人谋永久的幸福亦不可能,更何况为天下人谋 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体验是很不相同的,要替别人谋永福(别人需不需要、接不接受你谋的永福尚在其次)难度不小,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便我们 对“福”字的理解停留在福利层面,虽然比较着实,但依然不可能谋到永福。一个人若是只有“为他人谋永福”这种情感和思想,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这样的想法若 是被政治机会主义者拿来欺骗民众,并将其制度化,就是通往如假包换的奴役之路。林觉民当然不能为他这种思想被政治投机人士利用后的专制后果负责,但说他这 想法除了情感上高尚外,其思想品质并不高明,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就 我目前所掌握的不完备的语文教材资料来看,林觉民《与妻书》(台湾教材大多叫《与妻诀别书》)一百年断续入选大陆和台湾的语文教材,而据姚素珍的《香港中 学文学教学研究》一书所列香港语文教材来看,似乎香港不曾选入此篇。台湾大多选在初中,大陆则多选在高中。大陆似除文革时的语文教材中没有选入外,其他时 段断续都有入选。而台湾在1987年解严之前,其语文教材中很多时候都选有此篇。蔡美惠在其所著《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一书里将1985年部编、1998年部编的语文教材和民营教材作了篇目方面的对比,我发觉除了1985年部编选入了林觉民《与妻诀别书》外,连1998年部编(台湾教育部编)教材也未选入此篇,更不用说那些民营出版公司所编的教材了。这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信息呢?

按我的揣度,台湾在1987年 进入民主社会后,后来实现了民进党和国民党的两党轮替,国民党的统治合法性不需要过度阐释辛亥革命,用选民的选票即获得了轮替执政的治理合法性,因此不再 像从前那样从党国意识形态角度重视林觉民的《与妻书》,于是从中学语文教材里暂时告别了。再者台湾追求独立的呼声在近二十几年从来没有断绝过,去掉林觉民 《与妻书》是否也是台湾本土政治正确的需要呢?当然这样处理,也完全可能是教材编写者自己的选择,因为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应该是中立的,而不能夹入政党私 货,所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教材编写进入私营编写竞争时代,就是其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逻辑。

林 觉民为了安慰父亲和妻子而着意体现的国家至上观念(当然也可能是他内心本身就认可国家至上观念),以及他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想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是这 两面,使得他这篇文章百年来断续入选大陆和台湾的语文教材。台湾选入此文的教学目的何在,虽然没有看到鲜明的说辞,但我想主张为国家牺牲、圣化辛亥革命、 维持国民党彼时的统治合法性,应算是入选目的。大陆选入此文的教学目的则是,“领会作者所阐述的个人幸福要服从革命需要的观点”、“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 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我正在撰写《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一书,其中一章就是写百年来中国语文教材选文重复率研究。通过对语文 教材选文重复率的研究,观察政府需要和主张的语文教育核心理念何在,整个社会被灌输的价值观重心何在,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与妻书》的断续重 复共同入选大陆和台湾语文教材,其核心理由,其实不在倡扬民主自由理念。说点更准确点,大陆入选的核心理由至今不在争取民主自由,而台湾在1987年以前入选语文教材,其核心理由也不在争取民主自由。那么大陆和台湾断续选入《与妻书》的理由何在?那就是国家至上教育观在起着重要作用。

林 觉民的《禀父书》着重谈到排满救国、《与妻书》着重谈到牺牲一己救国,自然是由他所处时代民生艰困、列强环嗣的局面所致。国家至上的观念,或许在民族生存 危亡的时刻有很大的宣传作用,对国家在危亡时也有一定的凝聚力,但其副作用以及对人的毒害是相当明显的。共产党和国民党选入此文作为教材,都离不了国家主 义教育目的观在作祟。国家主义教育观,对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伤害,是不言自明的。这样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把国家利益凌驾在个人利益和自由之上。国共两党灌输 这样的教育目的观,其目的是为了强调他们的统治合法性,以国家这样的大词来限制和剥夺个人利益与自由。如果说台湾解严前的国民党统治,实行的是轻度国家主 义教育观的话,那么共产党实行的就是重度国家主义教育观,因此前者是威权政府,后者是极权政府。百年来中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固多,但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观之深 入骨髓,洗脑愚弄,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深的原因。爱国主义泛滥,六十年来在大陆已经变成一个不能质疑的巫术了,这便是国家至上主义教育观一个明显的恶果。



据 史料记载,黄花岗之役战死八十六人,有名有姓者七十二人,故名之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个“七十二烈士”的通用称呼,置那十四位无名者于不顾,就非常 讽刺地展示了中国人纪念先烈的庸俗的实用主义态度。即所谓的纪念,言不由衷、敷衍塞责不说,还充溢着空洞的被党派操纵的意识形态词汇,除了国家、民族等被 置换的概念外,根本不见对死者个体及其后代椎心泣血的体恤和慈悲,仿佛那受害者及其后代,可以通过这些空洞的意识形态强加,能获得真正的安慰。这种只见宏 大叙事,不见个人叙述;只有国家民族标签,不见亲情奠忌;只有赶节式的嘉年华会,而没有真正对其亲人有心灵关爱和物质助力的所谓纪念,只不过是满足一些政 治机会主义者的道德正义而已。

更 为重要的是,我们生在一个时刻强调“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顾大家”的意识形态语境里,而这样的语境是没有统治合法性的统治者加意维护的。换言之,即便 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之前,我们也不缺乏国家、民族一类大词的替代品。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在《语言的艺术》一书中说:“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 无意识地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这一基础之上……我们之所以会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看和听(主要是体验),是因为我们所处群体的语言习惯很容易受到某些阐释选 择的影响。”也就是说,官式的所谓纪念,在我们这个没有尊重个体生命传统的社会,都着眼于国家民族这样的宏大叙事,其实是对个体生命的蔑视。如此一来,其 实奋斗者的死难跟自己所奋斗的事业和得到的后果,充满了不可言喻的吊诡,自由云乎哉?林觉民一句“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拿来形容当下中国的现实,非常吊诡 却天衣无缝,六十年来大陆官式先烈的命运无不如此。

意 味深长的是,今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可林觉民的后人都拒绝采访。他们的说辞是“不靠先人的英名过日子”,“请允许我们有不说的权利,只作为普通人平凡地 生活”,“要了解林觉民,直接来故居参观好了”。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也不辱没先烈之英名。媒体对此的解读是,林觉民后代做人低调谦谨,但问题恐怕没有这 么简单。近百年来国共两党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夹杂着各种暗渡陈仓的两党政权合法性的算计,以及国家民族至上的宏大叙事的抽象纪念,哪是把自己的先人看 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之后代所乐意参与的呢?作为先烈的亲人,他们暗自饮泣、独自受痛的时候,那些抽象的宏大叙事之所谓纪念,哪能化身他们分毫的苦痛?因为只 有他们才真正在承受失去亲人的悲苦,有些悲苦甚至几代人都无法愈合。

前 不久我与二十位台湾清华大学学社会学的研究生座谈,讲到此一问题,我说台湾争取民主时林义雄的三个女儿的惨死和郑南榕的自焚,你们台湾有多少人还记得?有 多少人真心纪念他们?可是,对于林、郑二家的亲人来说,那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这些伤痛也许在很多代后都还会成为这两个家族伤痛的一部分,这种心理创伤 哪是那些充满着空洞大词的所谓纪念所能平复的?就连一些民间的纪念歌曲,都太过浪漫而讲大道理,显得纪念缺乏真诚和人道的质素,齐豫的《觉》的歌词算比较 好,但除了“我留守着数不忘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其它还是不太能从陈意映的角度去体会她生活的悲伤与苍凉。何时我们的纪念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而真正着眼于对个体的关怀,并以此形成尊重个体生命、个人自由、生命无价的传统,那么对过往先烈的纪念才会真正变得有价值。

201111月于成都

 那些有意思的古人啊

2015-03-20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我曾在2013年暑期给立人大学的朋友们讲过七天的《古诗文教育与现代生活》,后来有听者整理出的笔记达几万字,发我一份,一直想做个修订,却无暇进行。现供职于澎湃新闻的钱冠宇兄彼时也曾来听讲,写过一篇《冉匪成都授课七日记》(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E2MTczNQ==&mid=200126302&idx=1&sn=6b3fc2e94042c421ff51a2546b11f0f4#rd),大抵能见出我讲了些什么。下面便是这些年与古诗文有关的文章、演讲、专访汇集,文章大约有十三万字,演讲及专访大约有两万字,共十五万字。书名暂定《那些有意思的古人啊》,不过真要编辑出版得花不少功夫。

今年主要花精力将《古诗文初步》(教材)编辑完毕,能够尽快出版,因此在这方面花的功夫将会相当多。同时还要讲《家庭教育五讲》(已讲一次,讲五次以上可能要出成一本讲课札记)。下面是部分文章目录,请朋友们先睹为快。2015320日于成都

《那些有意思的古人啊》(初目)

1:为什么学古诗文
2:如何学古诗文
3:选择什么样的古诗文
4:三招学古诗文
5:《古诗文初步》编纂大意
6:良师却被夜深埋
7:政治心理学视野里的唐太宗
8:古人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9:古诗文里的逻辑运用
10:大师如何写状摹三峡
11:高手是如何炼成的:古诗文里的速度
12:有趣何以成就生活:以苏东坡为中心
13:《古诗文教育与现代生活》讲课札记选
14:庄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15:读经与宋代江西神童产业
16:悲欣交集的日常生活
17:天才的无奈与激情的范本
18:挽救江湖
19:选本的沧桑
20:悲伤的江南

附:演讲与访谈

古诗文是如何生长的
学古文的目的是为做一个现代人
配谈国学的都死光了

 素食的革命党与同居的教育家

2015-03-19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这是我刚脱离缧绁之灾时,于2011年 岁杪为成都所办《教育家》杂志所开的书评专栏之第一篇,其中涉及的书籍多与教育有关。即使并不直接谈教育,也因人物而关涉到教育。本次所写民国人物李石曾 的诸多社会经历,运用材料乃系台湾所出其年谱,大陆读者不一定看到过,请有意趣的朋友们观看。尤其是他身上的多重身份,如清末官二代、中国海外豆腐公司创 办人等,在我看来,大为有趣。2015319日于成都


有 人或许会说,这标题未免太长且琐碎(原题为《素食者、同居者、革命党、教育家》),而沦为堆垛之物。我要说,你的确看出了这样不妙的苗头。但像现在这相对 清瘦节约的题目,还是我手下留情的结果。我要继续罗列出他一生的行迹,你会感到众多古怪且互相抵牾的身份,像无法配伍的药却令人大吃一惊地聚集在一起。让 我再来胪列一些他的身份,以证实我的说法不虚:他是清末宰辅之子,海外豆腐公司的创办人,无政府主义者,文化守成主义者,国际主义者,生物化学教授,第一 个用法文完成大豆研究的中国人,多所大学的校长,多个传播新知和革命杂志的创办人,“进德会”和“八不会”的倡导实施者,互助勤工俭学的创始人,多个图书 馆的创办者,世界书局的董事长,世界旅行社的发起人,中华民国元老,等等。我们单说这些身份中的任何一个,你都有可能将他姓甚名谁猜错。但如果我们有历史 感,将这些身份串连起来比对,并且采取排除法,那么就不难发现其名为李石曾。

老 实说,在清末民初社会激荡和人才辈出的背景下,李石曾的名声在那时也不算多么傲人,何况在经历了几十年诸种信息隔绝的大陆。我最早知道他的名字,并不是他 喧传一时的“法国勤工俭学”事迹——虽然我认为这件事,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史的重要事件,且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是他在北京大学 里被称为“中法系”的头面人物,参与人事之争而受人訾议的事。我当然不会愚蠢地只相信一面之辞,把到处都有的人事之争上纲上线到动辄去对人作道德判断的地 步,但对他印象的确不那么好是自然的。更加充满疑云的是有关易培基在故宫博物院任院长时的盗宝案,让人颇为费解,因为易培基任此职与李石曾深有瓜葛,且李 也是此案里深陷其中的主角之一。当然,最近读了其侄的《李宗侗自传》(历史学者李宗侗是易培基的女婿,也被牵连进盗宝案中)和杨恺龄的《民国李石曾先生煜 瀛年谱》,再加上其它旁证,才总算明了此案系国民党元老张继夫妇与李、易之间的权力之争而引起的。

李 石曾和另一位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一样,既对无政府主义有浓厚的兴趣,也对勤工俭学的互助活动着力提倡。对后者的提倡使得他们相信以极小的代价,在海外办大学 (吴稚晖去世后,李为纪念吴,还在美国继续办吴稚晖大学,但其无果而终的命运是必然的),聘请当地的教师来教,必然能更多更快地培养出彼时中国所需要的人 才。他们不仅一般地招揽人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在北京建立中法大学还不够,还要在里昂建立中法大学,实现海外办大学的梦想。与一般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人相比, 里昂中法大学的待遇自然优渥不少。二者的对比,加上法国工人失业的骤增,使得留法勤工俭学的人处于生活的漩涡之中,“时留法国俭学生已达二千人,分子复 杂,而部分学生仍在校外争取同等待遇,屡至学校游说骚扰,…致有包围驻法公使馆之事发生”(《民国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谱》P38)。 在这次风云激荡的争斗中,里昂中法大学出有苏雪林、狄君武,也有参与争取平等权利最厉害(在校方看来是闹事分子)的勤工俭学学生陈毅、李立三。其实从法国 勤工俭学造成的事实后果及影响,我敢说吴稚晖和李石曾这样的国民党元老也没有想到,就此埋下日后国共两党胜负手的伏笔。这说明想用海外办大学来让更多国人 能够留学的乌托邦幻想,其实际效果,并不是主办者所能自行控制的。

李石曾参与创办的几所大学特别是北平研究院也有一定成绩,如聘严济慈、钱三强搞物理学研究等。但最令我们寻常人有八卦兴趣的,却是他研究大豆的功用可以代替肉类,并且于1908年 便创办巴黎豆腐公司,倡言肉食之害(他认为人类的好斗与吃肉有关),主张素食,即注重“慎食卫生”,发起素食会,甚至扩大为“世界素食同志联合会”。李石 曾算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公开倡言并身体力行素食的人,他终身茹素,但在食不果腹和重视口腹之欲的中国社会,其收效甚微是可以想见的。他不仅注重“进德 会”之不纳妾,而且在断弦后于美国居住的一段时间里,公开与一位同样茹素的希伯莱族美国藉女士“李茹素夫人”同居,双方约定,一方不再想与对方同居,即可 解约,此点在后来他与林素姗女士结婚后,曾公开登报说明,可见其在此点上之坦荡,其新潮也如此。

李 石曾贵为清末宰辅李鸿藻之子,他与彼时不少的“官二代”一样,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活动,从这样的趋势和风向,也不难看出清朝飘摇欲坠之一 斑。他在法国留学时,即参与创办《新世纪》和《世界画报》,因为倡导排满革命而被禁止在中国境内发行。他很早参加同盟会,与在伦敦、巴黎做革命串连工作的 孙中山常相往还,成为党国元老。干革命工作久了,且有多种身份丛集于身,难免有些世故的东西,在做人时掩藏不住地要凸显出来,成为别人诟病的把柄。别人的 话,我们可以存疑,他的亲侄子、史学学者李宗侗(史学家许倬云的老师)在道及叔父想让他留学法国,而又不明给李宗侗的父母说时,有一句直言不讳的评价: “五叔作事最喜绕圈子,不喜欢直道而行,对于我之出国计划亦如此。当时我并不明白,后来追随五叔日久,始知其处事每每如此”(《李宗侗自传》P75)。当我们读到《民国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谱》这样有所隐讳的书时,我们不要忘记李宗侗这样的直言,反过来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李石曾在人事纷争中,时常被人误解而遭恶评的原因了。

(杨恺龄著《民国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6月第二版)

201192426日断续作于成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