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炎黄春秋编辑部

炎黄春秋编辑部:《亲历1960年的饥饿》:作为省报记者,我亲历了那段可怕的的历史,我把它如实地记录下来,为历史提供比官书更真实更具体的一个文本,因为对这桩滔天罪恶,至今依然没有认真的反思,更谈不上问责,为表示对历史的尊重,哪怕在细节上都不加任何修饰,所有人都是真名真姓。http://url.cn/1z3e3w
http://www.yhcqw.com/html/kwgnew/2010/103/10103110198JA6780493GE5893JCBJBKHH.html
亲历1960年的饥饿
孙正荃
2010年10月 炎黄春秋网刊外稿
 前言:五十年后的今天再来讲1960年的饥饿以及死亡,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许多年轻的朋友或许会以为那一定只是个故事。不,作为省报的一个记者,我亲历了那段可怕的甚至是恐怖的历史,我有责任把它如实地记录下来(包括其中的虚伪和作假),为历史提供比官书更真实更具体的一个文本,因为对饿死三四千万无辜百姓这庄我们民族历史上没有过的滔天罪恶,至今依然羞羞答答,依然没有认真的反思,更谈不上问责,所以一点也不能认为我的记录已经是一种多余。为了表示我对历史的尊重,哪怕在细节上都不加任何修饰,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名真姓。《炎黄春秋》2009年第10期上发表了原青海省委书记兼省长王昭的秘书尹曙生写的一篇文章,也为本文的真实性再次提供了有力的旁证,文章说,1960年省公安厅给省委的报告中说到“西宁市和湟中县发生人相食案件300多起。”

  1959年的三月,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愿报名到了青海,被分配至青海日报社。那时候我还不满22岁,尽管那里的自然条件比较差,物资供应同我原来所在的北京也不能相比,可我并没有丝毫受苦的感觉,脑海里装满的惟有“事业”二字。记得四月报到,六月便到“万里黄河第一城”尖扎县去采访了,在那个遥远的几乎无人知晓的小城,我第一次骑马,第一次坐着羊皮筏子在滔滔黄河里颠簸,第一次在人民公社食堂吃饭,第一次走进藏族同胞的帐房,第一次看到从县委书记到生产队长如何带领公社社员“大开荒地,大办农业”,如何在整片整片的林地、牧场上插上“高产田”“丰产方”的字牌,那是一个字足有两米见方的大木牌……那时的我,整个身心都浸沉在年轻人都会有的那种新鲜和兴奋的愉悦之中,青春的激情在体内勃发,我没日没夜地采访写稿,几乎每天都有稿件发往报社,在我心里,真是感到生活多么灿烂,工作多么美丽,“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没有一年光景,情况就开始大变,每月每人二两油半斤肉和几两豆制品都需要排队才能买到,其他副食品,比如糖果糕点之类,在市场上已经绝迹,抽烟也到了“零吸”至“一毛一口”的闻所未闻的地步(注:一支质量低劣的烟,供烟民们轮流吸,每人一口,每口一角人民币);最严重的是每月的粮食定量开始大幅度减少(注:从28斤减至22斤,再节约一斤“支援”灾民,实际为21斤,后来又减至不足20斤,面粉从“85粉”到“88粉”,以至“95粉”)于是,什么“小球藻”“代食品”“增量法”………不知是谁发明的旨在解决肚子问题的种种新鲜奇特怪异的东西就象“灵丹妙方”一样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迅速传布推广,我所在的单位自然也不例外。记得1960年的某一天,省委机关食堂(报社也在此就餐)贴出一张布告,说是“根据领导指示,从七月一日起(这日子纯属巧合,绝非本人有意编撰,所以记忆犹深),粮食定量吃饭不定量”。所有的人都既纳闷又好奇,中枢神经甚至有点兴奋。这是谁发明的呀?谁这么有智慧有才干呀?许多肚子里早已没有一点油水的善良百姓都这样想这样盼:毕竟,从此以后,不至于每次吃完饭肚子依然觉得空空,也不至于一个月的饭票十天就吃得精光。
  终于等到了那伟大的七月一日。一大早,食堂门口就挤满了饥肠辘辘的等待开门的人群,谈话的唯一主题就是马上要到嘴边的这顿早饭究竟会是怎么个模样?大门一开,人流便似潮水般涌了进去。恐怕连黑色幽默的大家也未必能想象到这“放开肚皮吃饭”的精彩和滑稽:只见大堂里餐桌旁放着一个个大缸,缸里是切碎的卷心菜青皮和极少杂面煮就的“稀糊”--其实和清汤没有多少区别。不过省委的小“公仆”(干部则另开中灶和小灶)和报社的记者编辑们仍是高兴非凡,有人这一餐竟然灌了三大盆:几乎比一洗脸盆还要多!(后来才懂得,这样下去就出现了大量的浮肿和其它疾病,有的因此而丢了小命。)
  就在这个时候,我先后碰上了两件事,至今刻骨铭心:一是“吃包子”,二是“吃人肉”。两件事相隔也就不到一年的光景。
  先说吃包子。
  大约是1960年的头上,我跟随省委主管农业的陈思恭副书记下乡“调查研究”。是在湟中县的一个山村。湟中县是闻名于世的黄教诞生地。金碧辉煌的塔尔寺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越加迷人。我们一行,包括农村工作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秘书等,在县、公社和大队三级干部的陪同下首先走进一座“敬老院”,撩开雪白的门帘,只见屋子里并排的五张床上是一样雪白的床单雪白的被子,五个老人一动不动地朝天躺着,没有一丝声响。毫不夸张,当时我真有一种走进停尸房的感觉,当然,我不敢有半点流露半点马虎。陈书记很亲切地对其中一位老人说:“日子过得还好吧?”一个干部抢前一步:“一天三顿,按毛主席的指示,两稀一干,还有专人伺候……”陈书记显然不想继续听他罗嗦,问跟前的老人:“是不是啊?”那个老人一动不动,双眼还是盯着天花板,好像是点了点头。大家见陈书记转过身子,后面的人便先退出了屋门,我听见书记说了一声:“不错嘛!”
  接着是“考察”村里食堂。我紧紧跟在书记后面,生怕遗漏了重要指示。真是巧了,我们一脚踏进厨房,只听一声吆喝:“好嘞!”在一片腾腾热气中,只见锅台上包子正在出笼。书记大步走过去,没等开口,身着雪白工作服的大师傅已经递过来一个包子,说:“尝尝,趁热。”书记亲切地微笑着掰了半个,侧过身来把另半拉给了我。是85粉或88粉,白菜猪肉馅,面粉虽没有我有一次在省委小灶上看到的细洁,但实事求是说,味道不错,至少不比省委大食堂的差。这时只听书记又随口说了声:“不错嘛!”干部接下书记话茬说,这包子,我们食堂一月少说也得吃上那么三几回的。另一个穿得更有干部模样的说,全公社各队都差不离(当地方言,意思是差不多)。书记说:“全省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你们能安排得这么好,不容易,要认真总结经验,不过,还是要注意节约呵,要细水长流呵,要干稀搭配,发动群众收集代食品,充分挖掘潜力呵,啊?”周围的人无不连连点头,还有位始终紧跟在书记身边的人一个劲地说,请领导(或陈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决不辜负省委对我们的期望。从那口气上听,我断定他是这个县最大的头儿无疑。
  我们一行还“调研”了几个“点”,最后在公社召开了“汇报会”,先“听取”汇报,然后领导作一番“重要指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与会的都埋头记笔记,没有一点声音,最后,陈书记问了一声:“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这时,“大家”中职位最高的那一位就非常恭敬非常谦卑地回答说:“没有了,没有了。”整个调查研究当然也就结束了,剩下的写总结呀、给省委的报告呀,以及把省委领导的“指示”迅速传达到“全省每一个角落”呀,那就是秘书和记者的事了。这样的工作作风和运作方式几十年如一日,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君不见全国各地各级领导依然是如此中规中矩,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老实说,当时我就看出了其中搀杂的假,我也相信,所有的人都会知道这是预先安排的一场戏。但是,我当时的想法是,谁不想让上级领导说几句表扬的话呢?谁不愿意把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呈现在众人面前呢?也可能,这里的群众生活虽没有这样好却也确实还算可以呢?等我在这个社会里摸爬滚打,特别是文革中从监狱里两进两出之后,我才真切地知道自己真是太幼稚太天真了。想想看,1959年或是1960年啊,共和国成立还只有短短10年的光景,不少人弄虚作假已经那么驾轻就熟那么有恃无恐(当然,比起后来者,他们还只是小巫见大巫),因为他们是为自己的领导而干,他们只需对自己的领导负责。他们需要那种领导,那种领导自然也需要他们。可是他们能瞒和骗于一时,还能瞒和骗于永久吗?他们骗得了领导,可骗得了千千万万人的肚子吗?这就要说到吃人肉的事了。这听起来很是吓人,但确实是真的,是我亲眼所见。
  这里,我先得交代一点背景。
  青海的人口比较少,所以相对安徽、河南、甘肃这些省份来,饥荒出现和蔓延的时间好象稍为晚一点,1960年,有的地方已经非常严重,可青海一时还没有显出紧张,大约是在下半年开始,饥饿的情况才愈益明显起来。那时候,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真真切切感到了饥饿状态的“严重性”“难受性”和“可怕性”,于是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喂饱肚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时,省委领导部门又有新的文件出台:干部下班后必须“采集一切可以采集到的代食品”(文件下面还列出若干品种,如灰条、苦苦菜等),好在那时几乎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农场,除了在近郊野地里小打小闹拣拾外,可以派出“专业队”去集中批量采集,少数有“实力”的单位甚至有自己的“捕捞队”,可以到青海湖去撒网打鱼(那时可不像现在讲求什么生态环保,怎么捕怎么打都行,谁捕归谁),他们的日子自然就要好过得多。我所在的报社虽属省委管辖,但主要是在政治思想上“把关”,吃饭问题就不可能做到“无微不至”,省委机关的人比我们好过,当然,我们比一般机关的要好过,更别提百姓了。但是许多人还是没能逃过浮肿这一关,记得全报社得浮肿的大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由于老家母亲二姐她们时不时省下一点全国粮票给我寄来,我有幸躲过一劫。那时的总编辑叫乔迁,他是1938年在清凉山就办报的老革命,“38式”,吃的自然是“小灶”(注:处级吃中灶,小灶须厅部级,我有幸在一次早晨送审稿件时目睹小灶的“优越性”,最深刻的莫过于那雪白的圆圆的可爱之极的小馒头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白那么白那么小那么小的馒头。)他说过一句名言(我敢说,当年的青海报人,没有一个会忘记),这句话是这样的:“浮肿的人,不能出去采访,丢社会主义的脸!”他还振振有辞地说:“浮肿,主要是思想问题,有的同志怎么没浮肿,我怎么没有浮肿?”关于办报,他也有精彩的经典名言:“搽粉要搽在脸上,不要搽在屁股上。”这是他一次批评一位愚蠢的记者办了一件愚蠢的事后说的话,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原创,但我现在依旧觉得他这话对于所有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无疑具有普遍的指导性,而且,用现在媒体上常见的话说,叫做“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回过头来再说吃饭问题。由于情况愈来愈严重,偷馒头票乃至偷食堂馒头的事便屡有发生,尽管食堂日夜值班也似乎没有什么效果。我们单位一位既是我老同学又是我老同事还是本家的“孙记者”,一次外出回来迟了,他迳直到大堂后面去买饭,恰好没人,便顺手牵羊在笼屉里拿了一个馒头,真叫运道不佳,临出门被人逮个正着,这下糟了:“搞宣传的还干这种丢人的事?”“还是省委机关的,连百姓都不如(这话说的,百姓都不如机关干部?)”可怜这位本家连续接受批判三番五次检查且不说,最后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票子也丢了。我们部门的老领导吴仲宣是个很善良的人,他一再担保,才算没有把这位1958年的北大毕业生扫地出门。我自然也是发了言的,无非是有辱斯文什么的,可能没有什么过激的话,我是想,一并非有意为之,二毕竟是馒头票太少,肚子太饿,加上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何苦为了一个馍弄得大家没脸面。记得俄国的涅克拉索夫写过一首关于流浪汉的诗,流浪汉因为偷面包被人当成贼而痛打了一顿,我读到这里好象总是很同情那个流浪汉,这或许就是我不断受到批评的“小资产阶级感情”?其实那时候的老百姓谁不艰难,我的一位在中学教书的朋友“困难时期”下放到农场劳动,一次回到省城,刚下汽车,在教育厅给我打电话,那颤抖的声音听着就有点不对劲:“老孙吗,我是某某呀,你能想办法弄点吃的东西麽?最好是酥油、白糖……我不行啦。”等他回到早已“下放”在农村的家时,才知一个儿子已经饿死,另一个出世不久的女儿由于家中无人照料,竟然跌入炕里活活烧死,这是怎样的惨剧呀!
  绕了一圈,现在再说吃人肉的事就容易明白了。
  青海东部农业区有个叫“民和”的县城,滔滔黄河从它的南面流过,静静的湟水则从北面将它和甘肃的永登县分开。这里的气候是全省最好的,这里的土地是全省最肥的,这里的交通是全省最发达的,向着茫茫西部延伸的兰青铁路和公路,在这里是它第一次歇脚的大站。在历史上,这里一直是青海的“粮仓”,盛产小麦、青稞、玉米,甚至有水稻,至于水果品种之多,恐怕初来乍到的人都难以置信。我在青海28年间,到此地来采访的趟数少说也有十好几回。
  这一次,我到了一个浅山(本地称呼,即半山)地区的生产队。这一年,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建议不要宣传“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了,而实际上,农村各地的食堂早已散伙,“吃饭不要钱”的美梦似黄粱一样成了笑谈。现在,当农民有了自由吃饭的权利时,却完全没有了自由吃饭的可能:他们被彻底的剥夺了,一无所有,连锅碗瓢盆都没有,真正的要从“另起炉灶”开始。我多次在农村采访,毕竟对农村的情况还有所了解,出发前,我就作好了精神准备:“自然灾害”已经连续三年了,城里干部的日子都不易,贫困地区的农民肯定更加艰难,加上正是青黄不接,那困难恐怕难以想见,那里的农事活动还在正常进行吗?那里的社员家中还有粮食吗?他们还有“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吗?那里的治安情况怎么样呢?那里农民的身体状况乃至生存状况又是如何呢……我设想了许多许多的问题,就是没有想到此次会碰上人吃人这桩让我惊诧莫名难以置信的事,它堵在我心里一辈子,每次只要一想起,便总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特别是后来当我悄悄告诉我几个好友时,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诫我:千万不要跟别人说,更不能向领导汇报……更加使人困惑的是,这样的历史真实,至今仍被捂得严严实实,他们是有意要让后人在遗忘中抹去这段血淋淋的历史呢,还是企图逃避历史的审判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沉重一种悲哀啊,我常常因之而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懑和狂怒!这些饿鬼的冤魂要到哪天才能安息呢!
  一到村里就觉得有些异样。历来到农村采访,在找到支部书记或者队长(即现在的村长)后,一般总是先安排住宿的人家,这也就是吃饭的人家,可是这一回却安排我和一位饲养员住,那个黑乎乎的屋子里只有一张黑乎乎的像钱柜那样的桌子和一铺同样黑乎乎的炕,同牲口棚只是一板之隔,屋子里的霉味、牲口的尿粪味扑面而来。队长把我领到之后,交代说,就跟老慕(也可能是“穆”或者简直就是“木”,一个有些佝偻的满脸黑乎乎的老头)将就着吃吧,粮票和开支(指伙食费)也给他吧。刚要转身,又说,这粮票其实也没啥用,乡里又没粮店,不给也行,多给几块钱。抬脚刚往外走又补充说,明天,你要是参加队里劳动,中午有二两炒面。说完就走了。我怀疑耳朵出了问题,竟有“炒面”?后来才知道那是野燕麦秸杆磨成的粉,炒熟了可以用开水冲成糊糊吃。我试着吃过那种“食品”,无法下咽,粗糙得似乎会把你的喉咙刺破。可为了这二两“炒面”,大家还是会拿着一个碗或者一个布袋,去排队,去等候。看那场面我直想落泪。
  夜里,在同老慕说话中,才知这里的艰难非我等可以想象,村里村外,能吃的都吃了,吃光了,先是野菜、榆树皮,那是好东西,后来,只要是地里长的地上跑的都吃了,再后来,挖老鼠洞,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了,见啥吃啥,连“观音土”也吃了,顶饿呀,可那玩意儿涨肚子,拉不出屎……村里呀,没少死人,先是年岁大的,这也罢了,阎王早叫他几年,总要走的,最可怜的是娃娃,哭着闹着要吃,有啥吃呀?好在村里几年没人生娃了,就是生了,哪有奶呀,还不是个死?
  “那你日子乍过的?”他回答说,我嘛,一世就我一个,队里照顾我,有啥好吃的,总记着。这不,还有几头牲口在这儿嘛,得白天黑夜地操心。上半年,就有人给牲口捅刀子,公社来人按“现行反革命”治了,要我说,也不能全怪那小子,他是给饿的呵,他是想,牲口死了,不也能分上几两肉吗?这小子可忘了,几百号人,全指望这几头牲口呢,没有了牲口,你说,庄稼人还有啥指望?
  第二天,我在村子里随意走走,采访经验告诉我,往往在不经意中可能会抓到很有价值的东西。我走过一个庄廓,看到大门倒在一边,便走了进去。这是一个不小的院落,北房比较大,至少有五间,东西房好像只有三间,如果是一家住,那定是个三代人的大家。院子里不见人影,墙根边胡乱堆了几件农具,西南角上还有一点柴草,我高声喊了一声:有人吗?没有回音。我再细细一看,发现东西房的门窗大多已经东倒西斜,心头不由一怔。老慕说过,有的人家已经死得绝种了,莫非是……我不敢往下想。我推门走进好像还有人住的北房,立即闻到一股有些异样的味道,我朝锅台走去,锅里冒着热气,我随手揭开锅盖,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分明是孩子的一条胳膊!
  我记不得在那里呆滞了多久,可能是一分钟、三分钟,还是更长一点?突然,一个中年男子扑通一声跪在了我脚边,让我越加惊吓不已。我赶紧扶他起来,他却向我一个劲地作揖磕头,好像还在求我什么,可是我怎么也没听明白。我只好一遍遍地对他说,我不是县里的干部,我什么也没有看见,我什么也不知道…….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中年男子竟然在这天夜里投水自尽了。老慕告诉我,幸亏被人发现,救了起来。老慕说,算他命大(本地话,指能逢凶化吉也有活得长的意思),正好碰上有人到矿上(不远有个铅锌矿)去偷粮食,不然,不是多了个冤死鬼?谁给他吊孝?全家就他了,没人啦。
  我象逃避瘟疫一样匆匆离开了这个村子,或许更是担心别惹出更大的麻烦,也可能干脆是自己脆弱的神经再也无法承受这地狱般的恐怖和残酷……
  那时的报纸,从省报到中央各报,依然是“形势一片大好”,依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谁要是说了点肚子饿甚至饥荒之类的话,那必定是“反对三面红旗”,必定是“地富反坏右”的“代言人”,至少也是“思想方法有问题”,“只看到一个指头而看不到九个指头”等等。那时农民有句特别形象特别精彩的话:“报纸上的字(指大标题)越来越大了,碗里的糊糊越来越清(稀)了。”在另一个地方,我听到的版本稍有不同:“碗里的清汤照着天花板上的字(农村多用报纸糊在天花板上),越来越亮(清楚的意思)哩。”
  几十年后,非官方公布的资料中说,三年“自然灾害”非正常死亡的竟有4300多万,其中4000万是农民(据2004年第二期《同舟共进》),位居前列的省份有河南、甘肃、青海等,如果按总人口比例计算,那么青海应是名列第一。可到底是怎样一个比例?到底饿死了多少人,这或许会是一个永远的谜。有时我想,每个个体生命一生的遭际怎么那样的不可捉摸和不可预测,人生命运的乖戾、盲目和无情,简直难以解释,然而,有谁能想到,“解放”“翻身”的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竟会如此惨烈地倒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祖国的土地上,倒在如此冰冷的“母亲”的怀抱里,而且让老天爷承担了罪责至今被生生地死死地隐瞒着真相呢!
  又是一年多后,城市的生活已经有了初步好转,当然,食品的供应还是极其有限,买什么都要票证,我亲历的一个黑色幽默故事最能说明这种状况:一天,我在单位附近的食品店买东西,进来一位老婆婆,她看见店里摆着一些鸡蛋,便对营业员说,想买几个鸡蛋。营业员问老人,有证明吗?老人问,要什么证明?营业员说,出生证呀。这时,老人一脸失望地说,我都六十多了,那东西早不知道扔哪儿了,要知道那纸片片能买鸡蛋,还不得好好保存着?店堂里的人都哈哈笑了起来,这笑声也多少显出了心理上的些许宽松(多长日子了,难见笑脸了)。那时,许多机关,吃“干”的多了,吃“稀”的少了,特别是“高价”食品开始出现在市场上(后来才听说这是经过中央政治局反复研究,作为一条重要政策措施出台的),比如奶糖大体是15元一斤(500),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还买不到五斤。记得我和一位同事,日子稍稍好过之后,晚饭后经常出去散步,出门时我买二两糖,每人可得七颗,走了四五百米就吃完了,于是调头,再由他买二两,刚好到家吃光。当然,如果每天吃三元奶糖那是负担不起的,工资也只有七十来块嘛。不过,这个聪明的抑或无奈的政策毕竟救了一些人,至少,浮肿大大减少了。就在这样的时候,报社领导还是省上领导提出一个问题: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后的中国农民,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他们准备怎样迎接生产新高潮的到来?
  这又是一个春天。我受领导的派遣,“带着问题搞调查”,又一次到了民和县。这次我选择了一个川地的生产队,在湟水之滨,兰青铁路正好从她身边划过。还没有进村,我就看到了一片果园,那盛开的粉色的杏花一眼望不到头,似乎是到了另一个神话世界,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在我记忆里,怎么仿佛从来没有见过,这是叫做“川口”的那个我已经来过多次的地方吗?我怀着极大的兴奋,一步步朝果园深处走去,很可能,还哼着什么曲子(我的一位朋友说,我常常会下意识地哼哼曲子,高兴时,难过时,都会这样)。在一棵大树下(好像是棵银杏树),我看到有位老奶奶坐着。我轻声轻气地问她:“阿奶,干什么呢?”她回答说:“看园子呢。”声音很细很小。我又问:“队里的还是个家的(本地话,即自己的)?”她仍是有气无力地回答说:“队里分下的。”我明白了。中央去年有文件,说,困难的地方允许土地承包,说这叫“放宽政策”。这“政策”一“放宽”,竟然面貌立即大变,我因此而常常纳闷:“放”了就“活”,否则就“死”,这叫什么“政策”呢?我把领导提出的“现在农民在想什么”这个问题直截了当地问这位阿奶,听到的回答却让我半天回不过神,她望着我,一脸的不解一脸的无助,好一会,才说:“同志啊,我想吃个馍啊!三年啦,没吃上一口干的啦!”
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描述这句话对我心灵的震撼,我只记得,那一瞬间,我多么希望背包里能拿出一个馍呀!将近五十年过去了,“想吃个馍”这句话还时时在我心头回响,每当我懈怠时奢侈时忘乎所以时,那一定是忘了那个老奶奶,而当我对我们的祖国对我们的人民对这个执政的党有一点独特的认识时,那一定是想起了那位老奶奶。她是那样的瘦弱那样的苍老那样的无力,我不知道她在那张破旧的小凳子上还坐了多久,在她熬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她终于吃到一块干粮了吗?
  我可爱祖国的可怜百姓啊……
(该文所表述的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与《炎黄春秋》杂志及炎黄春秋网的观点和立场无关。)
2013年第01期导读:

(新年献词)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造成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不安定因素逐渐累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但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共识。古语云:谋定而后动。没有共识,何以定谋?所以,我们当今的政治改革“稳妥”有余,“积极”不足。 其实,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已经存在。这个共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然现行宪法并非十全十美,但只要把它落到实处,我国政治体制就会前进一大步。 《宪法》第5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62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15项职权;第63条有罢免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权力。《宪法》还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没有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的这些规定没有落实。 《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侵犯私有财产的恶性事件。 《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如果这一条落实了,“暴力执法”、“暴力截访”等恶劣行径不会如此猖獗。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等多项自由。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对传媒的种种非法限制就不会存在,更不会“以言治罪”。有了言论、出版自由,对权力腐败也就有了必要的舆论遏制。 《宪法》第37条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一条如果真正落实,就不会有重庆式的“黑打”和北京安元鼎式的迫害访民的黑监狱。 《宪法》第126条规定,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受理、不立案,就不会有那么多冤假错案。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一套对权力制衡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切实保证公民权利。《宪法》中有很丰富的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的内容。将《宪法》和现实对照,就会发现现行的制度、政策、法令和很多政府行为,和宪法的差距十分遥远。我们的宪法基本上被虚置。 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将宪法虚置,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失信,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失信。国无信不立,宪法失信的状况必须改变。十二大以来的党章都有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在法下”。“党在法下”是重要的宪法原则和政治原则。做到了“党在法下”,就能避免宪法层面的名义制度和运行层面的实际制度相悖而产生的种种弊端。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权威至高无上,依照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会有、也不应当有争议。 既然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我们就应当行动起来,将虚置的宪法变成现实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就应当将现行一切违反宪法的制度、法令、政策改变过来,使其与宪法一致。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体制改革实质是一场“维宪行动”。 徒法不足以自行。落实宪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例如建立宪法审查制度:或者建立宪法法院,或者在人大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或者将宪法司法化。建立落实宪法的制度,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尽管现行宪法并不一定完美,但是,只要我们将这部宪法落实了,政治体制就会前进一步。在政治进步的基础上,将来修订宪法,再将新的宪法修订条款落实到政治制度中。如此这般,就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渐进式改革,就是通过宪法途径不断改善政治制度。 多年将宪法虚置不仅给少数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还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维宪行动”必将遇到重重阻力。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广东视察时表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要有这种精神和魄力,全民努力,下上互动,“维宪行动”一定会成功。 新的一年,新的领导集体,新领导人一些新的作风令人高兴。在新的一年,千头万绪中我们最为期盼的是,在落实宪法上有切实的行动。
档案记载的苏联饥荒(1929-1934)
李玉贞

 
饥荒中的苏联人

一、俄罗斯档案出版情况点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摆脱了苏共的桎梏,官方和民间集中优秀学者到档案馆淘宝,三两年后各类档案集大量涌现,势同井喷。本文介绍其中的两个。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原封闭最为严密、根本不对外国学者开放的位于莫斯科红场附近的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它几经更名,今天叫做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笔者多次目睹这里的“世界大战”:档案馆8:309:00开门前,操各种语言的学者已在前厅排队,门一开就蜂拥而入。可惜中国人很少。
19191943年间共产国际及其各支部关系的档案集已经出版了相当大的部分,按照国别支部的有《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挪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朝鲜》等,与中国直接相关的是《共产国际与台湾》。另外一本是由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方系一流的中国问题专家联合编辑,用德文和俄文出版,书名:《俄共-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已经出版5卷计8册,其第一卷有大陆和台湾两个中文译本。
本文拟介绍的《苏联的饥荒》(19291934年)是另外一套已经出版72册的大型档案资料集中的一种。这套书的总标题是《二十世纪的俄国》,其组织编辑者是国际民主基金会。因发起者系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可夫列夫(А.Н.Яковлев),故又有亚历山大·Н.雅可夫列夫基金之称。
民主基金会的创建和经费1991年,A.H.雅科夫列夫就开始领导和主持着一个委员会,从事编辑20世纪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生态等领域档案的工作。但是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委员会没有得到官方拨款,雅科夫列夫为此奔走呼号,争取到东西方一些高等学校和慈善机构的资助,其中突出者是设在日内瓦的橡树基金。199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颁令创立了这个基金。时任总统顾问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任主席。从此基金会得到俄罗斯总统基金和叶利钦总统中心的帮助。
基金会的宗旨:是为研究20世纪的俄国和重新编写这个世纪的历史做准备。按照工作计划,第一步是挖掘和出版长期被封闭的档案,对主要事实不加剪裁特别是不加遮盖、不带偏见地编选和出版。辑录的几乎全是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个庞大的编辑团队有一个共识,便是希望依据这些原始档案认识俄国社会,彻底反思本国历史,否则就不能摆脱专制制度,无从建设自由民主的新国家,社会发展就呈现停滞,百姓还会遭殃。第二步是写出一部专著。众编者希望这套书能提供充分依据为历次政治运动、为斯大林对本国人民实行恐怖的牺牲者平反。希望通过这一大型文件集一起回顾历史,彻底与斯大林时代切割。
编选班子:雅科夫列夫撒下大网,吸收顶尖的历史学家和熟悉档案业务的人才参与工作。从出版物看,编者队伍确实身手不凡,十分严谨。仅举一例,有时为某个只有三五行字的文件做出的注释就长达两页,远超过文件本身,编者将某人或某事刨根问底,条分缕析予以交代。编者导言由专家拟定,对问题阐述能鞭辟入里,画龙点睛指出文件要害。若没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广博的知识、对档案的熟稔和雄厚的研究基础,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也是值得中国学者学习的。
已出72册书的分类。这些书按照专题编辑成册。
在外交方面,双边外交关系的文件集中,涉及苏美关系的,占已有72册书的近10%,涵盖的年份从19171990年。其次是苏德关系,计有《苏德关系》《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部驻德国的机关(19451953)》《法西斯德国军队将领军官讲述战争-德国俘虏侦破案文件》《俄罗斯历史中的德国人(16521917)》。涉及苏波关系的《卡廷文件》编辑和出版的动静最大,俄罗斯不仅把这些材料整理出版,而且把原件全部交给波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斯大林主义在国际上制造的这桩令人发指的惨案向波兰人民道歉。斯大林的罪行与纳粹屠杀犹太人可有一比。
多边关系的文件中有两卷本的《近东冲突(19471967)》《‘布拉格之春’与1968年的国际危机》(文件和当事人回忆计2)等。
苏联内政方面的档案集在72种出版物中占大多数。粗看这些出版物,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俄罗斯真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是对苏联时期历史的大翻案,中国读者会看到,这套书的编者决心全面揭示斯大林主义带给俄罗斯人民的灾难,把一度被视为共产主义运动“圣经”、由斯大林主持,苏共中央特设委员会编写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予以否定。为过去“以革命的名义”被杀害的成千上万的庶民百姓的平反挖掘可靠的文献证据。以修正主义者名义受到批判的赫鲁晓夫,其政治上的浮沉都有专门的档案集出版。而长期被苏联历史称作“反苏”、反革命的“白”色反动将领高尔察克、科尔尼洛夫不仅得到平反昭雪,还在1991年后按照东正教仪式被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中国读者熟悉甚至教育了一代人的楷模保尔·柯察金这个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因“白卫军将领”彼得留拉的平反,而将复杂的社会背景显影。中国有位作家说“人家俄罗斯都不‘保尔’了,我们还‘柯察金’呢!”这是因为过去我们不了解钢铁般的英雄保尔·柯察金是在什么社会历史条件下“炼成”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者。
因民主基金档案丛书的编者旨在还原斯大林的罪恶以摆脱桎梏,求社会健康发展,所以关于苏联国内政策的档案集占绝大多数,如镇压“反苏”分子,实行红色恐怖,从意识形态、文化政策上树立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
在苏联经济建设模式中,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曾被当作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楷模,被广泛仿效和推广,如中国。但是这一政策究竟是否真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却很少被人提及。据俄罗斯史料记载,它的直接后果是引出了后来19291934年的大饥荒。就这个题目的出版物十分引人注目,已经有几个专集出版,如19982000年间由俄罗斯社会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全俄肃清反革命特别委员会-苏联人民委员会一国家保安总局一内务人民委员会眼中的苏联农村(19181938)》《苏联农村的悲剧—集体化和反富农斗争(19271939)》《苏联的大饥荒(19301934)》等。

二、《苏联的饥荒》(19291934

《苏联的饥荒》(19291934)一书至2011年已经出版第1卷,分上下两册,上册19291931年,下册19321933年。计四个分册,721个文件,是编者从几千份文件中选择的。第2卷收录的是,为克服大饥荒的恶果而采取的措施。现介绍第1卷。
本卷文件取自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俄罗斯联邦国家经济档案馆,以及俄罗斯联邦安全部门中央档案馆。它是一个跨国项目,参与编辑的有当年受灾最严重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三国的档案工作者。
大饥荒的背景。斯大林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意在把苏联建设成具有苏式特色的最先进的共产主义国家,决定用最短的时间赶超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向世界展示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苏联农业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上述计划的需求。为提高农业生产率从1924年起苏联就开始组织农业合作社,建立集体农庄,可是这种大生产成分在“全部农业产值中总共只占百分之二强,在农业商品产值中只占百分之七强。”(《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62页)。斯大林认为苏联工农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他们是剥削分子,要“采取一切办法从经济上围攻并排除这些剥削分子,”不让这些“百万富翁”盘剥工人。“应当根据苏维埃法制采取经济上的办法去战胜富农。”(《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66)。对待富农他有句名言:“脑袋都掉了,还顾及什么头发。”192712月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加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从1928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一年计划。当时苏联的情况是:

在世界制造业中,1928年苏联所占比例
 

  1930
年农业集体化后苏联钢产量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
 
为赶超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化任务的艰巨可见一斑。
但是斯大林对国际形势另有估计,他认为1929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只有苏联经济表现出少见的活力。但是苏联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使之无法取得国外投资,斯大林决定自力更生解决工业化所需资金的关键问题。
《苏联的饥荒》(19291934)一书编者介绍,斯大林认为,要解决苏联农业分散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为农业现代化掣肘的状况,当务之急是“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来急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书第5),于是推出了迅速发展发展农业的新政,这就是继续加强“在苏联的产粮区强力建立集体农庄,建设国营农场,同时消灭小农经济,因小农的低效率,农产品的低商品率,在工业化形势下不能满足工业建设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书第5)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的全盘农业集体化。而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富农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具体做法是让富农多交粮,剥夺他们的财产。但是拥有多少财产的人就是“富农”,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于是在执行中,稍微富裕一些的农民便是富农。他们的财产被剥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苏联广袤的西伯利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作物生长期很短,斯大林把希望寄托在主要产粮区——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流域。他要靠农民这个“内部资源”积累工业所需的资金
集体化遇到抵制,斯大林开始整肃。为换取工业设备,19298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制定了强硬措施,令各级苏维埃和地方党组织坚决配合政府征粮,严厉禁止私自买卖囤积粮食。安全部门、司法部门要全面介入,密切配合,监督各处执行情况,凡执行不力者,通通予以撤职(书第11号文件)。对于不愿意加入集体农庄的个体户,要提高征粮标准,强迫他们加入。这样一来,部分地区缺粮的情况,是年就开始出现了。
19301932年苏联决定向西欧出口小麦等谷物,1930年初定额是1200万吨,但是已经建立起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特别是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沿岸等地区的社会组织认为这已经超过他们的能力,开始提出抗议,但是无效。一些基层农村苏维埃干部有人做起粮食投机生意,引起农民强烈不满。农村矛盾开始激化。
由于“反苏分子”的破坏,一系列针对农民的严厉措施也开始实行。斯大林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于是整肃首先是针对各级干部。19301221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研究粮食和肉类生产。会上认为肉类果蔬公司“充斥了异己分子,敌对分子和破坏分子(已经枪毙了48名)”。至于直接领导这些部门的共产党员,则根本没有直接研究考察果蔬生产,仅仅限于下发官僚主义的文件和一般性指示。故此要把粮食征收部门的经验运用到果蔬生产和征集方面,“要对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174号文件)。
干部们是在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1930年农民粮食被征收后,已经有百万人缺少口粮,拿不到凭票证分配的定量,饥荒出现。使情况日益加剧的是,干部们没有或不敢说真话,斯大林手中没有确切的粮食产量统计材料,国营农场官僚主义严重,官员只对上级负责,为了迎合高指标,便高报产量,因为按科学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那样的产量是根本达不到的。然而,不照上级的意见提供浮夸产量就会被说成“右倾机会主义”“保守”等,从而招致严重的政治后果。于是浮夸数量变身为“政治任务”,一股脑儿压到农民头上。1932年主要产粮区遭遇灾害,旱涝交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而城市人口增加了400万,又加大了口粮需求。书中称斯大林在19301933年出口西欧1200万吨谷物赚回的外汇4.42亿多(442109000)卢布,是用“白骨”换来的。据统计,1932年一年出口量就能养活700万人(书第47)。
斯大林认为干扰其政策执行的不仅有国内反动势力,还有国外敌对势力,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把工作困难归咎于国外敌对势力的搅局的倾向,从而紧绷阶级斗争的弦,加强了对国外敌对势力的防御和斗争。如摩尔多瓦农民秘密挖掘了许多地窖藏匿粮食,以图自救,有关领导便认为那是当地的敌对势力受邻国罗马尼亚的鼓动进行的破坏活动。对国内,凡是完成上交计划不力的地区,则惟当地领导是问,因他们奉行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对那些觉悟不高的“贫下中农”没有进行足够引导和教育,致使他们受“富农”蛊惑,对党和苏维埃领导持激烈的对抗情绪,甚至从事破坏活动(书第158207页)。一系列相当严酷的针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措施因而出现。
斯大林及其近侍又“找到了”计划不能完成的原因:“富农抵制”,便组织干部对富农斗争,因后者破坏并鼓动阶级界限不清,觉悟不高的贫农、中农不向国家交粮,致使“贫农与中农都反苏。他们脱离我们的控制。挨饿,不向国家交粮”。(书第260页)
《真理报》公开发文,要求把混入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富农和准富农分子清除出党,因他们“破坏党的威信。”要求出现问题的地方立即“组织若干次审判”,以杀一儆百,威慑不参加集体农庄的个体户和部分集体农庄庄员。该报指示,若有必要则以“工作组”形式从上级派遣可靠的人前往领导不力的地区。(书第160161
全民的悲剧,大饥荒。从各地发向中央的关于饥荒情况的文件在书中占绝大多数,大饥荒从粮食主要产区开始,因为国家向那里征粮的数额高于其他地区。
由于斯大林的农业政策,饥荒从1929年就出现了,农村形势动荡,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过进口粮食解除危机以维稳。但是国家仅有的钱首先要发展重工业。此说遂作罢(39号文件)。斯大林认为不能降低工业发展速度(书第79页),富农手里有了粮食,他们就有了筹码,敢向我们施压,所以“征收富农手中的余粮,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城市的供应、对红军的供应,而且是打破富农从经济和政治上施加压力的手段”。(书第80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现在什么是富农的问题上。有多少余粮就是富农?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政策的随意性。在落后的农村,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维持温饱而已。政府派遣的征粮队,强行拿走农民的粮食,许多地方不仅口粮无法保证,连种子也被征收,来年播种无望,这才是普遍情况,乃至到1932年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在年初就专门开会研究保证种粮的问题。
一些征粮队的全权代表以支持国家建设为名,要求当地苏维埃让农民把全部收成一粒不剩地交给国家,然后获得自己的口粮(123号文件)。然而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口粮。疾病多发,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人的遭遇很是离奇。如国家政治保安局的报告里有这样一些文件,称1930729日,25名妇女抱着婴儿到村苏维埃要粮,遭到拒绝。当时的场景是:
“我们只给饿得浮肿的人发粮。”村苏维埃主席宣称。
“你们想干什么?要我们都饿成浮肿才给粮食吗?”众怒吼:“我们帮助国家,交粮食,可现在有些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到市场去卖,一个燕麦小面包就是8090卢布。”(书第259
再如同日30余名妇女到村苏维埃要粮食遭拒,群情激愤:“你们这些王八蛋,把我们的粮食抢走,我们没有饭吃。等着,有收拾你们的时候!”报告称,叫嚷最凶的是富农的女儿。(书第259
19301931年春季,农民无隔夜之粮,饥饿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对抗这种掠夺式的征集,地方苏维埃的干部也和农民一起抢劫粮仓。严寒的冬季里,农民屠宰牲畜,存栏数急剧下降(书第287288)。运粮车遭抢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局通过安全部门监督,派遣军队武装押运。
许多人开始退出集体农庄。农民中更加普遍的情绪是什么主义都无所谓,不管你什么农庄,什么主义,不给吃饱饭是不行的,今天饿死了,明天看不到共产主义了。抵触情绪相当强烈,被剥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不再相信政府。一名《真理报》记者写给编辑部的密信描述目睹的惨状:一些农民用种种办法藏匿粮食,他们用火柴盒、罐头瓶、小口袋、玻璃瓶装起来,挂在桌子底面。万一被发现,后果可想而知。在摩尔多瓦,征粮队到后,为搜粮,几乎把一些村庄里各家的炕炉均予掀翻,脱掉女人的裙子,扒掉男人的靴子,把窗户连框一起拆除,房子无法居住。农民被打伤的情况司空见惯。有时候一辆大车上装满被打伤的农民。需要住院时,医生不敢写某人什么原因致伤残,只写“ × × × 处受伤”。
因无法交足粮食,农村普遍存在私设公堂的现象,某一处村苏维埃的办公室里就关押过120名集体农庄庄员和个体户,一般长达七昼夜。这是正式拘留,还有种种“不正式的拘留”。(书第158159)但是农民并没有被压服。随着灾情的日益严重,一些地方特别是1932年春季,农民拦截运载种子的车辆成为普遍现象,再后来,牲畜饿毙(书第485680页),大量农民因饥饿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下地耕种,最后情况恶化到连政府贷予的粮食和种子都无法运到农民手中(485号文件)。
万户萧疏鬼唱歌!在西西伯利亚,为了生存,农民剥树皮,挖野菜,许多人中毒或患病(456号文件)。1932年情况更加严重,人们盼望着1932年庄稼快快生长,哪怕不等成熟也能充饥,农民要去“抢收”地里的粮食,从而酝酿着来年更大的危机。(721号文件
现用联共(布)中央收到的1932326日报告中的一个文件,看西西伯利亚波克罗夫区的一个农户家的情况。这家的男主人是一个优秀的集体农庄庄员。
“鲍罗庭·菲力浦挣了650天的工分,家有妻子和五个孩子,最小的一岁半,最大的9岁。妻子卧病在床,两个孩子坐在炕上,面色蜡白,脸浮肿。一岁半的孩子面如土色坐在窗台上,全身浮肿,9岁的孩子衣衫褴褛,躺在地上。鲍罗庭·菲力浦本人坐在长凳上,一刻不停地抽着一种像烟不是烟的东西,气味十分难闻。哭的像个孩子。”他的家里臭气难闻,桌子放着一些无法下咽的东西。“他骂孩子们‘怎么不死’,懒得看你们。”报告人称“说实话,他有些精神失常,饥饿难耐,再这样下去,他很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吃掉”。(506号文件,下册第105
这里的人用种种植物磨碎做成饼,有何营养可谈,最可怕的是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家家户户的窗户框架全被拆除。街上没有牲畜,处处是粪便,偶尔见一个瘦削的狗。(下册第105页)

三、大饥荒中的苏联人

193271116日《消息报》收到的政情报告描述的是一幅十分严重而悲惨的农村画面。
政策使“千百万人在呻吟,”“就因为不加入集体农庄,那一点点可怜的家产全被没收”,把一些“指示和计划强加于我们来提高收成,可这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要去的是贫穷的社会主义。”
“报纸上说得天花乱坠,百姓生活幸福,人人满意,自愿完成所有任务和交税。”处处莺歌燕舞,可是“农民在挨饿,大批大批的人饿死。斯大林和他那些有意无意的帮手(莫洛托夫、加里宁以及其他‘领袖’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们是工农不共戴天的敌人……党瘫痪了,下有书记们的专政,上有斯大林的独裁”。农民愤怒地呼喊:“到村里来吧,看看农民怎样欢迎刽子手斯大林”(474号文件,下册第6567)“人们满腔怒火,咒骂斯大林同志本人,是他造成了这场灾难。”(书第218号文件
书中有30个(475484)文件介绍了各地的形势和反抗。“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然而,令斯大林等担心的,并不是饿死多少人。他更加重视的是握紧钢枪以维稳。因为许多官兵的家在农村,他们的眷属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优惠,但是整个国家经济情况日益恶化时,遍地饿殍中有了他们的亲人。形势严峻,军心动荡,军队不仅粮食奇缺,肉食也一样。1932年主要产粮区遭遇旱灾,更加剧了社会危机。乌克兰军区把保证军队及其眷属的供应作为主要问题提了出来(670674号文件)。193277日苏联供应人民委员部主席米高扬致密信给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科西奥尔,称已经决定从6月份起用鱼类代替肉类供应军队(674号文件)。到这时,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感到问题的严重,开始“纠偏”(675681号文件)。
然而仅仅19321933年间(笔者目前没有见到第2卷,19291934年间饥民死亡总数还待查找)就有500万-700万人饥饿致死。饿死一个人给国家做出的是10个卢布的贡献(上册第47)。
难怪学者们在描述编选材料时的心情说,对于神经衰弱者,那些档案令人发指。他们认为是斯大林“反农民的农业政策”制造的大饥荒,是他及其“帮手”制造了俄罗斯“全民的悲剧”,斯大林犯下的是“是反人类罪”。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黄 钟)
合成一个新东西——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辛子陵
2008年第7期 炎黄春秋杂志

  社会主义在解决公平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解决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变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实践。
  混合经济是当代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混合经济,两者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从微观上说,中国的混合经济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国营企业以及港台企业、外资企业等。改革开放就是因为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搞不下去了,要引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成分。囿于意识形态,我们一直忌谈这一点。
  当需要走出空想社会主义误区的时候,要像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那样,理直气壮地说服全党和全国人民,光明正大地回归新民主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每推出一项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世界通用的政策,必进行一层社会主义理论包装,开始还有减轻阻力的作用,越往后副作用越大,施政官员没底气,老百姓看不起,极左派批评打着红旗反红旗。如此怎样凝聚民心,树立对改革开放的信仰呢?!2003年年轻创业者陆煜章创办“上海资本家竞争力顾问有限公司”,因为违背了“能做不能说”的潜规则,把“资本家”三个字上了企业名称,注册时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驳回。陆煜章不服,向徐汇区人民法院状告工商局,工商局官员拿着《辞海》对簿公堂,说“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家是工人阶级的对立面,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相悖。”注1当时上海的资本家起码有几十万。工商局官员可以和张总、李总在大饭店里喝酒,没感到有什么“相悖”,一扭脸到了庄严的法庭,就“相悖”了,不承认中国有资本家。法院一审判决工商局胜诉。这个惶遽、尴尬的镜头是我们整个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人的持续努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是兼容的。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抛弃误导中国几十年,给国家带来贫穷、动乱和专制,至今仍掣肘和否定改革开放的“左”的理论体系,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成。今后,指导改革开放兴利除弊的理论和衡量改革开放是非成败的标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主义和思想。改革派由此确立了自己的话语权。
  当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宣传很不够,还没有压住极左思潮。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权威。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首当其冲的是直面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指鹿为鹿。承认当今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的出现是改革开放题中应有之意,名至实归,不再指鹿为马。把改革开放以来可意会不可言传、能做不能说、要群众跟着走又不向群众说明白的问题说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设成功,这是不能超越的经济规律。
  美国政治家舒尔茨(里根政府的国务卿)说: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分配,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效率。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是要激发效率,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则开始追求分配的公平。有人将这种观点称作“趋同论”。注2
  当今世界确是如此。资本主义吸收了社会主义政策而发生了自我改良,在所有制上走向了混合经济。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吸收了资本主义的政策,也从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了混合经济。混合经济并不是一种人为设计的制度,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互相影响演化的历史产物,历史自然形成的制度才是合理的和长存的。哈耶克说:好制度是无意产生的,人设计的制度不是好制度,所谓制度创新一定是创造一个坏制度。毛泽东早年倡导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原本就是混合经济。毛泽东建国后,要创新,急急忙忙搞所谓的社会主义,背离了新民主主义,搞出了一个饿死几千万人的坏制度。改革开放就是要把这个坏制度改回来,改到原先设想的新民主主义制度上来,还是要搞混合经济并且逐步完善它,发展它。现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整个国民经济都变成了混合经济,以至看来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制度。”注3这种混合经济模式,美国叫新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党人叫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战以后,老资本主义变成了新资本主义,这是世界最大的变化。我们长期不敢睁开眼睛看世界,孤陋寡闻,要去“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贻笑天下而不自知。经过一百多年的改良,20世纪的新资本主义与19世纪前的老资本主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是:美、英、德、法、日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等国,都建立了一套成熟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由政府财政为公民提供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就其性质来说是社会主义的。新资本主义的“新”就新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这是在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中,在巴黎公社那种暴力革命的压力下,老资本主义实现了和平演变。1848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中描写的那种悲惨情况已不复存在。这就消除了发达国家发生暴力革命的根源。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劳动时间由十五六个小时普遍降低到每天8小时,工人的劳动报酬也已超过自己和家人的衣食所需。2006年美国人均收入为36276美元。工人有了花园洋房,有了汽车,有了电视、冰箱、空调等过去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消费品,有了自己和家人从生到死伴随一生的社会福利保障。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有40%的家庭拥有股票。根据美国全国职工持股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到1998年,美国职工持股的企业有14000多家,有3000多万名职工持股,职工持股的资产总值超过4000多亿美元。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出现了新的变化。“像三角洲航空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这样的公司正在发展这样的劳资关系:订立工作指标合同、利润分成、共同协商作出决定、改善劳动条件和捍卫雇员的权利。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南方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和其他大约12家大公司被迫在董事会中设雇员席位(注:职工中选出的董事)——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注4“新资本主义犹如一只从垂死的时代的灰烬中飞出来的凤凰”。注5在老资本主义灭亡和老式共产主义运动失败以后,传统式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过去了。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混合经济是新社会主义和新资本主义共同的经济基础。两种制度趋同过程是经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私有经济以激发效率,新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以实现公平——来实现的。这种趋同发展可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其历史意义要经过长时段的发展才能看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比俄国布尔什维克当年的“十月革命”有进步意义。“十月革命”造成一元世界的分裂,引起了两种制度的长期对抗。中国共产党人设计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超越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你死我活的旧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融入世界,开辟一个由对抗变为融合,取长补短,和平发展的新纪元。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好处呢?由于私有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国家财力大增。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全国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3亿元升至2007年的5.1万亿元。近几年,国家财政进一步向民生倾斜,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4318亿元。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产,去年产量超过了1万亿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扩大到全国86%的县,让7.3亿农民受益。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5年累计2.43万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的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受益。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了保障的范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786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了两亿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标准。中央财政5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295亿元。“胡温新政”得到人民普遍拥护,我国年轻领导人威信大为提高。注6
  我国能有如此大手笔的财力物力办这些公有制时代想都不敢想的惠民仁政,主要是经济发展了,政府手里有钱了,这是民生财政的经济基础。拿“胡温新政”作纵向比较,在关心人民疾苦、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比我党领导的历届政府都做得好,比中国历朝历代政府也好得不能比拟;但作横向比较,和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比,才知道天外有天。原来我们想当然地以为:美国富有,发达,但在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幸福方面,美国政府是没法跟我们比的,一较真才发现,在为人民谋福利方面,比起美国政府来,我们只能自愧弗如。据财政部长谢旭人介绍,2007年中国政府在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总共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为全年GDP的2.4%,分到13亿人身上,人均461元(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而在美国,去年在同样三项上的开支约为15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政府总开支的61%,为美国GDP的11.5%,分到3亿美国人身上,人均5000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有人会说,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没法跟美国比。但是,美国去年的财政税收占GDP的18%,而中国5.1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20%。所以,仅财政税收,中国政府的相对收入就高于美国,没有理由在民生上的开支比例低于美国。注7一个把61%的财政收入用在普通百姓身上,一个把财政收入15%用在普通百姓身上,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只能承认:美国政府比中国政府做得更好些。中国政府为什么不能在保障和
改善民生上更多地拨款,这就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了。
  中国讲为民做主。为民做主靠好官的天理良心,好官当政,人民的生活就好一些,所以人民盼望“×青天”;好官一下台,仁政就可能没有了。好官要想多为百姓福利拨款,体制内的势力就可能不容他。中国百姓有15%(福利拨款)就知足了,过去从没有见过政府拿出这么多钱来用在百姓身上,连连“感谢党,感谢政府”。在美国,“民有、民治、民享”不是体现在报纸上,而是体现在政治生活中。61%是天经地义。老百姓用不着感谢谁,眼睛不看官员的脸色,就盯着政府的财政预算。你不给我谋福利,你削减福利拨款,我选别人,叫你下台。这一手就把贪官、坏官、庸官全治住了。中国的一套叫人治,美国的一套叫法治。我们“纵”看要看到自己的进步,“横”看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中国没有制衡机制对财政预算分配和开支过程的强力有效监督,把钱用在官员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以及其它形象工程上去了,这三项开支一年就1万亿。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行政管理费开支增长87倍。这在美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美国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英国伦敦市市长利文斯通每天乘地铁上下班。注8与之相比的中国超级市长,前有陈希同,后有陈良宇,因贪污腐败双双落马。新资本主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多了。中国不学新资本主义,不学好资本主义,可能会变成老资本主义,变成坏资本主义,变成蒋介石在大陆统治时那样的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必须加快实行政治体制改革,让人民能够行使言论自由、民主选举等重要权利,切实地监督、约束政府,才能制止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和腐败。
  一提资本主义,不论新旧,剥削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对待剥削问题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剥削的起点是奴隶制。奴隶制社会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最野蛮、最残暴的社会制度,但它的出现比起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恩格斯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近代的欧洲,就没有近代的社会主义。注9剥削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来到世间的。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没有什么剩余产品,也不可能有剥削;生产发展了,人类社会有了剩余产品,才出现了私有制,为剥削提供了可能,产生了奴隶制、农奴制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制度。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地改变着私有制的具体形式,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剥削的具体形式和递减着剥削量。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各种因素中,劳力、资本占75%,科学技术占25%;到60年代,比例颠倒过来,科学技术占75%,劳力、资本占25%。注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当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来源,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在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不断扩大时,马克思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理论就逐渐缩小范围直至完全不起作用了。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剥削才能趋于消亡。所以,剥削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历史现象,它存在的历史理由,就在于它对于历史的进步是一个不能超越的过程。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这个历史时期,剥削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在“量”和“度”上必须严格地加以限制。工会在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斗争中,必须摆脱官办工会维护资方的立场,资方的正当权益由政府来保护,工会就是要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工人的利益,组织领导工人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斗争,绝不允许野蛮资本主义时代残酷剥削工人的情况再现于中国。
  “国退民进”的历史证明,民营企业对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推动历史的进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截至2007年,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近60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超过9万亿元,从业人员达7100万人。解决就业方面,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就业主渠道,1992年至2007年的15年间,我国民营企业平均每年提供就业岗位达800多万个,占同期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80%,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中近70%在非公经济领域实现了再就业,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比重超过90%。2000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税收连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数据,2007年民营企业的纳税比重已经达到了整个国家税收的53%;从全国各省区数据看,非公经济的税收占当地税收比重均达50%左右,部分地区甚至达到75%。另据统计,民营经济提供了我国70%的技术创新,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今后,民营经济必将在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财政税收、促进广泛就业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11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也可以叫中国的新资本主义,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经济基础,是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成就。
  新资本主义这个词是毛泽东发明的。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有了新资本主义和老资本主义的概念。他在1944年就说:“现在我们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老资本主义,是新资本主义,或者说是新民主主义。”注12现在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与发展,理所当然地包括更多的资本主义。我们要套用毛泽东的话坦然告诉极左朋友:“现在我们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苏式社会主义,也不是老资本主义,是新资本主义。”要区分新资本主义和老资本主义,不要一提资本主义就腰杆子不硬,新资本主义是个富民兴邦的好东西,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脱离苏联模式,创立新社会主义,这个新社会主义可以叫做新民主主义,也可以叫做新资本主义,因为两者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把问题讲透彻,讲明白,极左朋友就没什么好攻的了,有利于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心明力定,共创美好的未来。
  人类历史自然演进的趋势,在现今或预见的未来,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在解决公平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解决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变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实践。
  注:1《资本家冠名案二审》2003年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2见香港《前哨》杂志2001年1月号第66页
  3[法]让-多米尼克·拉费、雅克·勒卡荣著:《混合经济》(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版《引言》第2页
  4[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9页
  5[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8页
  6温家宝:《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7参见网上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文章:《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
  8《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第14页
  9参见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6页。原文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的国家、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也就没有罗马国家,而没有希腊和罗马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近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全部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这样的状态为前提的,在这状态中,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又以同样程度为人所必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权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也就没有近代的社会主义。”
  10张秋舫主编:《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11刘汉元委员:《客观看待民营经济的作用》“三农在线”网站2008年3月8日发布
  12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文化问题》(1944年3月22日)《毛泽东文集》网络版第3卷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吴 思)
依法治国 依宪执政——“改革共识论坛”综述
洪振快 整理


在11月16日的“改革共识论坛”上,姜明安与吴思分别代表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与本刊致辞。


李锐、何方、刘仁文、高放、资中筠、高全喜、高锴、郭道晖、江平、何兵、陈光中、张千帆在发言中。洪振快
  
  20121116日,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与本刊联合在京举办了“改革共识论坛”。到会者近百人,就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如何达成改革共识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与会者关注的一个重点,正是党与法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的权力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受篇幅所限,本刊先摘要介绍与会者关于如何处理党和法的关系的见解。其他方面的内容,本刊将以各种方式陆续介绍给读者。
  
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现年96岁高龄的李锐是十八大列席代表,他介绍了自己在小组会上的发言,其中第一部分是他在今年45日本刊召开的政治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详见本刊今年第5)。他说:“从中央到地方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许可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各级党委不得干预司法。现在由党内的机构,政法委统管国家的公、检、法执法机关,同‘依法治国’的方针相抵触,其弊端日益突显,应当尽快废止各级党组织的政法委。”
  何方先生认为,我们一再强调,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切组织、机关都应该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有宪法而无宪政。他说:“一切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必须要做到。”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有关新闻出版的管理部门,也应该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其权力要受到限制。只有这样,人们的宪法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宪政才能逐渐实现。
  本刊社长杜导正因事未能到会,但特意托人代他发言。他认为,只有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党的执政方式完全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进行,走宪政的路,才能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说,现在看来,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向前推进的重要保障;而执政党依宪执政,把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落实到位,政治才能清明,社会才能和谐。
  不少发言者肯定了这次十八大加强中纪委力量的举措,对反腐前景表示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研究员则认为:“纪委本身也应该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凭什么把一个人抓起来、关起来,时间没有限制、地点没有限制?纪委就不会腐败吗?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纪委工作人员不是神,所以这个东西要纳入到法治轨道,如果反腐败有特殊需要,可在相关法律中对这类案件的证据、期限、时效做一个特殊规定,但不能在法律之外做强化,以免得此失彼。我希望把政治的透明化和阳光化纳入法治轨道。”
  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高放先生也认为:“反腐败,现在说加强力度、加强纪委人选,这是皮毛”。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先生说,如果要说改革的切入点,最重要的是建立法治。有了健全的法治,其他事,政府能不管就少管,社会自然会有活力,自我调节。我同意刚才有人说的,党内纪委实行“双规”的做法不是现代国家的法治。纪委谁来监督呢?没有公众舆论的监督,没有透明度,没有权力的制衡,腐败是不可能治理的。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中共中央文件、中国共产党章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多有表述。但在实际生活中,党员和党组织目中无法,党的权力高于宪法和法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高放先生说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1981年,高放先生回福建老家参加中学建校100周年大典时,被请去福建省委党校讲课。福建省委党校校长告诉他一个真实的故事:福建沙县县委举行干部政治常识测验,宣传部部长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标准答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这个标准答案送到县委书记那儿,县委书记说:“不对,我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怎么能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呢?”这个县委书记到福建省委党校学习时在学习班上说,“我们党内干部政治水平太低,居然说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校校长是福建省委常委,把宪法拿出来给县委书记看,“《宪法》上写着我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你怎么能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这个县委书记不服气,回答党校校长:“你从本本出发,我从实际出发。”
  确实,“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1981年。这也是参会者的共识之一。

  “改革共识论坛”会场一角
二、关键在于解决好“党的领导”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全喜教授认为,中国最核心的问题是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十八大报告中谈了党要依照法律和宪法管理自己,但问题在于,假如一些党的组织、党的领导个人违背了法律,僭越了法律,这怎么办?把政治问题转化成法律问题这一块,应该列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程中。仅仅把这个基本原则放在党章中是不够的,应该把党和国家关系的问题具体转化为一系列制度。党的领导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具体法律制度。我们希望把这一条也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制度,有了法律制度就可以有程序,在这个制度中可以有规则,可以在规则中有不同的利益交锋、观点辩论,形成统一的一套制度实施方式,今后,在党和宪法的关系上,这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
  全国人大法工委研究室原主任高锴先生说,十八大提到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我们更应该高举宪法的旗帜。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每个人要遵守的,而且宪法的规定比较具体,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本方针都有规定,而且是合法的。社会主义道路则有些说不清楚,需要解释。高锴先生高度肯定八二宪法:“先不说实行得怎么样,从其规定来看:第一,确定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国家的权力归人民,而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人民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加。第二,规定了权力制衡制度,宪法明确规定了人大行使立法权,国务院是行政机关,司法独立。第三,宪法上规定了每个人自由的权利。所以台湾的李敖在大陆演讲,拿着宪法摇着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宪法’”。
  高锴先生说,八二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是一大批老干部从监狱回到北京,在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们公开提出来反对“两个凡是”。就在这个会上,邓小平讲以后要建立法治,法治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后过半年不到,党中央提出修改宪法。修改宪法委员会的委员有103人,25个中央政治局委员全都参加了,还有书记处书记。25个政治局委员,除了一个人比较年轻以外,其他统统是德高望重、经过长期考验的,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很多苦难的人。我们参加一些会,看到他们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一定要总结这个文革是怎么发生的,今后要防止,要依法治国。
  这个法律经过两年时间,开过几百次座谈会、研讨会,还搞了四个月的全民讨论。宪法修改委员会103人开了五次全体会议,五次全体会议里有三次一条一条地研究,开会的时间一共是25天。开完以后,领导还让我们把所有材料送给吕叔湘等语言学家审核,要求他们把关,要一个字不能差,一个字都不能有差错,不要让人家误解或者曲解。当时我感觉所有有关宪法修改都是真心诚意的,确确实实每天都在苦心修改,政治局专门开了几次会,对怎么改进行讨论,非常认真。问题是没有落实。但没有落实这个法律,不代表它不重要,我们应该高举宪法的旗帜。当时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这次宪法的修改,党的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成员全体参加了修改委员会。这个宪法体现了人民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中共中央的意见已经充分反映在这个宪法中。宪法的规定,就是党对人民的承诺。
  从宪法的第1条到第130多条,没有“共产党领导”这五个字,从头到尾找不到。有些人说宪法别的不要看,就看序言,序言就讲“党的领导”。其实,序言的内容是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历史叙述。里面有一段“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是对未来的期望。序言不是法律规定,而且序言里没有写“共产党必须领导”。我的看法是,要高举宪法旗帜,这是我们改革的最好旗帜。宪法定的,最合理,最合乎人心,最符合党心,参加宪法制订的老一辈革命家,除了万里等极个别的还在世,其他都去世了,但我相信他们是代表党心的。这个主张,最容易团结体制内外的人一起努力。
  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先生认为,这次十八大报告有一部分提得不错,比如政治体制改革里提到“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规范党和人大的关系。(详见本期《规范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一文
  党领导人大,七五宪法的提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了八二宪法,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定语删去了,这就摆正了党权和国权的关系,因为共产党不能凌驾于人大之上,党权不能凌驾于国权之上。十六大提出要规范党委和人大的关系,讲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规则或者法律来规范。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可以提出方案,通过人大变为人民的意志与法律,但党不能直接指挥人大。这个问题到现在没有解决。另外还有一个新的创造,所有地方党委的“第一把手”同时兼任人大的“第一把手”。作为党的“第一把手”,在我们国家实际上掌握了国家权力,他应该是被监督的对象,结果变成人大的“第一把手”,等于是自己监督自己,这在法理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目前人大在成员结构上,有些地方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是党员或者官员,与我们在延安时期中共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大不一样。另外,人大能否监督执政党?过去是不能的,共产党不是人大选举产生的就不能监督,人大没有理由来监督。但我们党实际上掌握了所有国家权力,它应该是被监督的对象,特别是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假如违反了宪法和法律,根据宪法规定,任何政党的违宪行为必须追究。我们制定了人大常委监督法,这个监督法搞了快十年才搞出来,可到现在没有看到能够实现真正监督,执政党的违宪行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郭道晖先生说:“法学界、法律界比较关心十八大个一个词:法治思维。假如我们把过去依法治国的观念上升到法治思维,这在概念上有一个进步,因为法治思维涵盖更广、更深。现在一些党政干部习惯的思维是党治、人治、专政、专制等,这些观念在80年代、90年代已经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有所倒退。”
  高放先生说,十八大报告里面讲,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但究竟怎么改善?作为研究社会主义60多年的老学者,我认为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是实现党政分开,把苏联模式的党主立宪改变为中国特色的民主立宪。要实现民主宪政,主要是改革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改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执行党政分开并不是取消党的领导,要把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由从上而下的直接领导改变为从中深入的间接领导。也就是说,党把精英治国人才推荐给选民、推荐当人大代表,让他们差额选择最好的、最适当的人担任人大领导,或者担任政府总理、担任省长等。党不应该作为政权机关做出决定让他去执行。
  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先生指出了司法改革领域存在的五点分歧。到底是司法独立还是司法服从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原则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在这样的思想领导下,法院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完全由行政领导来决定,这是一个大危险。此外,世界上各国都明确规定了法院只服从法律,我国的宪法也是这样写的。但后来又说“三个至上”,增加了党的利益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党的利益怎么确定?当然又是各级党委政法委来决定,他们又考虑稳定压倒一切,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变成党的利益里至高无上的原则,这是用人治代替法治的又一个趋向。人民利益至上是很难具体掌握的,原告是人民,被告也是人民,法院怎么决定哪一个人民的利益更至上?而且,人民利益至上容易走向民粹主义。(江平先生关于司法改革的见解,详见本期《司法改革应向世界主流看齐》一文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支持江平先生的观点:“说党的事业至上,但党的事业又分为党的中央事业、党的地方事业,党的长期事业和党的短期事业,容易造成预料之外的结果:有的地方党的地方事业凌驾于党的中央事业,党的短期事业凌驾于党的长期事业,甚至领导人个人的事业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他认为,可以达成的共识的第一条,就是恢复社会主义法治,这点没有任何疑义,无论是“左”还是“右”。
  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陈光中认为,现在讲改革开放,从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法治、宪政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改革我们党的领导体制。也就是说,我们党是执政党,实现了从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后,党的领导体制若不认真加以改革,那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很难取得有效进步。党的政治体制、领导体制自身不足在于“一把手”的权力太大,很难受制约。民主集中在实际上是集中有余、民主不足,最后集中到“一把手”,从地方各级“一把手”到中央“一把手”。“一把手”决定一个单位甚至决定全国的命运,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改革开放制度化很难推进。
  
  本次论坛到会者近百人,既有李锐、何方、高放、杜光、郭道晖、江平、陈光中、资中筠、宋以敏、高锴等八十岁以上的老先生,也有年轻一辈的学者:陈有西、党国英、丁东、邓康延、高全喜、何兵、何迪、胡星斗、姜明安、贾康、雷颐、李盛平、李伟东、李轩、李勇、廖可斌、刘澎、刘剑文、刘仁文、米鹤都、任剑涛、沈文璟、孙大午、铁木尔、童大焕、王军、王占阳、魏宏、魏汝久、吴革、吴稼祥、吴伟、谢丽华、谢小庆、徐炳、徐灿、杨鹏、余晖、章立凡、张木生、展江、张千帆、郑振源、仲大军、祝华新等。未到会但提交了论文的有陈敏、陶然、朱维究等。此外,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新京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杂志、腾迅网、网易、财经网等媒体的记者参加了会议。论坛由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千帆和本刊总编辑吴思主持。本刊编辑部徐庆全、张晓鸥、黄钟、洪振快参加了会议。
  
附:有关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表述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最早是在19816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来的。《决议》说:“党的各级组织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决议》还说:“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法制成为维护人民权利,保障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制裁犯罪行为,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的强大武器。决不能让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在任何范围内重演。”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再要求党员要带头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比如,1954年,刘少奇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必须在遵守宪法和一切其他法律中起模范作用。”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党章草案要求,每一个党员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没有例外。”
  然而,九大、十大通过的党章,却将八大党章中的这一条规定删除了。文革结束后,十一大通过的党章,对八大党章的规定有所恢复,它要求党员必须“遵守党纪国法”,但还没有达到八大党章中要求“每一个党员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的力度。直到1982年的党的十二大,才在《决议》的基础上,明确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重大原则写入新党章。同时,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也强调了这一原则,宪法序言说:“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总纲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新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从中央到基层,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重申:“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1992年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再次确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今年118日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宣告:“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责任编辑 吴 思)
党内民主破局可从“三落实”入手
任剑涛

 
“从党内民主推进到社会民主”大致成为中国民主发展路径的共识。在这一路线图中,党内民主、社会民主与前者向后者的推进,构成三个重要阶段。从理论上讲,关于三个方面的蓝图勾画,已经基本完成。从实践上讲,党内民主作为中国民主发展的起点,也有了一系列的地方试点经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人们几乎一致同意,党内民主是社会民主以及前者向后者成功推进的决定性条件。
关于党内民主的理论准备和政党建设的筹划,较为充分。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执政党将党内民主视为解决政党各种突出问题的突破口。为此列明了党内民主的主要事项:诸如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办法,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等等。这些事务,无疑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大事项。由于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权力,并决定国家的思想、组织、路线与政策,说党内民主对于社会民主发挥决定性的影响,绝不为过。但需要看到,党内民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在某个单一层面动作就可以实现的目标。进而,党内民主不是纸上谈兵式的罗列,就可以坐实的。诚如习近平所强调指出的那样,实现党内民主,“关键在于落实”。
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来讲,需要落实一些什么才能指望实现党内民主呢?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超越政策应对的层面,从一个远为广阔的视角去看“落实”的问题。就此而言,首先需要对“实现党内民主”进行界定。这一说法至少有两个指向:一是党内民主的目标模式,这关乎党内民主的战略决断,涉及政党的现代定位、政党结构转型、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政党的个体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定位等等复杂问题。二是党内民主的有效举措。这关乎党内民主的逐步推进,属于策略层次的安排。这也是目前论及党内民主着墨最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党内民主的僵局亟须突破,人们急欲寻找到突破点所致。两者显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起来看,对党内民主这个复杂工程来说,扼要言之,起码需要三个“落实”,才可望实现其战略目标和策略意图。

第一是“落实”观念革命

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民主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革命党的定位,真正坐实现代政党观。众所周知,这个命题早就提出来了。但是要成功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需要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能够解决问题的。党不仅需要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现代政党,而且必须放弃自己垄断性支配国家权力的既有利益,将自己真正放置到一个由国家法律管理的对象位置上面。这对执政党来说,是极具心理震撼性挑战的变化。
长期以来,革命党的观念,使中国共产党全党对这一政党定位安之若素、习以为常。全党几乎习惯性地认定,党在国之上、国之外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国家都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因此国家受创国之党的全方位支配,便无任何可以惊怪之处。而没有意识到,现代政党创立国家,并没有理由独占国家。创立国家之后,建国的政党必须回归到普通政治组织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以法治的方式去治理自己所创建的国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呼吁法治不断,但始终无法落到法治平台上,就与党居于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国家权力之上,无法让国家法律与国家机构按照法治原则运转,具有密切关系。由于整个政党习惯了支配国家权力的治国模式,因此,革命党理念挥之不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启动党内民主的最大精神障碍。因为一个全面支配国家资源的政党,必定以革命党的高度一律、铁板一块的组织特性,才足以应对极端复杂的治国事务。整个政党也早就在治国之前设定了自己足以治国的资格:实践上是领先的、组织上是严密的、制度安排是合理的、实施过程是严格的、政策绩效是有保证的。结果就更是固化了革命党僵化的思维,难以对之进行任何有效的改进。
要想从革命党真正转变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在观念上深刻醒悟到,自己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必须将以人民的名义创建的共和国的国家主权交还给人民。人民是在党之上,并且决定党是不是有资格执政的国家主体。革命党并不因为自己创立了国家,就具有了垄断性支配国家权力的先天治国优势。相反,如果革命党不将自己落定在人民主权之下的位置上,不落定在与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平等的位置,革命党创立国家之后,甚至无法保证自己为治国立定的规则为自己的组织成员忠诚地信守。打破革命党组织的超级优越性预设,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先决条件。这绝对是一次惊天动地的政治观念革命。

第二是“落实”制度创新

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民主,不能依靠组织领袖的政治意志、个人才能和权谋技巧。加之党已经经历了两代守成型的领导过程,守成型领导的人格特质不应再是建国之初创业型领导的“卡里斯玛”。因此,政党必须借助于严格的制度规则,展开治党和治国的历程。于是,坐实政党民主的制度建设原则,便成为有效推进党内民主的不二之选。
坐实党内民主的制度安排,首先不是将制度内化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而是外化为高于政党组织的国家法律体系。国家法律高于一切政治与社会组织,执掌国家权力的政治组织才足以游刃有余地治理国家。国家法律成为政党的政治工具,表面上看起来有利于执政党掌控国家权力,但从长期效果来看,绝对不利于执政党稳定有序地执掌国家政权。在这种执政思路中,执政党必须借助工具化的法律为自己聚集统治资源,从而彻底断送组织间理性分享国家权力的法治国家前途,断送公民对政党-国家的理性认同可能。公民个人与国家对抗、政治组织之间的诡诈权谋这些政治戾气,就会逐渐弥漫开来。国家也因此渐渐陷入动荡不稳的局面,终至国家的覆亡。这是导致苏东国家崩溃最重要的、但也最容易被政党国家所忽略的政治教训。
坐实党内民主的制度安排,关键在于将独大的革命党转变为竞争的执政党。党务公开、党的代表制度的改进、党内政治生活的平等化、选人用人的公正性、政党决策的民主机制,当然都是现代政党制度建设的重要事项。但是,关乎党内民主的制度布局,最关键的是全面引入竞争性机制、程序性安排和公开性评价。竞争,既是对制度之间而言的,也是对组织层级的,更是对组织成员个人而言的。竞争应该是有序的。有序的竞争依赖于公正的程序设计。必须革除革命党那种简单的服从性组织特质,在组织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建立全方位的有序竞争体制。压制竞争的高压型组织,是可以长期维持的,但绝对不可能长期具有活力;活性竞争的组织,表面上看起来不那么整齐划一、组织严明,但组织的活力与吸引力可望长盛不衰。在控制性政党的精英淘汰与竞争性政党的精英吸纳之间,何去何从,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是“落实”步步推进

党内民主的各种具体举措,在执政党高层与基层、在学术界都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讨论,各种设计和尝试不断出现。但关键的问题是,党内民主的顶层设计尚付阙如,而中层筹划也未跟进。目前的党内民主尝试几乎都是零敲碎打式的:要么是部门的局部推行,要么是区域、尤其是基层单位的各自为政。党内民主举措之间的联系没有浮现,顶层设计、中层制度与基层改革之间,明显处在脱序的状态。
步步推进的党内民主改革,需要在顶层对政党民主改革的举措之间的关系加以厘清。从党员基本权利的坐实开始,处理好全党党员权利与全党各级组织的政党权力之间的关系,理顺党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的权责关系。务必改变党员对组织克尽义务,而个人权利无从申张和保障的不对称状态。进而对党内特权状态进行改变,将特殊党员与普通党员的事实区隔现状彻底改变。保证每一个党员的言论、策论和参与的权利,从根本上改变政党被组织领袖用来作为实现个人意志工具的状态,让政党组织成为成员们实现其共同政治意志的依托。设计出开放性的党员权力竞争机制,则是促使政党选优、吸纳精英的重要保障。党的代表制度、政党领袖的产生,都需要经由这样的改革举措,并落定在政党基本制度设计的平台上,才足以落实。否则,党代表的代表性就无法保证,而政党领袖的品质就会处于衰变状态。与此同时,党员的个人自主与地方党组织的自治,也应当提上日程。借此保证党员权利的不受侵害,地方党组织的活动积极性不受打击,党的各级组织权限与职责的清晰划分。
坐实每一个政党民主的举措,意味着不能让偶发性出现的党内民主改革自生自灭。促使党内民主呈现递进发展的路线,并真正向社会民主推进,是保证零星的党内民主改革收到制度性效果的必须。这将呈现出一种发散效应。否则,党内民主推向社会民主就是画饼充饥,而且党内民主的整体效应也得不到呈现。这就需要政党的中央部门积极地对地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尝试的党内民主改革,给予制度化的回应。党内民主改革的制度化回应机制,是一种高层组织对下级组织民主尝试的合法化认可、机制性改进。没有上级组织呼应的党内民主改革,就是没有前途、且对党内民主缺乏制度效应的随意动作。这种随意性的动作越多,越消耗党内民主的改革资源,最终使人丧失党内民主改革的热情与期待。
在推进党内民主的模式选择上,决策者面对一个算术级数增长或几何级数增长的模式决断问题。有序推进党内民主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但一方面,所谓有序推进党内民主,有序不能被认读为可以控制的秩序,而应该被认读为发展的递进顺序。另一方面,有序推进还存在一个稳步推进还是大胆推进的不同模式。稳步推进,就是算术级数的推进;大胆推进,就是几何级数的推进。对那些风险不大、收益明显的党内民主改革,应当遵循数量倍数增长的发展思路加以推广;对那些存在较大风险、或不可控因素的党内民主改革,应当遵循数量上逐级增长的发展思路,渐次推开。在这两种推进策略中,党内民主改革的数量与质量就能得到保证,并逐渐具备向社会推开的民主品性。
党内民主需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是直接推动社会民主的问题。在党内民主向社会民主推进的过程中,起点的坐实,是一切大大小小的社会民主举措真正收到制度实效的决定性前提。坐实党内民主这个中国社会民主的起点,首先要落实的直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创立国家,具有执政的优先权。但在稳定执掌国家权力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放弃“打天下者坐天下”的暴力逻辑,转进到人民经由选举产生执政政党的状态,乃是合法执政的必然。从政治学的一般常识上讲,在国家权力暴力性更迭的特殊时期,“打天下者坐天下”乃是产生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不得已途径。但这种非常状态下的“授权”是一次性的,而不是永久性的。在开国领袖离开国家权力舞台之后,授权机制必须进行改变。这就是一个中国人熟知的政治“更化”问题。有些学者曾经用“一次性授权”来回答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授权方式难题。这一说法曾经非常流行。但必须承认,这是回答执政合法性的简单且草率的说辞。稍一分析,这类说法其实不过是对执掌权力者的一种心理安慰。这种说辞,严重违背现代政治常识。因为没有一代人可以逾越数代人,并在剥夺后代人权利的基础上,越俎代庖地将后人的权利授予别人。“从党内民主推进到社会民主”,就是要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政党定位,首先解决组织内部成员的民主平等问题,接着解决社会成员的民主平等问题。这个时候,党员对党组织领袖的授权,公民对国家领导人的授权,才具有当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就此而言,党内民主不只是解决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民主问题,更关系到它执掌国家权力的民主授权机制问题。落实了党内民主,就等于落实了社会民主的基础性条件;虚化对待党内民主,也就等于虚化了执政党的权力来源正当性与合法性。这就再次凸显了“关键在于落实”的画龙点睛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 洪振快)
劳教制度的历史与废除呼声
周永坤


一张八十年代的“劳动教养决定书”


2007 年12 月4 日,茅于轼、贺卫方、胡星斗、夏业良、俞梅荪、江平等69位学者
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要求废止劳教制度。


2009 年9 月,重庆男子彭洪在“打黑”期间因转发“打黑漫画”《保护伞》被劳教两年。
2012 年9 月,彭洪拿到了撤销劳动教养决定书。图为南方都市报反映此事的漫画插图。
 
1955年开始至今,劳动教养作为制度已经存在了近一个甲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它对公民权利的损害和对社会稳定的副作用正受到学界与大众的严重关切,因此,对它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描述,再用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和人权原则对它做出全面的评价,以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提供知识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劳动教养——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有害遗产

劳动教养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形成、在改革开放时代延续下来的制度,它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⒈为镇压反革命而设计的劳动教养(1955-1957年)
劳动教养直接起源于镇压反革命运动,它是应对运动中被抓的罪行较轻及无法证明的疑犯的一种惩罚与关押措施。1951年到1953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逮捕了200多万犯罪嫌疑人,其中被判死刑的70多万,判管制、戴反革命帽子交群众监督改造的30多万,判有期、无期徒刑的120多万。尚有30多万人罪行轻微不够判刑又不愿意放,或一时查不清问题,继续关押在看守所、拘留所。在全国党、政、军、群、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内部肃反运动(19551957年)中,又有几十万人走进了拘留所、看守所,其中多数人只是由于历史问题而被关起来的,没有现行破坏活动,很难判刑。怎么处置这些关在看守所、拘留所里的不能判刑、不够判刑、又不愿意放的人,成了一个大难题。2这直接催生了劳动教养制度的产生。
1955年,《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出台,这个批示第六条规定:“对这次运动清查出来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除判处死刑的和因为罪状较轻、坦白彻底或因为立功而应继续留用的以外,分两种办法处理。一种办法,是判刑后劳动改造。另一种办法,是不能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于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去又会增加失业的,则进行劳动教养,就是虽不判刑,虽不完全失去自由,但亦应集中起来,替国家做工,由国家给予一定的工资。各省市应即自行筹备,分别建立这种劳动教养的场所。全国性的劳动教养的场所,由内务部、公安部立即筹备设立。务须改变过去一个时期‘清而不理’的情况。”3这标志着“劳动教养”这一与“监禁”并列的剥夺自由的制度在中国产生。作为贯彻上述《指示》的重要步骤,1956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各省、市立即筹办劳动教养机构的指示》,全国各地的劳动教养机构随之成立。至此,劳动教养基本成型。这一时期劳动教养的特点是,劳动教养以共产党内部文件的形式存在,它的目的是直接惩罚反对新政权的人,及对可能的不安定分子的保安处分。
⒉以“反右”为主要目标的劳动教养(1957-1978年)
1957年,毛泽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全国又有55万多人被打成了右派分子。4对这些只有“反动”思想而没有行为的人如何处罚?劳动教养派上了大用场。19578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78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从此,劳动教养取得了政府“行政命令”的形式。
因为劳动教养没有正当程序限制,党和政府觉得它“好用”,因此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它的对象就不断扩展。这个时期劳动教养的对象,除了第一阶段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外,右派成为新的主要对象。首次提出劳动教养的《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规定的劳动教养对象仅限于不够判刑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但是随后中共中央又在《转批中央十人小组关于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解释及处理意见的政策界限的暂行规定》(1956年)中将劳动教养对象扩展至土改中被惩罚者的“家属”,文件中规定:“某些直系亲属在土改、镇反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被杀、被关、被斗者的家属……可送劳动教养。”作为反右工具出现的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规定的对象比上述党内文件所规定的范围又极大扩展了,5它其实将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及在单位里“不听话”的人都囊括进去了,这为后来劳动教养的任意运用提供了依据。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更是肆意扩大适用范围。例如,《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劳动教养领导小组关于我省当前劳动教养工作上几个问题意见的通知[57)皖办李字第1274]》第二条“关于劳动教养的条件”规定,“除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决定内第一条所规定的几种人以外,中央公安部党组关于处理盗窃、流氓、诈骗、凶杀、抢劫等刑事犯罪分子的政策界限第三条规定的几种人,也应强制收容劳教。”6明确将公安部“政策界限规定的几种人”纳入对象。
在扩大对象的同时,各地纷纷下放审批权限。《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规定的审批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或者它们委托的机关”,但《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劳动教养对象审批权限下放和收容劳动对象地区划分的通知[省政郑字第1216]》(19571228日)将审批权下放到县,该《通知》第一条规定“为了减少国家经费开支,应把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尽量送交当地农业社内进行劳动教养,凡放入农业社内进行劳动教养的人,均由当地市、县人民委员会直接批准”。7 1958年“大跃进”中劳动教养权限更扩展到基层社区,成为基层社区胡作非为的工具。那时提倡全民大办劳教,劳动教养遍地开花,机关、工厂、公社、生产大队都可以自办劳动教养。审批权限的失控使劳动教养成为彻头彻尾的强者打击、迫害弱者的工具。当年经过正规手续批准的劳教人员近百万,没经过批准的有几百万。8
这个时期的劳动教养主要有两大特点。从对象上看,它主要针对作为思想犯的右派,从时限上看它几乎没有时间限制。以青海为例,在“三年困难时期”青海死亡劳教人员4159人,占劳教人员数的26.5%;其中3000多人是右派分子,9死亡者中右派占72%。由此可知,右派占劳动教养总人数的比例相当高。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没有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19614月,公安部《关于公安工作十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补充规定》首次规定了劳动教养的期限一般为2年到3年。这个规定本身是“原则性”的——“一般”规定,“特殊”的没有规定。再加上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肆虐,“越左越革命”的政策性导向弱化了规范的效力,释放劳教人员具有极大的政治风险,因此,劳动教养的时限规定事实上没有执行。1959年,中央给全国下达劳教人员解除劳教比例仅为3%,即使这个规定也没有执行,青海省只给45人解除劳教,占劳教人员总数0.2%1960年中央下达劳教人员解除劳教比例为5%,而青海只解除805名,占2.37%。特别严重的是,在中央提出的“多留少放”政策指导下,被解除劳教的人真的能够回家、回原单位的人极少,而是实行所谓“解除劳教留场(厂)就业”制度,这其实是第二次劳教。在这一制度下,许多劳教人员至死没有离开劳教场所,他们的自由被剥夺终身。在此制度下,1957年被劳动教养的“右派”,20多年后才随着所谓“纠正”错戴右派分子帽子得以恢复自由,10而相当一部分人则没能熬到那一天,要知道,他们进去的时候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直到1979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年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劳动教养才真正有了期限。
⒊ 作为治安手段的劳动教养(1979-2003年)
这是劳动教养弱化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试图将具有实质非法性的劳动教养法律化,出台了许多关于劳动教养的文件,在许多单行法规中规定了劳动教养。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受够了文革无法无天之害的国人自发地想到法律的作用,因此追求“法制”成了改革初期的特征,其中就包含了将劳动教养制度合法化的努力。1979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延续了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之效力,但是它规定的劳动教养的对象已经不是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而是“劳动教养收容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这就实现了劳动教养实质性的改变。这个规定对于什么样的人“需要劳动教养”没有任何规定,是一个空白控权条款,这就给各地、各部门肆意利用劳动教养带来便利。国务院《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1980229日发布),规定将“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需要进行强制劳动的人,一律送劳动教养。对原有强劳人员,应按原批准的强劳期限执行,如发现新的违法犯罪需要延长期限的,按劳动教养规定办理。”同时建立了所谓的“收容审查”制度。1982121日公安部颁布《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又扩大了劳动教养对象。11 1983年开始的“严打”更使劳动教养严重泛化。
上述三个法规、规章奠定了新时期劳动教养制度的框架。此后,劳动教养的对象又开始扩散。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90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19919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以上法律使更多的人员相继被纳入劳动教养的对象。同时其他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甚至一些省市区、大中城市的政府和行政部门通过的地方法规或部门规章,都在加剧劳动教养对象泛化的趋势。在实践中,劳动教养主要针对小偷、卖淫嫖娼、吸毒、破坏治安等行为。19963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决定》取消收容审查制度,这是一个进步。2003622日,国务院宣布废止施行了21年的《收容遣送办法》,代之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12这使以“治安”为目标的劳动教养进一步走向衰落。
⒋ 以截访、惩罚信访为主要目标的劳动教养(2003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新旧体制产生的权利冲突以及腐败的泛化,使社会矛盾加剧。这原本为提高司法权威带来契机,但可叹的是,在人治观念的主导下,短视的社会选择了弱化司法权威、强化行政权力以维稳的道路,这导致了作为行政权力的信访的崛起。13权利救济逐渐向信访位移,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修订的《信访条例》强化信访部门的权力以后,这一倾向日趋加剧。“涉诉信访”的产生,更使主管涉诉信访的党委政法委员会成为事实上的“超级法院”。结果与强化信访的初衷——维稳相反,司法权威的下降从整体上强化了社会的缠讼倾向,加上由于信访机制缺乏正当程序,信访决定只是一种政治“决断”而非裁判,这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影响了信访本身的权威,使信访日趋暴力化,对权力的正常行使构成了威胁,结果催生了“截访”。14为应对日益严重的信访压力,各级政府为“截访”可谓竭尽全力,其中包括法外惩罚信访者,内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劳动教养。
早在上世纪,就有许多地方将信访者纳入“收容遣送”的对象。例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制定的《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1998年),就有严酷的“收容遣送”信访者的规定。通过当时存在的“收容与劳教一体化”的制度,事实上许多被“收容遣送”的信访者惨遭劳教。从2003年以来,由于收容制度的取消,地方政府就直接对信访者实行劳动教养。对信访者劳动教养的依据常常是《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第一条第(一)项“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或《劳教教养试行办法》第十条第五项:“有工作岗位,长期拒绝劳动,破坏劳动纪律,而又不断无理取闹,扰乱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妨碍公务,不听劝告和制止的”可以劳动教养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以统计的上访者被劳动教养。在许多地方,劳动教养甚至成为地方政府打击报复的工具。15

二、劳动教养的社会与学术评价

上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劳动教养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无穷的危害。19578月正式建立劳动教养制度,至当年末,全国共收容劳动教养人员36983人。在“反右”和“左”倾思潮的影响下,从1958年开始,全国收容劳动教养人员的数量急剧增长,当年末收容人数达到355777人,1959年达到435325人,1960年达到劳动教养历史上的最高峰,为499523人。随着全国对劳动教养场所进行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劳动教养人员的数量有所下降,1961年下降到396133人,1962年降到186765人,1963年为143373人。在文革开始的1966年,全国劳教场所年末在所人员仍近4万人;至1970年末,全国劳教人员总数仅有4798人,降到劳动教养历史上的最低点。改革开放之后,劳动教养死灰复燃,至2004年,“全国各地劳动教养场所已经累计收容教养了近500万违法人员。”16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劳教所348个,其中女子劳教所33个,未成年劳教所18个,戒毒劳教所49个;全国劳教场所劳教人员在册16万余人。17司法部司法研究所所长王公义在蓟门决策论坛上透露,目前我国被劳教人员数量有6万多,自我国劳教制度实施以来,被劳教人员最多时达到30余万人,最少时也超过5000人。18这么多人未经司法程序而被剥夺自由长达数年,甚至终身,这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问题。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学界的严厉谴责。
早在1958年,就有人怀疑它的正当性。不过由于时代的高压,当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一般公民与劳动教养人员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以及与此相关的“应如何对待劳动教养人员?”19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劳动教养制度的讨论局限于劳动教养的方式的改进、劳动教养工作的重点等问题。从1987年开始,就有人质疑劳动教养的合法性,主张“取消”。20从那时开始,取消劳动教养的呼声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进入1990年代后达于高潮。1996年,一篇名为《劳动教养应予废除》的文章面世,文章强烈主张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并详细分析了废除的理由。21在此之后,众多学者在报刊上撰文力陈废除劳动教养制度。
劳动教养的社会评价如何?网络舆论几乎是“废除论”一边倒,据网络调查,主张取消劳动教养的网民大约在90%左右。新华网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微博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86.7%认为应该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仅有4.4%认为不应当废除。22据第一调查网对“你是否赞成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调查,主张“强烈赞成和赞成”的占91%,“不赞成”的不到10%,没有“非常不赞成”的。23最近的调查是财经网做出的。这项调查始于2012828日,截至82913时,有189人参加投票。在看待劳动教养制度上,认为它是“坏制度,它不经审判就可长期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票数为173票,占92%;认为它是“好制度,程序简单,可以有效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票数为6票,占3%;其他投票者认为“说不清”,占5%。在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问题上,“赞同废除”的票数为163票,占86%;“赞同对它进行改革”的票数为22票,占12%;“说不清”的票数为4票,占2%24调查数据显示,越是新近的调查,主张废除劳教的比例越高,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滥用劳教迫害访民与其他主张改革的人士有关,最新的一项调查主张废除的比例超过98%25
近十年来,学界与政界以种种方式试图推动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2007年,经济学家茅于轼、律师李方平等69位学者和法律界人士发表公开信,呼吁废除劳教制度。2008年,学者范亚峰在互联网发表公开信。2010年,学者于建嵘主持研讨推动修法。在立法程序方面,早在2003年,朱征夫等7位广东省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在广东省率先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提案》,该提案明确提出废除的四大理由:(1)劳动教养制度没有宪法根据;(2)劳动教养制度与《立法法》的规定有明显抵触;(3)劳动教养制度与现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不符;(4)未经审判而由行政机关以行政处罚方式长期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不符合文明社会的法治精神,不利于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指出,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是“依法治省”的需要。近几年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也不断有代表提出方案,要求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或把它纳入司法范畴。全国人大代表陈忠林在人大任期内,8次提出改革劳动教养制度、制订新法律的议案,他认为,劳动教养制度涉及数以十万计的公民的人身自由。认为现行劳教制度中的很多规定既极端不合理,又严重不合法,极大地破坏了现行法律体系的和谐,必须得到改变。26有一项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已有42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议案,要求改革劳教制度。27 2008年,全国人大代表马克宁建议废除劳动教养。28

三、劳动教养应当废除的八大理由

前已论及,废除劳动教养在法学界有极大的共识性,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废除劳动教养的理由。集中起来可以归结为八大理由:
第一,劳动教养违反宪法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违反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第5条)和人权保障原则(第33条);二是直接违反宪法规则。宪法第37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一款)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第二款)”而劳动教养制度是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长达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处罚,这是一种比逮捕更加严重的侵害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理所当然应遵守宪法第37条的规定。
第二,劳动教养违反《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保留原则
《立法法》第8条第五项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劳动教养剥夺公民人身自由一次最长达四年之久,如果考虑在执行过程中不少地方采取“连续劳教”的方法,则时间更长。依据《立法法》的规定,这样的事项毫无疑问只能用法律规定。但是劳动教养的基本文件仍然是《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57年),且不说此前它的依据只是“党内文件”。这个决定充其量只是“行政命令”而非法律。因为1954年宪法规定的是全国人大的单一立法制,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第22条)”,制定法律的权力只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只有权“解释法律”、“制定法令”(31条)。至于国务院,它只有权“根据宪法、法律和法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49条)”。仅仅从立法形式上看,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已经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
第三,劳动教养违反正当法律程序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教养这种长期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没有经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违反正当程序;二是由于执行中公安的强势违反正当程序。虽然根据相关规定,劳动教养的决定由各地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做出,但是实际上由于该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设在公安机关,日常事务也由公安来处理。公安机关是承担维护社会治安任务机关,劳动教养的对象又是可能破坏社会治安的人。这就导致公安机关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即使公安机关是出于公心,也不排除仅仅从本单位职责出发,而导致不公正的情况发生。29
第四,劳动教养违反罪刑相当的要求,显失公平
这有一个前提性问题要解决,劳动教养与刑罚的关系。劳动教养是不是刑罚?它是“事实上的刑罚”,尽管没有刑罚的外貌,但有刑罚的实质。这一点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教养日期可否折抵刑期问题的批复》(198176日)为证。这个批复在回答安徽省高院“关于劳动教养与刑期是否可以折抵”的请示时规定:“如果被告人被判处刑罚的犯罪行为和被劳动教养的行为系同一行为,其被劳动教养的日期可以折抵刑期;至于折抵办法,应以劳动教养一日折抵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期一日,折抵管制的刑期二日。”既然劳动教养与刑期可以折抵,而且“劳动教养一日折抵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期一日,折抵管制的刑期二日”,可知,劳动教养就是刑罚,而且它比管制刑还要重。实际上,劳动教养比短期有期徒刑也要重。有期徒刑可以判处几个月,管制的期限是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的期限是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而劳动教养呢?原来的劳动教养没有期限,相当于无期徒刑;19614月,公安部《关于公安工作十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补充规定》首次规定了劳动教养的期限一般为2年到3年,1979年至今的规定是“一年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所有这些规定都包含了一条:劳动教养最低期限是一年!因为劳动教养不经过法院和检察院,从立法者的思路来看,是把它当作轻于刑罚、介于刑罚和行政处罚之间的惩罚形式设计的,但是实际上这个理应“轻于”刑罚的惩罚却远远重于刑罚,明显违反罪刑相当的现代刑罚原则。
第五,劳动教养严重侵犯公民权利
除了侵犯公民正当程序权利以外,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权,并以此为威慑,影响到公民表达权、信访权、财产权的行使。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它成为“罪疑从有”的处罚方式,使许多人蒙受不白之冤;在反右运动中,无数右派成为劳动教养的受害者,许多右派没有活到“平反”的那一天。在青海,5000多女劳教人员中“非正常死亡”1000多人;没有死亡的女劳教人员所受到的屈辱、苦难,常人难以想象。30
第六,劳动教养成为地方政府谋政绩与谋利的工具
2009年,学者于建嵘曾专门调查上访劳教案,通过分析,他认为,在一些地方劳教制度“已沦为了地方政府官员假以维稳为名、行打击报复之实的工具”。于建嵘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于2012812日发布了一封劳教警察来信:“教授,我是一名年轻的劳教警察。劳教制度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当权者打压‘不听话者’的一种手段。上个月,我们劳教所新来了一名因连年上访被劳教人员,他岁数很大,身体不符合要求,我们拒收。但地方政府为了不让他再上访,通过各种渠道施压迫使我们接收。我们也希望违法的劳教制度立即废除。”2009年,深圳发布《关于依法处理非正常上访行为的通知》,规定对多次非正常上访行为人,除予以行政拘留、追究刑事责任等,符合劳教条件的,将予以劳教。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规定和要求。今年530日,河南省南阳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会上明确提出对发生重复非正常上访的人员“该劳教的必须劳教”。在河南某乡镇政府门口还曾挂出这样的标语:“非法上访,一次拘留,两次劳教,三次判刑。”在维稳第一的气氛中,许多上访者成为劳动教养受害者并不说,更有无数公民仅仅因为发一个帖子、转一个帖子、反对非法强拆、甚或合法行使表达权而被劳教。最近引起强烈民愤的劳动教养个案当数仅仅因为要为被强奸的13岁女儿讨回公道而被劳教的“唐慧劳动教养案”。此种极端野蛮个案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教养整体上的非法与残忍。
第七,劳动教养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劳动教养原本就在法律外运作,成为地方政府规避刑事诉讼程序任意剥夺公民自由的利器,且不说反右那种整体上迫害知识分子的劳教,就是现在的维稳劳教亦然。此种政府的非法律行为在整体上不是促进社会稳定,而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劳动教养在法律外运作,破坏了规则的权威,规则没有权威的社会必然不稳定。二是政府官员在法律外惩罚公民的权力,使社会不稳定。因为法外惩罚权力的取向强化了公权私用行为,它的进一步后果是加剧官员行为的“失范”。官员行为的失范必然引发社会的反弹,社会的反弹引发官员更加严重的暴力反应,最终社会陷入了不稳—维稳—更加不稳的恶性循环,官民关系成为暴力博弈。这几年频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背后常常存在此种逻辑。因此,即使不考虑劳动教养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单单从维稳的角度来看劳动教养,它也是得不偿失的:劳动教养的“维稳”意义是短期的,局部的;从长期、整体的眼光来看,劳动教养实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除了不能达到“维稳”这一初始目标外,依赖劳动教养维稳的制度设计一个附带的效应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
第八,劳动教养违反国际义务,有损国家形象
未经正式法庭的审判不得剥夺公民自由,这是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是这一原则的最权威的国际人权法依据,该条宣称:“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作了细化。我国早在1998年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第14条第1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劳动教养除了与上述人身自由权原则相悖外,劳动教养还面临两个指控:一是强迫劳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8条之三项(甲)规定:“任何人不应被要求从事强迫或强制劳动”;二是酷刑。31这些无疑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

四、结论:废除劳动教养越早越好

综上所述,劳动教养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遗存,它的实质是在刑事司法程序外剥夺公民权利。随着法治与人权的入宪,它与宪法和整个法律制度的冲突日趋明显,对公民权利的损害日益受到社会的诟病,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影响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对于劳动教养的未来走向,有部分学者提倡“保留”,这条路走不通,因为劳动教养制度与整个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精神不符,不存在改革的可能。而取消它,也不会产生这些学者所担忧的社会控制机能的缺陷问题。因为排除劳动教养,我国的强制性惩罚体系是完整的:处于惩罚阶梯上位的刑罚和处于惩罚阶梯下位的行政处罚。相反,保留劳动教养却使整个惩罚体系无法在逻辑上自圆。特别严重的是,劳动教养在许多地方已经蜕化成为地方官员对付维权公民、打击反腐者的工具,如果不迅速废除它,将会产生严重的政治问题,越早废除,政治代价越低,反之则代价越高。诚如著名社会学家于建嵘所言:“劳教制度作为一种违背法治理念、缺乏法理基础、损害公平正义的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如不尽快废除将产生十分严重的政治后果。”32

(作者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洪振快)
劳教制度的历史与废除呼声(注释)
周永坤

注 释:
1 有的学者将它分为五个阶段:开设创办阶段(19558月—19578月)、初期发展阶段(19578月—19665月)、停滞不前阶段(19665月—197812月)、恢复发展阶段(197812月—198812月)、改革发展阶段(198812月至今)。方明、王振:《劳动教养及其监督机制完善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这种分期没有突出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故不采纳。本文以劳动教养惩治的对象及达到的目标为标准,将它分为四个阶段。
2 尹曙生:《劳动教养和反右派斗争》,《炎黄春秋》2010年第4期。
3 《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1955825日)》,新华网
4 右派的数字至今是个谜。据中共中央公布的资料,19571958年共划右派552973人,1978年以后“改正”552877人,不予改正的全国各地共96人。又据解密后的中央档案,全国划右派总共是3178470人,还有1437562人被划为“中右”。见郭道晖:《毛泽东发动整风的初衷》,《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
5 《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57年)规定的劳动教养对象是:(1)不务正业,有流氓行为或者有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盗窃、诈骗等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的;(2)罪行轻微,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反革命分子、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受到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3)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内,有劳动力,但长期拒绝劳动或者破坏纪律、妨害公共秩序,受到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4)不服从工作的分配和就业转业的安置,或者不接受从事劳动生产的劝导,不断地无理取闹、妨害公务、屡教不改的。
6 《安徽政报》1957年第12期。
7 《山西政报》1958年第2期。
8 同前注尹曙生文。
9 同前注尹曙生文。
10 上述数字见前注尹曙生文。
11 《办法》第9条规定:“劳动教养收容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的人,也可以收容。”
12  这个制度的废除是以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无辜大学生孙志刚的死终于触发了社会良知,是年514日,三位青年法学博士许志永、俞江、滕彪,以中国公民的名义依法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随后,又有贺卫方、盛洪等5位知名学者,同样以中国公民的名义,提请全国人大启动特别调查程序,这才导致这一严重侵犯人权的制度的废除。
13 许多地方违法为信访局扩权,甚至建立所谓“群众工作部”这样的党政合一,行政、司法合一,公安主导的所谓“大信访”机构,实行“信访一票否决制”,使信访成为“政府之上的政府,法院之上的法院”。
14 信访权源自宪法第41条的规定,截访本身具有违法性。
       注15    于建嵘:《劳教制度沦为地方政府打击报复工具》
法律博客http://yufuhailvshi.fyfz.cn/art/1049854.htm
16 以上数据皆源自司法部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课题组:《改革与完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上)》,《中国司法》2004年第3期。
17 数据来自徐国平:《劳动教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年。见中国知网。
18 《司法部专家:我国被劳教人员达6万多 应严格界定劳教对象》,正义网http://news.jcrb.com/jxsw/201210/t20121018_966946.html
19 岳占禄:《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矛盾性质的商榷》,《法学》1958年第7期;张麟:《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矛盾性质的认识》,《法学》1958年第8期。
20 傅革:《劳动教养立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学》1987年第7期。其他较早提出当废除劳动教养的文章有常文业:《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势在必行》,《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姚子凤:《论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必然性》,《益阳师专学》2001年第4期;程文平:《劳动教养制度应予废除》,《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22期;谭立光:《论废除“劳动教养”》,《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法学》得风气之先,其他所谓“核心期刊”未见明确提出废除劳动教养的文章。
21 宋炉安:《劳动教养应予废除》,《行政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22 数据源自新华网,http://www.zj.xinhuanet.com/2012news/sfmm/index.htm,访问时间2012-8-29
23 第一调查网http://www.1diaocha.com/Survey/_SurveyDetails_depth_39793780912510.html
24 数据源自财经网,“劳动教养制度废立之争”,2012-8-29
25 这项调查始于2012813日,截至201282913时,共有1796人参与投票,其中主张“废除,举双手赞成”的为1765人,占98.3%;主张“劳教制度能维护社会稳定,不能废”的为18人,仅占1%;主张“不一定要废除,但不能滥用”的为8人,占0.4%;因身份原因不表态和不关心、专职打酱油的”的共为5人,占0.3%。数据来源凯迪社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543523,访问日期2012-8-29
26 陈忠林:《立法是改革劳教根本之道》,《新京报》2012818日。
注27      杨让宁:《劳教废除,必须快马加鞭》,财经博客http://yangrangning.fyfz.cn/art/1049377.htm
28 华商网http://hsb.hsw.cn/2008-03/12/content_6856117.htm
29 陈忠林:《立法是改革劳教根本之道》,《新京报》2012818日。
30 同前注尹曙生文。
31 我国于1988年加入禁止酷刑公约。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禁止酷刑委员会第41次会议(2008113日~1121日)”上,联合国专家组成员NoraSveaass专门质询了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这个制度被认为给大陆一些政府部门将一些不通过法院审判程序就直接置于监禁之下创造了可能。马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禁止酷刑委员会审查中国的反酷刑问题》,《法治人生》2009年第4期。
32 他通过研究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和现状,通过走访黑龙江、湖南、河北、山东等地的许多劳教所,与被劳教人员及劳教管理官员进行座谈。他建议“在民众的愤怒和不满还没有上升到高层的时候,对导致这些愤怒和不满的制度规范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样才能消解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否则其能量不断积聚,将会带来令我们无法承受的大爆发。”于建嵘:《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路向》,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news/523664.htm
胡绩伟在党性与人民性争议中
余焕椿

胡绩伟96高龄于2012年9月16日去世。他夫人狄沙告知,老胡走得很平静。我想他内心绝非如此,因为他是带着许多遗憾走的。上世纪80年代初,老胡在人大常委会位置上,开始致力于制订新闻法,时至今日,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党性”和“人民性”问题更是他心中的一个情结……胡绩伟从1952年秋调到人民日报当常务副总编辑起,就一直在胡乔木领导下工作。那时,胡乔木任书记处候补书记,直接负责领导人民日报的工作,他们共事数十年,彼此应是相当了解的。特别是1956年,胡乔木领导人民日报进行大改版,大约有两三个月时间,他们常在一起上夜班,共同工作到黎明。胡乔木提出“党报也是人民的报纸”的改版原则,受到人民日报编辑、记者的热烈欢迎。他修改稿件,制作标题,安排版面,都有独到之处。而且,他办事认真,事必躬亲,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胡绩伟说,文革前十几年,“我很敬重他,把他视为良师、严师”。“但他对干部要求过于苛刻,动辄训人,甚至吹毛求疵,一点小毛病翻来覆去地批评,越批越上纲上线,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我虽钦佩他,还是对他敬而远之,畏而避之”。文革结束后最初几年,胡乔木对人民日报的工作很关心,也很支持,有时批评,有时表扬,都很正常。他曾经对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有很高评价,说“这是人民日报历史上办得最好的时期”。可是后来他对人民日报的评价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说“人民日报在舆论导向上的错误,1979年已经很明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事情并不复杂。批评“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讨论,人民日报加大了反“左”力度,在许多问题上与胡乔木发生了意见分歧,不再唯命是从,听他的话了。1976年10月,人民日报恢复了党中央机关报的地位,胡绩伟也从国务院政研室调回人民日报。此时的胡绩伟,经历了十年文革,思想、意识和感情,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变得更实际,更主张独立思考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再是那个非常听话的胡绩伟了”。在他看来,人民日报的党报地位不能变,但党报的“面孔”是可以变的,它应该变得更加亲近人民。这种变化是一种醒悟,但在现时体制下,对报纸总编辑来说,也是一种危险。也许正因如此,胡绩伟已决心要离开他为之奋斗了半个世纪的新闻工作岗位,永远离开人民日报,做些“远离政治”的、既“安全”又“安静”的编辑工作。可是,命运之神不放过他。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日报很多人希望他回来,中央决定调他回人民日报,而且由原先主持日常编务的副总编辑,升为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比过去享有更大的权力。怎么办?他没有别的选择,但他也不能再按传统的观念办报了。既来之,则“干”之。有人说,老胡这一回是把乌纱帽放在桌子上办报了。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有许多事情要做,而当务之急,便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从恢复人的精神家园、医治人的心灵创伤做起。人民日报要恢复信誉,也在此一举。当时,人民日报在真理标准讨论、天安门事件平反、落实干部政策、调整领导班子、反对腐败、宣传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重新得到了读者的信赖。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发行640万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不能不说与胡绩伟的思想解放有关。可是,人民日报的日子并不好过,常常受到这样那样的责难,最令人困惑的是,胡乔木、邓力群这两位代表中央主管人民日报的领导人,常常在一些问题上上纲上线。所谓“人民性”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胡绩伟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对新闻界来说并不陌生。在理论上,他强调“党报也是人民的报纸,党报在强调党性时,也要强调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没有人民性就没有党性,应当从加强人民性来加强党性”。在实践中,他重视舆论监督与舆论批评,相信报纸在这两方面努力,可以推动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廉政建设和端正党风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他的这些观点,充分反映在他的两份报告之中。一份是1979年3月,在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一份是1979年9月,在中央党校的报告。怎么也没有料到,竟有人认为胡绩伟的“人民性”是排斥“党性”的,是要党报“在政治上同中央不保持一致”,甚至于说是要办一张“自由化”的报纸。(全文7900字) ...[ 以上文字节选自炎黄春秋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所在栏目:首页 | 栏目阅读 | 争鸣录 | 政法委历史与演变的再思考
政法委历史与演变的再思考
钟金燕

《炎黄春秋》2012年第9期刊登了《政法委的历史与演变》一文,本人根据相关资料,对政法委机构的定位、历史演变,在政治体制中的定位及未来的走向有不同的看法,拟对这些问题做针对性论述,以求教于方家。机构性质的正确定位是梳理政法委制度源头的前提。政法委是中共为了领导执法、司法工作,设置于公、检、法、司、安等政法机关之外、之上的“党内”职能部门。政法委“职能部门”的属性有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明了的过程。自1980年中共中央根据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需要,做出设立中央政法委的决策以后,县以上各级地方党委政法委员会也应运而生。1982年,各级政法委被定位为“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经过十多年的实践,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多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政法委员会“职能部门”的机构性质。1994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厅字[199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央政法委员会是党中央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1995年6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加强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厅字[1995]28号)指出:“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任务日益繁重,必须从各方面加强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这是中共第一次对各级党委政法委机构性质的明确定义。1998年5月1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印发的《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工作制度》明确指出:“中央政法委是党中央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从宏观上组织领导中央政法各部门的工作,指导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工作。”199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决定》(中发[1999]6号)指出:“政法委员会是各级党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和重要组织形式。”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中再次重申中共政法委的机构性质,“各级党委政法委是党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和重要组织形式”。新中国建立以前,执法、司法工作必须接受中共的领导。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政权时期,中共领导执法、司法工作的方式有两类,一是通过执法、司法机关的党组领导政法工作,或者由中共直接领导。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中共还通过兼具行政、司法双重性质的临时性及非临时性国家机构——肃反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局,有效率地一次性掌控了执法、司法权,实现了对执法、司法工作的领导。陕甘宁边区政权时期,中共对执法、司法工作的领导有两类,一类是由中共直接领导。例如,在著名的黄克功案中,对黄克功的死刑判决便经过了党中央的决定。另一类是由中共通过执法、司法机关的党员、党组来领导。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中共对司法工作的领导第一次出现特殊方式。1946年4月23日第三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强调了司法机关职能行使的独立性:“各级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除服从法律外,不受任何干涉。”“除司法系统及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其职务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审问或处罚。”新中国成立之后,执法、司法工作渐渐被统一纳入“政法口”的范畴之中。从非制度化的中共“政法口”到制度化的中共政法小组、中共政法委员会,从无办事机构的中共政法小组到有办事机构的中共政法委员会,从“组织、协调”、“协调、指导”政法机关发展到“领导、管理”政法机关,政法委呈现出制度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发展轨迹。(全文1.1万字) ...[ 以上文字节选自炎黄春秋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政法委历史与演变的再思考(注释)
钟金燕

注 释:
  注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三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4页。
2 参见林中梁:《各级党委政法委的职能及宏观政法工作》,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页。
3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二00六年五月三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页。
4 汪世荣:《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74页。
5 同上,第71页。
6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一九四一年五月一日中共边区中央局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草拟经过及其基本内容》(1949922日)《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8 《关于〈一九五四年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的说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四日),《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302页。
9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合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10 同上,第250页。
11 厦门政法志编纂委员会编:《厦门政法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12 王深赋、雷文等:《咸宁政法》,1997年,第3页。
13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附卷一(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14 同上,第191~192页。
15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16 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5卷,第248312页。
17 组长谢富治(1966.5-“文革”初期)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6卷,第78页。
18 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员会-政法办公室(1971.71975.1);政法领导小组(1975.11976.10);参见《中共组织史资料》,第6卷,第184页。
19 具体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6卷,第136289321388398208238248页。
20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7卷(上),第237页。
21 具体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7卷(下),第364~1188页。
22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7卷(上),第436页。除山西省外,还有上海政法口(1977.11981.10)、江苏省政法口领导小组(1977.61980.4)。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7卷(下),第617647页。
2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24 具体内容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七卷(下)。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26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七卷(下),2000年,238页。
27 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北京宣武改革开放30年专题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页。
2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29 《中共中央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法工作的通知》(一九九0年四月二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6页。
30 具体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七卷,第424~585页。
31 同注1,第47页。
    32 中共济南市政法委员会:《济南政法委志》,2010年版,第551页。
33 王深赋、雷文等:《咸宁政法》,1997年版,第3页。
34 奚晓明:《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7年》第5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6页。
35 董主编:《民事执行策略与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页。
36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九八0年八月十八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37 刘建华:《党的执法监督——实践探索》,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38 具体内容:政法各部门对人民群众的报案应当立即受理;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应认真负责地依法移送主管机关办理;对不属于政法部门受理的案件,应告诉群众向哪个部门报案、投诉。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必须依法立案,认真查办。坚决杜绝各政法部门和政法干警之间相推诿,造成人民群众‘告状无门’的现象”。参见:《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政法部门严肃纪律严格执法的通知》政法[1993]27号。
39 《河南省:政法委书记当第一责任人开展执行风暴》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ity/txt/2007-06/18/content_8403037.htm访问日期:201196日。
40 同注1,第47页。
41 同注33,第354
42 魏胜强、张玫瑰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解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43 《关于改革司法机关及政法干部补充、训练诸问题》(一九五二年六月二十日),《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39页。
“民主柬埔寨”时期的日常生活
Khamboly Dy著 王友琴 译

“红色高棉”是西哈努克亲王在1960年代给他的共产主义反对者们的名称。他们的正式名称是“柬埔寨共产党”。这个党在1975年4月17日控制了柬埔寨。柬埔寨共产党在1976年创建了“民主柬埔寨”政权,并且统治这个国家直到1979年1月。在1977年以前,这个党的存在一直是被保守的秘密。在柬埔寨共产党之外的人不知道谁是这个党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称呼他们自己为“Angkar Padevat”,意思是“革命组织”。在1975年取得政权之后,红色高棉把200万住在金边和其他城市的居民驱赶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千千万万的人在撤离城市期间死去。红色高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贯彻实行其激进的毛泽东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改造。他们要把柬埔寨转变为一个乡村性的、无阶级的社会。那个社会里没有富人,没有穷人,没有剥削。为了实现这一转型,他们废除了货币、自由市场、正常的学校教育、私有财产、外来服装式样、宗教活动以及柬埔寨传统文化。公立学校、佛塔、寺庙、教堂、大学、商店和政府建筑或者被关闭,或者被改变成监狱、畜舍、再教育劳动营和仓库。没有公共和私人交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非革命的娱乐。休闲活动被严格限制。全国人民,包括“民主柬埔寨”的领导人,都必须穿黑色衣服,那是他们的传统革命服装。在“民主柬埔寨”统治下,所有的人都被剥夺了基本权利。人们不可以离开他们所在的合作社外出。这个政权也不准许任何人集会或举行讨论。如果三个人聚会谈话,他们会被指控为“敌人”而遭到逮捕或者处决。家庭关系受到严厉批判。人们被禁止表达甚至轻微的爱情、幽默及怜悯。红色高棉要求所有的柬埔寨人只相信、服从和尊敬“革命组织”。这个“革命组织”被称为每个人的“父亲和母亲”。红色高棉宣称只有纯洁的人有资格来建造革命。刚一夺得政权,他们就逮捕和杀害了数千名朗诺将军领导的“高棉共和国”政权的士兵、军官和文职官员。这些人被视作“不纯分子”。在随后的三年里,他们处决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城市居民、少数民族如占族、越南人和华人,还有大批他们自己的战士和党员——这些人被指控是“叛徒”。在柬埔寨共产党的1976年“四年计划”中,柬埔寨人被要求在全国的每公顷土地上产出三吨大米。这意味着人们必须在一年的全部12个月里种植和收获水稻。在大多数地区,红色高棉强迫人们一天劳动12小时以上,得不到休息也得不到够量的食品。1977年底,柬埔寨和越南之间爆发了冲突。数万人被派去打仗,数千人丧生。1978年12月,越南军队和柬埔寨民族救国联合阵线的武装力量攻入柬埔寨。他们在1979年1月7日占领了金边。红色高棉领导人于是向西逃跑,并在中国和泰国的帮助下,在泰国领土上重建了他们的武装力量。联合国投票表决,授予反越共的抵抗运动(包括红色高棉在内)在联合国大会的席位。从1979年到1990年,联合国承认“民主柬埔寨”是柬埔寨唯一的合法代表。1982年,红色高棉和西哈努克亲王以及非共产主义的领导人Son Sann建立了一个三方联合政府。另一方面,在越南的帮助下,在金边建立了一个新政府——由Heng Samrin(韩桑林)领导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红色高棉一直存在到1999年,那时其所有的领导人不是已经投向了“柬埔寨王室政府”,就是已经被逮捕或者死亡了。但是他们遗留的问题还在。在“民主柬埔寨”统治下,近200万柬埔寨人或因缺乏药品和医疗服务而死于疾病,或死于饥饿、处决以及过度劳累。在这个政权体制下活过来的人们则因他们的经历而遭到了严重的伤害。在1970-1975内战期间,住在红色高棉占领区内的大多数人都被组织进了由10-30个家庭构成的“互助组”。但是从1973年开始,特别是1975年以后,“互助组”被重组成有几百人或者包括整个村庄的“初级社”。到1977年,“初级社”被组织为有一千来个家庭或者整个小区的“高级社”。(全文8500字) ...[ 以上文字节选自炎黄春秋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炎黄春秋》2012年(1-12期)总目录

2012年(112期)总目录
       标    题            作 者 期

【新年献词】
允许看,大胆试,可讨论……………本刊编辑部  11

【特 稿】
在炎黄春秋杂志社新春联谊会上的发言…张希清 388
《炎黄春秋》的体制探索是成功的………杜导正  389
新春联谊会嘉宾发言摘要…………杜明明 整理 390
依法治国 依宪执政………………洪振快 整理 121

【春秋笔】
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同盟…………………沈志华 34
林希翎的右派为何没有改正………………胡治安 314
1940年延安审干……………………………高 华 321
建国初期外交上的两条路线………………何 方 5·8
反思八十年代“严打”……………………崔 敏 516
陶铸是被谁打倒的…………………………阎长贵 613
改革开放前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晏乐斌 81
建国前党对新闻自由的说法与做法………孙旭培 810
“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李步云 91
政法委的历史与演变………………………周永坤 97
“农村发展组”:八十年代的改革互动…钱理群 915
1951年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沈志华 101
上海私营报业的思想改造运动……………张济顺 109
中国的“东方红”现象……………………王西麟 1150
从反右运动看中国特色的政治斗争………沙尚之 1153
劳教制度的历史与废除呼声………………周永坤 1222
解读1949年国号之争………………………丛日云 1229
毛泽东图像的修改…………………………杨昊成 1236

【人物志】
陈伯达的为官与为学…曾彦修 口述 李晋西 整理 128
胡风案中的“一同志”……………………沈国凡  134
储安平在《光明日报》当总编……………皮学军 241
潘汉年主持上海政法工作二三事…………吴 越 247
吴晗挨批后的心态变化……………………吴厚荣 378
不低头的林韦………………………………钱 江 455
从梅贻琦说清华……………………………李 楯 458
盛世才统治新疆始末………………………智效民 639
杜润生:一个符号…………………………陈越光 864
张恺帆在1959年……………………………宋 霖 865
南京解放前后的陈修良……………………唐宝林 872
另类烈士:大校右派蔡铁根………………蔡金刚 932
许立群、姚溱因《二月提纲》遭厄运……马懋如 940
王芸生在1949年后…………………………张颂甲 944
赵健民在20世纪50年代反“左”…………丁龙嘉  1015

【一家言】
我看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向…………………郭道晖 12
“失踪条款”违反基本道德原则…………余良明 16
党内分权制衡的来历和经验………………思 源 110
辛亥革命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陷阱…………袁伟时 250
重温新民主主义…………………姚力文 刘建平 255
我看宪政社会主义…………………………萧功秦 260
                               “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实践中为何走向反面
                                   …………………王铁群 31
怎样改变党内的集权体制…………………应克复 444
试答“何方之问”…………………………杨继绳 450
苏联灭亡的六个原因………………………高 放 581
警惕文革元素的复活………………………郭道晖 620
经济转型的瓶颈是政改滞后………………陆 德 625
中共十三大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米鹤都 628
应该抛开“斯大林版本社会主义”………王录生 632
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命运……………………燕 凌 71
近代中国宪政民主的轨迹…………………王铁群 78
从“天王圣明”说最高思想权威 ……… 刘泽华 1071
                               “如丧考妣”与“山呼万岁”……………张绪山 1077                               带不带毛泽东参加长征的两种“版本”
    ………………………… 罗庆洪 黄少群 1082
共和为何成为历史大势……………………董郁玉 1122

【求实篇】
我知道的《苏日中立条约》………………王 健 225
文革中的两岸关系…………………………孙宗一 228
血统论和大兴“八三一”事件……………孙言诚 232
 救国会倡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王国栋 王久战 238
                               五十年代初的上海报业转制:从民办到党管
   ………………………………………张济顺 420
毛泽东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若干史实
   ………………………………………胡学常 427
新民主主义中有没有民主的概念…………高王凌 431
寻找张国焘墓地……………………………桑宜川 548
“破四旧”的表与里………………………米鹤都 552
苏东剧变:回归人类文明 ……………… 韩云川 635
大饥荒年代非正常死亡的另一种计算……李 澈 746
北大右派分子改正考………………………闫桂勋 753
杨伟名和他的《一叶知秋》………………陈大斌 757
台湾百年民主路……………………………杭 之 761
斯大林为何在党内大开杀戒………………马龙闪 860
中国的税负和官民比………………………王 安 948
梁漱溟记述的顶撞毛泽东事件……………梁培恕 953
从平民权利角度看台湾转型………………笑 蜀 956
“写史料”为何成了“写交待”…………雷 戈 961
“民主集中制”的由来与演变……………应克复 1022
毛泽东怎样指挥三反运动…………………崔 敏 1126
从内部讲话看大跃进时期的高层情绪  陈徒手 1134
饶漱石与“饶、潘、扬反革命案” …… 景玉川 1140

【亲历记】
我成了“活人展览”的展品………………李果河 158
太和县饥荒报告的产生……………………杨德春 161
劳动直属营的军队右派……………………陈 挺 274
新四军首长轶事………陶泊 口述  陶京天 整理 278
广西昭平公社化与大炼钢铁………………胡 辉 280
                               我经历的1976年天安门事件
   …………吴忠口述 陈楚三 李大震 整理 328
                               叶圣陶日记中的出版总署“三反”运动
   ……………………………叶永和 蒋燕燕 335
我被署名的文章成为石家庄反右号角……刘泽华 433
我上《献国策》前后………………………李天德 435
我在“文革”专案组的日子………………徐兆淮 441
1988年访美印象……………………………田纪云 571
林彪叛逃后我奉命做的几件事……………武健华 574
胡耀邦治丧手记……………………………章立凡 61
我奉命封杀贺绿汀文章……………………陈清泉 69
三次死里逃生记……………………………季 音 714
我复查的三宗自杀案………………………尹曙生 720
我所知道的“章罗同盟”…………………王 健 817
回忆渡江南下和进军大西南………………田纪云 824
从莫干山会议到京丰宾馆会议……………马小冈 984
我向毛主席上书提“过渡时期”…………徐振方 1030
我的“文革”经历与“红卫兵”…………丁 东 1036
老报人办报记………………………………范 钧 1041
在中央文革办事机构的见闻………………李传俊 111
我参与处理广西文革遗留问题……………晏乐斌 1113
策动朱德政变的匿名信案…………………杨宪澄 1121

【往事录】
陈永贵与记者的恩怨………………………金嘉声 165
红卫兵留在我身上的印记…………………彭 古 170
田纪云1988年谈通胀………………………丁龙嘉 262
1973年周恩来为何挨批……………………金伯雄 267
胡耀邦1983年湘西之行……………………章发林 271
金银滩之痛…………………………………尹曙生 341
1959年的民间“彭德怀上书”……………李洪林 346
毛泽东堂侄女毛远明、毛远春之死………陈学政 353
凌霄参与“贵定反共救国军”疑团………蒙 凯 357
一个生产队的死亡档案……………………金家富 360
民国的公民教育……………………………毕 苑 483
贵州的大饥荒年代…………………………晏乐斌 557
空军青年军官在反右中的悲剧……………杨崇诚 560
听胡耀邦谈诗和民主………………………张万舒 565
19521953年司法改革运动………………熊先觉 567
广西都安清查“反共救国团”经过………黄家南 568
光明日报社的“反右”运动………………皮学军 647
饥荒年代青海“三类人员”死亡情况……尹曙生 654
习仲勋在广东主持平反冤假错案…………李盛平 657
八十三张反动标语案………………………高小平 769
饥饿年代的中国画家………………………帅 好 774
邓颖超家乡的一个案件……………………徐德瑞 779
毛主席怎样培育8341部队…………………武健华 840
天安门城楼秘密翻建始末…………………陈徒手 847
贵州“文革”触及“贵州事件”…………邓振新 853
中苏团结旗号下的强迫失忆………………姜万里 857
美国轰炸东京与中国拯救机组人员………傅 中 971
1960年黄立众反革命案及其社会背景……谢贵平 976
茅以升入党前前后后………………………胡治安 980
我了解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肃反 ………… 宋金寿 1047
首都红卫兵南下兵团在上海 …………… 金大陆 1056
                               日本“开拓团”中“大陆新娘”
                                                                                                 ……………孟月明 张 洁 1058
张学良痛斥国民政府腐败 ……………… 张友坤 1062
江青夜闯西花厅……………………………武健华 1157
土改中的蔡家崖“斗牛大会”……………智效民 1163
批注毛泽东著作引发的血案………………阎 纲 1170
马思聪的“逃亡曲”………………………马之庸 1257
邓拓被毛泽东训斥后的反应………………陈泊微 1264

【品书斋】
八十年代,一场未完成的启蒙 ………… 郭震旦 473
瞿秋白两度担任中共领袖…………………马长虹 477
希望大家看看这本书………………………戴 煌 481
“伤心桥下春波绿”:读李锐流放日记… 奚 青 673
谷牧与叶帅:读《谷牧回忆录》 ……… 袁小伦 681
名校名教授是怎样被“思想改造”的  邵燕祥 1086
我看民主群星的陨落………………………李 锐 1144
时代问题判断有误就会危害全局…………何 方 1148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交锋…………………唐宝林 1276

【沉思录】
政体与大国的兴衰…………………………黄 钟 172
我学的不是马克思主义……………………何 伟 179
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与思考………………孙旭培 21
我感知的启蒙、新启蒙、再启蒙…………穆广仁 28
五十年代初毛刘之争的一个解读…………高王凌 210
对“团结,教育,改造”的反思…………邵燕祥 375
社会管理的历史、现状与创新……………周瑞金 41
“七千人大会”五十周年的思考…………王聿文 48
深层次探讨邓拓自杀现象…………………杜导正 417
威权主义的历史意义………………………尹保云 523
对“民主”的三个认识误区………………尹保云 827
审判独立的60年纷争………………………崔 敏 834
民主转型中的历史问题处理………………荣 剑 1266
为祸惨烈的“公安六条”…………………崔 敏 1273

【忏悔录】
违心的报应…………………………………何琼玮 584
我为在五七干校打人深感愧疚……………施 亮 685
我参与了打倒陶铸…………………………阎长贵 782

【群言堂】
中国改革论坛会议综述……………………程 敏 114
                               上下互动,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本刊座谈会摘要………………杜明明 整理 51
实践检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韶 华 880
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中步前进了……………杜导正 922
宪政审查的世界经验………………………张千帆 926
规范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郭道晖 12 6
从党治走向法治……………………………李步云 1211
司法改革应向世界主流看齐………………江 平 1214
党内民主破局可从“三落实”入手………任剑涛 1216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陈志武 1219

【争鸣录】
长征路上的松潘战役………………………夏宇立 184
马克思主义发展有三个阶段………………吴启文 282
我所了解的“半夜鸡叫”真相……………孟令骞 362
川康民盟冤案是怎么造成的……金拾珊 张 宁 368
林彪“九八手令”怎么会有两份…………张聿温 371
宪政民主应成为基本共识…………………张千帆 661
1976年天安门事件:和吴忠说的不一样…马懋如 666
我所知道的“联动”六冲公安部…………马小冈 669
柯瓦廖夫和韩素音编造的故事……………李 洁 726
马良骏是叛徒吗?…………………………冯亚光 732
“党政分开”不属于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吗…高  965
我看“义和团的真面目”…………………周育民 967
也谈“义和团的真面目”…………………侯宜杰 1174
政法委历史与演变的再思考………………钟金燕 1250

【访谈录】
                                吴忠谈“九一三”事件
   ……吴忠 口述 陈楚三 李大震 整理 122
王元化:对启蒙思想的反思………………吴琦幸 213
知情者谈饶漱石……………………………景玉川 217
罗哲文谈梁思成……………………………许水涛 468
                               吴忠谈抓“四人帮”
   ………吴忠 口述陈楚三 李大震 整理 529

【怀人篇】
怀念父亲徐雪寒……………………………徐 淮 139
胡开明在安徽………………………………张育瑄 142
汪达之:教育史上的一段实践……………孙肖平 148
东北抗联的一桩公案…………………张克 黄强 154
“大跃进”中的周小舟……………………刘玉佳 372
我和高华的交往……………………………萧功秦 460
史铁生与三本书……………………………王克明 464
追忆朱厚泽…………………………………杨继绳 532
“文革”殉难者邓拓………………………袁 鹰 539
怀念诗人方然………………………………彭小莲 542
杜润生: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长”………吴 象 737
赵紫阳在内蒙古……………………………石圭平 742
怀着青年时代的共同理想…………………穆广仁 884
陈翰笙的五个细节…………………………高 放 887
怀念《我们》剧作家王正和肖里…………杜 高  1065
老友施拉姆…………………………………李 锐  1064
潘家铮与三峡工程…………………………李 楯  1068
父亲扬帆的晚年岁月………………………小 朝 1179
胡绩伟在党性与人民性争议中……………余焕椿 1244

【古今谈】
义和团的战场表现:从无畏到怯懦………侯宜杰 287
义和团:在“灭洋”的旗帜下……………侯宜杰 586
林则徐的《传牌稿》………………………李耐因 785

【海外事】
革命政权如何塑造“新人”………………程映虹 189
美国的党代会:团结而胜负难料的大会…董郁玉 290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体制倒退…………陆南泉 382
德国人如何对待历史………………………吴 思 486
美国的党争…………………………………董郁玉 590
苏俄喀琅施塔得兵变真相…………………左凤荣 687
蒙古国的集体化和大清洗…………………段宇宏 787
美国政党的轮流执政与司法独立…………董郁玉 889
柯伦泰:从斗士到花瓶 ………………… 程映虹 986
联共(布)党史文化是怎样形成的………马龙闪 1184
                              “民主柬埔寨”时期的日常生活
   ………………Khamboly Dy 著 王友琴 译 1280

【故纸堆】
蒋介石批钱给陈独秀………………………裴高才 381

【编读窗】
读者来信摘登…………………………刘崇文 等 194
也谈瞿秋白遇害……………………………赵于平 249
读者来信摘登…………………………殷叙彝 等 393
《知情者谈饶漱石》文中的问题…………黄家生 494
读者来信摘登…………魏永征 平乃彬 赵平江 593
补一封朱家骅致陈独秀函………………刘宪阁等 693
《金银滩之痛》一文补遗…………………王菁珩 794
读者来信摘登………………………………凌云等 892
关于《淮海日记摘抄》一文的说明…本刊编辑部 983
                               纠正《光明日报社的“反右”运动》的一些说法
   ………………………………………王强华 993
读者来信摘登……………………………钟志奇等 994
提供一点更正………………………………殷 毅 1092
读者来信摘登………………………………冯冰等 1093
“六教授座谈会”与“章罗同盟”拾遗…阎秉华 1193
陈修良的几件往事…………………………黄 铭 1194
读者来信摘登………………王敏清 贾 康 等 1287
《炎黄春秋》2012112期目录…本刊编辑部 1291






我亲历的造神运动
裴 毅

                    
                                       虔诚者 
1966年到1968年,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人人都胸佩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个个都手捧毛主席语录,在各种会议和集会场,都激动地高举语录,高呼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伟大的毛主席革命路线万岁,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无论是机关、部队、学校还是工厂、商店、街道,每个单位都要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和语录,都要进行早请示、晚汇报活动,狂热的个人崇拜之风引向极致。
本人曾在海军参加过几次带领中学红卫兵接受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或长安街接见红卫兵宏大激动的场面,也参加过几次毛泽东主席接见有关军兵种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只见许许多多连队干部和战士代表,每人都拿着一块别满了连队或排、班干部战士个人毛主席像章的布块和毛巾,当毛主席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现场时,拿出来面向毛主席又抖又摇,激动得热泪盈眶的跳动,高呼万岁。他们回部队后,都要举行隆重的不同仪式,将毛主席接见过的像章发还给每个人,这些没有机会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的干部战士,在拿到和别上毛主席接见过的毛主席像章,表现出十分激动和自豪的状态。其中,沈阳军区部队和地方上的红卫兵推行的字舞,迅速传遍了中华大地,红卫兵身穿令人羡慕的绿军装,胸别各式毛主席像章,整齐地、慷慨激昂地表演各种形式的字舞,已成为当时红卫兵运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有甚者,我当时因任务出差经过宁波市,见到在市区街道有的居委会的办公室内,看到墙的正中挂着毛主席像,像下放着一张长桌子,摆着一些供品样东西和两支点燃的蜡烛,桌前站着一排低头请罪的四类分子,据说,一次要站一至两个小时。当然也有另一种形式,“四类分子”胸前挂牌,在居委会门口的街沿上,低头站立一排,向过往人展示请罪。毛泽东主席,已经成为了民间的真神。
我当时是海军政治部的秘书,1967年因工作需要,随首长同时兼任军委办事组秘书工作,当时很多领导机关(包括军队的一些领导机关)都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为避免受到军内外红卫兵的冲击,军委日常办公地点,也离开了三座门原址,临时迁到了西郊军委总参谋部机关事务管理局直管的京西宾馆。对一般外人而言,京西宾馆外表并不起眼,但实际上保密和安全工作十分严密。它的外围是中央警卫一师管辖的布防重点目标之一,内卫是宾馆警卫部门的严格管理,没有必要的手续和内部通知,任何人都无法靠近和进入宾馆。因此,京西宾馆当时一直住着不少在本地区受到冲击,但受到中央首长指令保护的军区司令、政委等首长及其家属。同时,京西宾馆不仅有一个不小的礼堂,而且还有很多间很大的会议室,周恩来总理和江青等中央文革的人,也常借用此处会议室,召集有关地区两派对立的造反组织进京代表进行调解,首长们坐车从后门直开进来,结束后坐车悄然离开,非常隐蔽和安全。毛泽东主席和林彪副主席第一次接见部队团以上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就是在京西宾馆礼堂举行的。
军委办事组的办公室设在临街主楼的十楼整层楼里,内卫由军委办公厅警卫处直接警戒和管理。由军委办公厅统一领导和管理行政工作、机要文件、会议安排、通讯设施、安全保密和警卫等工作,我记得当时我们的直接领导是原军委办公厅金涛副主任(肖向荣主任当时已被迫靠边),经常性的具体日常工作多由秘书科吴一平科长安排。军委办事组首长开始时有这样几位:杨成武代总参谋长(组长)、吴法宪空军司令员(副组长)、邱会作总后勤部长(组员)、张秀川海军政治部主任(组员)以及民航局刘锦平政委(负责政工一块)等。林彪夫人叶群既是林彪办公室主任,也是军委办事组成员,但不参加具体工作,偶尔也参加会议。办事组首长各有一(大或小)套间,作为办公和休息的地方,每个首长秘书和办公厅几位秘书均各有一间带卫生间的客房作为办公和睡觉用。
军委办事组首长处理日常事务,都是跟随毛泽东主席夜间办公习惯和节奏进行,一般在白天处理本部队的机关工作,在晚饭以后六七点钟开始,多数以集体碰头开会形式,在京西宾馆后楼会议室进行。处理包括中央、中央文革布置的有关工作和军委三总部、军兵种和各大军区请示的有关工作。每次开会,夜12点前结束的很少,多数在深夜两三点钟,甚至凌晨五六点钟结束。所以中间有一点夜宵,就是一小碗面片汤或面条,这是免费的。喝茶的话,无论是首长还是秘书,向服务员要一小包茶叶,都要现付两角几分钱。
我们几个首长秘书的工作,主要是以下几项:每天要看几十份电报和中央下发的三总部、军兵种、各军区甚至是军一级上报的文件电报,重要的、机关的要做出摘要,提交首长参阅;陪同首长参加机关会议做记录;列席办事组每次办公会议轮流做记录,轮流参加军委办事组的日常值班和接待工作等,面上的工作主要由办公厅几位秘书承担处理,他们面上熟悉,业务熟练,工作麻利,值得我们学习。
这期间曾有这样一件事,至今我仍记忆深刻。它发生在兰州,时间大约是1967年秋冬之际的一天(具体日期已记不准确,但在机关档案中可以查到),在我收到的数十份电报和文件中,有一份兰州军区党委和政治部上报给毛主席、林副主席、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并同时下发兰州军区各军、省军区直至各军分区、团等单位。主要内容是:兰州军区和地方革委会共同在兰州市最大的广场上(具体名字记不得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军民共同学毛著、表忠心的大会,约有上万人部队官兵和地方群众一起参加,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内容是,开始时首先由地方群众组织几位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代表,先后走上讲台,汇报各自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当表忠心发言即将结束时,每个代表都激动地解开上衣纽扣,露出结实的胸膛,赫然显露出别在胸肌上的一枚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以显示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并振臂高呼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等,马上整个大会会场沸腾了,全体与会军民群众热泪盈眶,口号声此起彼伏,场面蔚为壮观。接下来是军区学习毛著积极分子的三位代表同时走上高高的主席台,他们在激昂地汇报完向毛主席表忠心的讲演后,三人同时解开军上衣,每人都露出别在胸脯肉上各种不同式样的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而且是每人在胸脯上各别了三枚,这种产生的震撼场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整个大会会场的军民都站起来了,激动的泪水,振臂高呼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军区党委和政治部在电报中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褒奖。把它作为一种好的形式向上汇报,和向军区各部队进行推介。
说实在话,看了这份电报我有一种说不出来和不能随便说的感觉。我本人当时也是部队学习毛著积极分子的代表,也参加过接受毛主席接见的激动场面,忠于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也是没有疑义的,但又总觉得像在宁波市见到的一些现象,早请示、晚汇报、跳字舞等,有点太形式化了,太神化了,有点给迷信形式连在一起了,确实有点个人崇拜过头了。但又不能也不敢随便讲出来,可是内心总感觉发展下去有些不妥。作为军人的脾气,心里有了想法,就有点憋不住,总想说。于是我鼓起勇气在办公会前,向我的直属首长张秀川主任说了我的看法,给他看了兰州军区的电报。张主任看了后,也皱起了眉头,觉得是个问题,但当时也没说什么。但他好像也憋不住了,当走进办公会议室,会议还未正式开始前,他走到主持人杨成武代总长的座位旁小声说:杨总长, × 秘书给我看了一份兰州军区的电报,就是这一份(随即递上电报原文),他认为好像有点不妥当,请你看看……杨成武代总长一愣,随即看了下电文,立即眉头紧锁,马上就说:怎么搞的!这不是在搞封建迷信一套吗!老吴(即吴法宪司令员)、老邱(即邱会作部长)、老刘(即刘锦平政委),你们都看看,这么搞怎么行呢!随即吴司令、邱部长、刘政委等分别看了电报,都大声说了开来,都一致认为这种表忠心活动搞歪了,是封建迷信一套,首长们都取得了完全一致的看法,杨总长马上对邱部长讲:老邱,你马上给兰州军区 × 政委打个电话,告诉他们这样搞不妥当。邱部长马上起身到隔壁房间打长途去了。第二天,兰州军区党委和政治部马上发来了电报,作了深刻检讨,并声明立即收回前一天上报和下发的这份电报。

(责任编辑 杨继绳)
我反对神化和特权的代价
戴 煌

1957年5月,“整风”运动开展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反复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很多人都响应号召畅所欲言。可是,6月8日,《人民日报》又突然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就立刻变成了残酷的“反右”斗争。那些响应号召发言的党内外人士或青年学生,一下都变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很多人对此都大惑不解,怎么突然自食前言、反目为仇呢?正当这节骨眼儿,一天下午,北京所有高等院校的党支部委员以上的同志,都奉命来到广安门内白纸坊人民印刷厂(实是造币厂)礼堂去,听取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作报告。由于我当时是中央许多部门派在外交学院学英文的同志所组成的党支部的书记,我也去听了这个报告。 彭真开门见山地说:“‘门外’反右归反右,‘门内’有意见照样提,这叫做‘内外有别’。”最后彭真还提高了声调说:“即便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甚至都错了,那也不要紧,党绝对不会把这些同志与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混为一谈。这一点,我可以代表中央在这里向同志们作保证……” 这种讲话,又重新点起了我的希望之火。当晚,在党内鸣放座谈会上,我第一个发言,把这几年郁积于胸的种种思考和盘尽托,整个发言的中心就是反对“神化与特权”。这“神化”当然就是鼓动全国人民高呼“万岁”的毛泽东;“特权”也主要是指毛泽东,以及在他的带领下层层级级的“特权”。很快我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 最近,我翻看了1957年反右前后新华社机关报《前进》。当年新华社领导层紧跟毛泽东“阳谋”,在反右后不久,就常常出现批判我的头版头条大标题,如《共产党员戴煌集右派言论之大成……他竟诬蔑地说我们国家矛盾的根源是“神化和特权”》,《戴煌的一些反动言论》这样的文字: 戴煌(共产党员)经常地、不分场合地散布对党组织、党中央、毛主席、党的政策、国家制度的反动言论。当党支部书记对他这种反党言行提出批评时,他竟然回答:“我是在唤起群众”…… 戴煌不相信党的民主集中制和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他说,党的八大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的选举是不民主的。他说,吴冷西同志是天津市的人民代表,天津市的老百姓认识他吗?只是毛主席选他这个官僚主义者当代表。他说:他不盲从,所以在西单区进行选举时,不参加投票。戴煌不止一次地诬蔑党和全国人民的领袖,他不止一次地说“毛主席应该在适当的场合出来检讨”,说毛主席“不虚心”,甚至有时对喊“毛主席万岁”也表示不满。他说:什么鸡毛蒜皮的成绩都算在毛主席的账上,为什么工作上发生错误都推在下面干部身上呢?他又说:毛主席说王明有缺点,但苏共二十次大会揭露了斯大林的问题,是不是毛主席也有问题呢? 戴煌不断宣传所谓党内的“新贵族”。在一次谈及新华书店郊游翻车时,他即借题发挥说:“旧的统治阶级打倒了,新的统治阶级出现了。我看再下去台湾也不用解放,合并算了。”他创造了所谓“北京特权集团”的说法。他说:“有好多人过去都想加入共产党,现在他们看到党的黑暗都不愿入党了。对这样的人我很同情。”“过去共产党员确实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群众中威信很高;而现在则是争权夺利,乌烟瘴气,这样的党怎不会丧失威信呢?” 戴煌经常把农村歪曲地描写成“一片黑暗”。他说:“在农村中,干部们骑在老百姓的头上,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老百姓现在的生活是吃不上、穿不上,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变了。” 在反右派斗争中,戴煌说,储安平的思想有很多好处。他甚至看到储安平“老和尚、小和尚”的恶毒谩骂时称赞“储安平其人文笔幽默”。他还曾表示同意葛佩琦的一些反动言论,跟着大声疾呼:“就是该杀的杀,该惩的惩。” 波匈事件后,戴煌表示:苏联出兵,我们只能从立场上来说;如果从客观、公正以及从道义上和国际法上来说,都讲不过去。他还把美帝国主义帮助蒋介石反对中国人民来与苏联帮助匈牙利人民作对比,肯定说苏联是干涉匈牙利内政。等等…… 我被打成了“右派”后,被开除了党籍,撤销一切职务,被发配大北大荒“监督劳动”,每月由155.75元工资降为28元生活费,苏北老家先后有三人受到株连死了。因为我一直坚持1957年的观点,1964年4月23日,正是我参加新四军20周年纪念日,我又被开除公职劳动教养两年。新华社的负责人连我的妻子也不放过,给她所在的单位多次送去黑材料,说她“思想反动”,硬要嫁给一个大右派分子,工厂就把怀孕期间的她从会计岗位赶到胎儿容易受到伤害的喷漆车间做工。1964年我被送去劳教的那天下午,她挺着大肚子到劳教所给我送铺盖日用品,回来后的第5天,早产1个多月的女儿降生,不幸罹患血液病。(全文8100字)
万州的“二月镇反”和“六三事件”
刘国平

  

文革期间记述万州“6·3事件”概况和验尸纪实的小报



1967年万州“2·22镇反”时印发的镇反宣传册和随后印发的平反小册子
(一)

1966年初春,我正在四川省万县市(现重庆市万州区)一所中学念高三,再过几个月就要高考了,我们已进入复习迎考的冲刺阶段。当时,全社会已经并继续在发生巨大变化。神州大地,雷鸣电闪,但我和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一样,缺乏政治敏感,全然没有理会社会上的巨大变化,仍然一门心思地想着高考。时间到了5月,高考进入倒计时。就在过两天就要填报高考志愿的一天上午(那时是先填报志愿,后进行高考),班主任走进教室,宣读了一则国务院关于高考延期半年的消息。延考的决定一公布,学生们来不及细想,便纷纷扔下书本,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那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去。
万州的形势和全国一样,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造反的学生在红司令和中央文革的大力支持下,势力迅速壮大。我所参加的“赤旗”战团,已经在学生组织中占有半壁江山,足以在万州城呼风唤雨。而和“赤旗”对立的学生组织“东方红”却节节败退,奋力挣扎。人心已经大变,造反成为时髦。
那时,一个人即使没有参加某个组织,但思想上总有某个组织的观点,几乎没有逍遥派。为证明各自组织的正确性,为捍卫心目中的革命路线,为表白自己才是伟大领袖最忠实的信徒和卫士,人人走火入魔,拼命地呼号呐喊。有派就有观点,观点相同,就是同志朋友,观点不同,就会反目成仇。因为每个人参加的组织各不相同,一家之中分成几派,夫妻之间各为其派而观点对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一时间,似乎天大地大,不如派别大,爹亲娘亲,不如观点亲。
万州和全国一样,这一时期也迅速形成了两大派群众组织,比较有名气的是“赤旗”、“主力军”、“工人造反军”,他们是运动初期自发成立的群众组织,其斗争矛头直指党内当权派,被称为造反派。与之对立的是“东方红”和“红色造反兵团”,他们成立于运动之初,多多少少有些官方背景,因而被说成保守派。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两派都是万州文革舞台上的主角。在文革发动者和运作者们的编导下,这两派组织势不两立,攻斗不息,在万州这块不大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活生生的连台闹剧。其中较为著名的当数“二月镇反”和“六三事件”。

(二)

1967年初,在上海“一月风暴”席卷全国的那一阵子,万州的“赤旗”、“主力军”等组织不断发展,而“东方红”和“红色造反兵团”等组织却在城里声名狼藉。于是,他们开始把主要阵地转移到农村,意欲利用农民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比较保守的观念,扎稳阵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和对立的“赤旗”、“主力军”等组织一决高下。在这样的背景下,19671月中旬,万州发生了有名的“落凼事件”。落凼公社是万州远郊的一个乡场,“东方红”和“红色造反兵团”等组织在当地势力强大。当时,盛传那里的“赤旗”派受到残酷迫害,不仅遭到捆打,有的甚至还丧了命。一时间,“落凼事件”扑朔迷离,在万州城闹得沸沸扬扬。于是,万州两大群众组织“主力军”和“赤旗”就组织人员,要对“落凼事件”展开调查。不过名曰调查,实则是想把两派斗争的战火燃到农村。
我们队里的何同学,是“赤旗”战团的调查人员。何同学拉上我,要我和他一道,去附近农村调查两派消长的情况。而在“赤旗”战团任头头的汪同学,这时又推荐我去当时万州有名的群众组织小报《江城战报》工作。我则打算先与何同学一道,作作农村调查后,再去编辑部报到。后来庆幸,幸好没去及时报到,否则,或许早成为枪下冤鬼了。
全国夺权斗争的深入开展,更加突显了文革新贵与旧宠要员间的矛盾。权力是斗争的根本,一方要攫取新权力,一方要保护既得权益,双方的尖锐斗争就必不可免。2月中旬,在中南海怀仁堂,围绕党政军大权的争夺,就发生了所谓的“二月逆流”。所谓的“二月逆流”,在北京是会议室里对中央文革的怒斥,在外地就是对造反派的镇压。
1967222日,万州发生了令人震惊的“2·22镇反”。那时,我们战队的同学都住在学校,而学校就在万县军分区下面。那天凌晨,我们还未起床,就被军分区的高音喇叭声吵醒。喇叭里传来宣布“主力军”是反革命组织,“赤旗”是反革命帮凶的刺耳声音,还反复广播在一些地段实行戒严的通告。学生们一听,大为震惊和不解,马上开动学校的高音喇叭,向着军分区方向抗议,说这是镇压革命群众组织的反革命行动,并号召学生们不要理会戒严令,立即上街游行抗议。
早上,由各路学生、工人、干部和市民参加的游行队伍汇集一起,开始了声势壮观的大游行。这时,传来“真元堂”里有群众被打死的消息。“真元堂”原是一座教堂,文革期间成了群众组织“主力军”的总部驻地,我原先准备去报到的《江城战报》编辑部也设在里面。
“主力军”是当时万州最知名的群众组织。运动初期,他们的斗争矛头直指党内当权派,因而成为万州地区“二月镇反”的首选对象。之前不久,当权者们已对这个群众组织恨之入骨,并罗织了许多罪状,甚至编造了他们要组织“反革命武装暴乱”的骇人听闻。镇压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反革命组织”,自然得到了上面的首肯。
听说,那天凌晨宣布戒严令后,军人冲进“真元堂”抓人时,不由分说,首先对着里面就是一阵扫射,当场打死5人。死者中,有一名来自北京的红卫兵。子弹打穿了他的肚皮,肠子流了出来,但没有立即咽气。他挣扎着用手指蘸上从自己创口流出的鲜红血液,在墙壁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我是革命的”几个字,然后颓然倒地。就在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之际,他还念念不忘“革命”,这便是那时的红卫兵。一个远离家乡的青年大学生,积极响应伟大号召,踊跃投身文革运动,顷刻之间,却成了永不归乡的孤魂野鬼。
设在“真元堂”里的《江城战报》编辑部,自然也不能幸免,它和“主力军”总部一样,遭到了查封,主要成员也被抓捕。
“真元堂”里有群众被打死的消息,激起了游行队伍的极大义愤。他们来到“真元堂”大门外的马路上,面对持枪戒严的军人,毫不畏惧,想冲进大门去抢出已被枪杀的战友尸体。岂料在场长官下令,士兵断然开枪,赤手空拳的民众被无情的枪弹射杀,当场又有近20人倒在血泊中,其中多数是参加“赤旗”战团的学生。
1967222日,在万州的“真元堂”内外,分别有5人和18人被射杀,加上军方宣布戒严令时,在马路上误伤致死的1人,共有24人在枪口下丧生。这就是文革中发生在万州的“2·22镇反”事件。
后来,事实表明,遭到镇压的“主力军”并不是反革命组织,因而这次镇反是明白无误的冤案。可是,一次射杀20多名无辜民众,竟然没人对此承担责任,更没有对主要责任者追查惩处。
目睹自己的战友遇难,人们无不义愤填膺。用木板抬着在“真元堂”门外被射杀的18具尸体,开始了全城大游行。几个尚未被抓的群众组织头头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后面是望不到头的游行队伍。大家光着头,任雨水淋湿了衣衫,浸湿了身体,仍然迈着沉重的脚步,在万州的主要街道游行。人们不停地呼喊着口号,呼唤着死去的战友,唱着《国际歌》。整个万州上空,弥漫着悲愤和抗争的气氛。
全城大游行并没有改变被镇压的群众组织的命运,紧接而来的几天,万州城恐怖笼罩,几乎各单位都在抓人。我校的汪同学和向同学,因为都是“赤旗”的头头,也很快被抓入狱。隔不多久,还分别把他们押回学校,接受另一派组织的批斗。批斗会上,汪同学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不时用手提提裤子。而向同学则不以为然,在批斗会上,一脸不屑一顾的反叛神情。后来听说,一进监狱,就会将被抓人员的皮带、腰带一类东西收缴,以防自杀,还对他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折磨。
为了扩大镇反影响,把被镇压的组织搞垮搞臭,军分区和公安局还编印了镇反的小册子广为散发。小册子中,除了罗织“主力军”和“赤旗”等群众组织的大量罪状外,还刊印了这些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熊某某、钟某某等20多名头头的照片,简述了他们的反革命罪状。为了增强宣传效果,还抓捕了与这些群众组织毫不相干的国民党旧军官姚某某,指控其充当“主力军”的幕后指挥。姚某某曾任国民党军队的少将副师长,在万州是一条难得逮到的“大鱼”,因而被判刑劳改。出狱后,尽管这位国军高官和众多被定义的阶级敌人一样,谨遵“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训示,成天谨小慎为,惶恐度日,但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里,仍然在劫难逃。“2·22镇反”中,祸从天降,这位昔日国军的少将副师长,又被抓捕入狱,其被剃了光头的照片,被赫然列在仅次于“主力军”头头、“匪首”熊某某的第二位。那个时代,欲置对手于死地,把他与国民党之类的阶级敌人挂钩,是一个惯常使用的有效办法。
虽然宣布取缔了“主力军”等群众组织,抓了这些组织的头头,并把他们押回原单位批斗,但其多数成员的暗中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一些人想法跑到北京,去找红司令和中央文革告状;一些人在秘密串联,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我们战队的主要人员都没回家,仍然住在学校的一间教室里,议论文革的形势,交流打听到的小道消息,刻印和散发传单。传单的主要内容,是最高统帅和中央文革关于革命造反的论述、指示和讲话,还有著名群众组织的活动情况。此外,还刻印了一些歌曲,以表达那时受压学生的心情。多是《抬头望见北斗星》、《远飞的大雁》一类心情沉重,企盼救星的歌曲。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以中央文革为首的文革新贵占了上风,全国掀起了反击“二月逆流”的斗争。记得19674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好像是《在大风大浪里成长》。就是这篇文章,吹响了全国范围内反击“二月逆流”的号角。当时见到这篇文章,我们激动不已,互相传看,高呼我们就要翻身了!同学们还从多种渠道收集传单,获取各地被镇压组织不屈不挠的斗争信息,催生希望,鼓舞斗志。记得当时有份传单,综述了青海、四川等地群众组织抗击“二月逆流”的情况。文章劈头两句便是:湟河两岸烽烟起,巴山蜀水杀声急。那时,我觉得文章开头用这诗一样的语句,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所以至今难忘。不久,从北京又传回告状学生的信息:中央文革支持造反派,毛主席支持造反派!本来偃旗息鼓的群众组织,就像被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一下子复苏了。被镇压的群众组织又纷纷竖起自己的旗帜,拉开架势,要与另一派组织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迫于形势和上面的高压,军分区不得不宣布为被取缔的反革命组织“主力军”和帮凶“赤旗”等群众组织平反,被抓的群众组织头头和骨干全部被无罪释放。此外,为了消除此前广为散发的镇反小册子的影响,有关部门又不得不特地制作了相应的平反小册子。这本小册子上仍然刊登了20多名群众组织头头的照片,但与上本小册子不同,他们个个精神焕发,面貌一新,而且还被夸为忠诚的革命战士、坚定的革命造反派。反革命和革命的转换,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实在令人叹绝。
“二月逆流”匆匆而过。在失去了一个多月的自由后,被镇压的群众组织的头头和骨干们又全部出狱了。

(三)

复苏后的群众组织,和另一派经常发生激烈的辩论。辩论言辞之尖锐,已超乎寻常。一些场合的辩论还指指划划,互吐唾沫,甚至手脚并用。文斗的文化大革命,开始露出武斗的端倪。这当儿,万州发生了震惊世人的“6·3事件”。
“赤旗”战团等学生组织为了显示其造反精神,不但要砸烂公检法,还要揪斗公安局长。为此,策划了到公安局示威的大游行。196763日上午,以“赤旗”战团为主的学生,聚集了上千余人,在其主要头头的带领下,开始了这次行动。游行队伍一路高呼口号,来到了万州有名的“252”(门牌号码),那里是万县市公安局的大门。学生们想在那里揪出公安局长,开一个现场批斗会。
队伍出发前,汪同学找到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交给我们一项任务。说是在首都红卫兵赴万联络处那里,有个什么“百丑图”,让我们去看一看,看今后万州能不能搞个类似的东西。就这样,阴差阳错,我没能参加那天的大游行,又躲过了一劫。
我们战队的同学,几乎都参加了这次大游行。其中几个和我个头差不多的,还走在了游行队伍的前头。“6·3事件”发生的当天中午,他们回到学校,一个个脸青面黑,惊魂未定,给我讲述了事件的大致经过,因此,至今我印象犹深。
学生们的游行大队伍来到公安局门前,先是高呼口号,随后开始进入公安局院内。那时公安局的大门并不宽敞,门前还有一段青石台阶,大队伍要想迅速进出是很困难的。我队的谷同学、刘同学走在队伍最前头,紧接着是蜂拥而入的学生大队伍。学生们冲进公安局大院,里面不很大的天井,密密麻麻地拥挤着好几百学生,而大门外的学生,还想拼命地挤入门内。冲进大院的学生,高呼要揪斗公安局长的口号,和守候在那里的公安人员发生了冲突。学生们赤手空拳,而对方在局长的指挥下,早有准备,纷纷用砖头、石块、瓦片等打向学生队伍。一些学生被飞来的砖石击中,血流满面。正在双方激烈冲突之际,忽听一声哨响,从公安局后院冲出一队头戴钢盔,手执钩镰枪的消防官兵。他们杀气腾腾,咄咄逼人地冲向学生。学生们何曾见过这种阵势,霎时间乱了阵脚,前面的学生纷纷夺路逃命,躲进大院两边的小屋,情急之下,一些人慌不择路,从小屋的窗户跳下,下面是离窗3米左右的小路,可从那儿侥幸逃生。而大多数进入大院的学生,惶急之下,急急忙忙地向门口撤退躲避。可是大门窄小,后面游行的大队伍又不知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就这样,前面的人员惊慌的往外撤,后面的人员继续往里涌。结果,在窄小的大门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拥堵、踩踏。
我有一位陈同学,现已成为川渝知名的画家、雕塑家,曾在事后不久对我讲,63日那天,他也随大队伍进到公安局大院内,在众多学生惊恐地向外涌逃时,他被压在了底层,上面人压人,压了好几层,他根本无法动弹。幸好他没被压在场地中间,两只胳膊又支在胸前,死命抵住,才使胸部免受致命重压,幸运地捡得了一条小命。但是,另外一些同学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被压在底层,经不住重压,当场窒息而亡的学生竟有30人之多,最小者竟是一名年仅14岁的小学生。另有79名学生受伤,其中一名重伤者后来被送到重庆,也没有抢救过来。
遇难学生的尸体很快被送到专区医院。30具尸体在医院大门前停放了一长排,个个面呈紫黑色,惨不忍睹,那是窒息身亡的明显特征。紧接着,在63日晚至64日凌晨,对遇难学生验尸。参加验尸的,是军队、公安局、医院、本地及外地学校等15个单位派出的十几名人员。在随后公布的验尸纪实中,遇难学生多有“焦痂”、“鼻孔口腔有血性分泌物”之类的记述。后来有人说,是公安局施放了毒气弹,遇难学生的尸体才呈现那种紫黑色。不过我想,一个县级公安局,恐怕还没有施放毒气弹的胆量。
在不幸遇难的几十名学生中,有我班的张同学。张同学家庭条件好,性格温和,长相帅气,能歌善舞,是“赤旗”战团宣传队的活跃人物,谁知竟不幸在事件中罹难。我现在尚存一份载有验尸纪实的传单,其中第十八位就是他。文中是这么记录的:“张某某(记录中是实名,我在这里姑隐其名),男,万三中赤旗战团。口腔有血性分泌物,左肩部有6×1.5公分、4.5×2.3公分两个焦痂,相距1公分,左膝外侧1.5×0.5公分焦痂”。从验尸纪实看,他大约是受到踩踏重压后窒息而亡的。噩耗传来,同学们无不震惊,其家人更是悲痛欲绝。
随后,事件中的遇难学生和后来在武斗中的一些丧生者,被埋葬在万州西山公园上面的一块空地里,那里曾被叫做烈士陵园。不久,风向转变,烈士陵园被取消,坟墓纷纷迁葬,空出来的土地,种植了一大片柑橘树。在万州,昔日烈士陵园里的坟墓早已迁出,墓地上的柑橘树也被砍得精光,在那里已修建了一排排高楼,当年的烈士陵园已荡然无存。住在高楼大厦的人们,有几个知道在他们的楼房下面,曾经安葬过几十名文革中的无辜死难者。
几年后,在对文革进行“秋后算账”时,把“6·3事件”作为一条主要罪状,算到了“赤旗”战团的头头钟同学身上。钟同学因此从地革委副主任的高位跌落,沦为阶下囚,被判刑十年。而事件的另一位主角、当时学生们要揪斗的那位公安局长,却因此而声名大振,虽然在短时间内受到过批斗,但不久即官复原职,后来还荣升为该地的副市长。“一将功成万骨枯”,顶戴多少血染成。三十余名无辜的青年学生,化作道道冤魂,竟然成就了一些人天壤之别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感叹。后来有人说,无论是公安局长还是学生头头,他们都无法超越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他们的升降沉浮,荣辱成败,都被那个时代紧紧地捆绑,因此,不必过多地追究个人在运动中的责任。这话也许不错。不过我想,是谁,或者说是怎样才造就了那样的一个时代呢?这难道不值得深刻反思吗?
(节选自《朝事暮想集》,本文有改动)

(作者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 杨继绳)
更多核心作者所在栏目:首页 | 核心作者 | 李 锐










关于“毛主席万岁”这个口号
李 锐
2010年第8期 炎黄春秋杂志


  读了张素华同志在《炎黄春秋》今年第7期上的文章——《毛泽东没有在“五一口号”中加写“毛主席万岁”》,觉得对待重要的历史事实,就得有这种认真的态度。我很欣赏张素华同志这种态度。不过,这篇文章还不能作为最后结论。
  毛泽东自己在1950年五一节口号上亲自加上了“毛主席万岁”,这是1980年讨论第二个历史决议案时,朱德秘书陈友群亲口说的,登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讨论简报(中直机关讨论历史决议(草稿)简报,第五组,第三十二号[19801117]陈友群同志十一月十四日的发言)上的,陈友群当年还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工作人员。
  据我了解,陈友群绝不是一个说假话的人;这件事情如此重大,他也应当不会有记忆失误。讨论历史问题决议时的简报,也是很严肃的,是经过审查的。发表前要经过胡乔木把关。这方面胡乔木是个认真细致的人,他又是1950年五一节口号的当事人,陈友群的发言如果与事实不符,胡乔木应当是不会放过的。当年讨论决议时,我是国务院能源组的组长,《简报》上刊出我有关1959年庐山会议的二万字发言后,胡乔木即让我写一本回忆的书。
  张素华这篇文章虽然提到了陈友群发言这份简报,但没有否定这份简报,而是否定了这份简报的内容。否定其内容时没有对简报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
  张素华以档案为依据。但我猜想,张素华看到的胡乔木的这个草稿可能不是最原始的。在这个草稿之前还有没有一个预备过程?在预备过程中,胡乔木和毛泽东之间还有没有过文字交流?这都需要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毛泽东当年是要让人欢呼他“万岁”的。
  附简报照片:

79299
深深怀念朱厚泽同志
李 锐
2010年第6期 炎黄春秋杂志


朱厚泽


  厚泽住入医院时,曾多次和老伴去看望。428日,他还同我们一起照相。最后一次是56日,医生会诊,即将告别。我紧紧握着他的手大声说道:我们这些人一生,无愧于人民和国家,也无愧于这个党,我们都是好样的。9日早晨,知道去世了。第二天到他家中,送去一首未定稿的怀念绝句,同夫人细谈他的病情和后事。11日五点醒来,连忙起床,将那首绝句定稿,用大张宣纸写好。八点多同老伴到达医院,向这位老来结交的朋友告别,怀念绝句挂在他的遗像旁边:

高谈改革靠三宽,藏富于民天下安。
生活会时心似火,铁肩道义更忧先。

  告别大厅内外,老中青三代挤得满满的(后来知道共去了八百多人),有认识的朋友在擦眼泪。我的怀念绝句引起许多人观看,还有人拍照。我希望这四句话能立即传开。
  同厚泽相识,是19823月,到中央组织部组建青年干部局时,他正在中央党校青年干部班学习。我的二姐李英华(已去世)当时正在这个班任实际负责的副主任,她特同我谈到,朱厚泽是班上最优秀的,排第一位。厚泽是贵州人,抗战后期,二姐曾在贵州地下党长期“隐蔽”过,很了解贵州情况。同厚泽有了来往,知道1959年庐山会议后,他也曾长期下放十多年,吃苦不少。但藉此时机,他读了许多书,尤其自学了自然科学,深深认识到没有科学知识办不好事。这个一致观点,使我们很快成为至交。记得1956年《人民日报》约我写社论时,写过一篇《干部一定要学自然科学》,这当然是有感而发的。当时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高潮,经济部门许多工程建设,负责人都是文化低的老干部。1982年下半年,我曾请耀邦同志到这个班讲过两次话,他认识了许多学员,也认识了厚泽。他对厚泽还说过这样的话:事情都有两重性,十多年不工作,是荒废了,但是意志的锻炼,思想的开放,也是丰收的十多年。
  十二大后,厚泽进入了中央委员会,在贵州担任过二把手和一把手。耀邦到贵州广泛考察时,大讲经济开放,要藏富于民。于是厚泽在当地报纸上,用整版篇幅,连续宣传耀邦这一主张。由于曾长期在宣传部门工作过,我是一直关心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和邓力群长期掌管意识形态,影响改革开放,很是不安的。于是向耀邦推荐厚泽担任中宣部部长,耀邦早就看重这个人才。19857月,厚泽到中宣部上任。大家知道,他极其慎重地在文化界首先提出“宽松”,随后提出“三宽”:不仅文化界,包括经济、政治各系统,小到家庭生活,都要讲“宽松”、“宽容”、“宽厚”,这样才能做到言论自由等宪法规定的四大自由,才能保障民主执政,实施真正的宪政。他的长篇讲话先在《文化报》发表,随后《人民日报》转载。胡乔木和邓力群当然容忍不了“三宽”,首先不能“宽松”。他们“反对精神污染”被阻止后,又大大“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且影响到耀邦主持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定稿和实施。终于出现1987年初的生活会,耀邦被迫辞职,在中宣部只工作一年半的厚泽也随着下台。后来我给江泽民写过一封信,请他重视朱厚泽的才能,继续任职。
  都不在位了,我们的来往、交谈就更多了,“关怀莫过朝中事”,尤其关心“何时宪政大开张”。我还记得1997年老中青三代朋友几十人为我祝八十寿辰时,大家都讲话,厚泽讲的尤具理论意义,他念的稿子:
  (前面几句没记清楚)“理论和实际结合,逻辑必然,使言论和行动统一。因而,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认识论命题,也是崇高的人生道德观的一个命题;以其鲜明的正确性,同林彪、江青一伙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不说假话就办不成大事类的极端无耻、极端愚蠢和彻底堕落,形成了认识论和道德观上的尖锐的双重对立。从而为新时期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提供了前提、制定了标准。十几年来的事实证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凡是坚持同实践相结合,言论和行动相统一的,那里的各项改革就比较深入,人们心情比较舒畅,遇到困难也比较易于克服。反之,发展就比较慢,困难就比较多,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很难融洽、和谐。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似乎五彩缤纷,但也是苟延言利,转眼就成为泡影。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凡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总是被人理解,被人信赖,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成为社会凝聚的核心。无论历史的阴霾多么浓多么汹涌,也遮不住那水晶般纯洁透明的灵魂,挡不住那奉献人民的正大光明之心,人民是始终不忘、永远铭记在心的。反之,凡是言行相背,表里不一,无论他多么精于表演,巧于打扮,装腔作势,能言善辩,人民也不得不以怀疑的目光对照言行,观察表里,审视前后,还其本来面目。‘救救孩子’,这是我们民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鲁迅先生本世纪初发自肺腑的呼声。为了‘救救孩子’,首先要救救大人。大人们要自我拯救,救救自己的灵魂。在孩子们天真纯洁,而受到伤害的心灵面前,怎样自我选择呢?首先用崇高的理论自勉,用高尚的道德自律。我不晓得理解错了没有?”
  我还记得,厚泽讲完了这段话后,全场热烈鼓掌,还有人大声说:讲得好。可见这段反思过去的理论大总结,何等深得人心,厚泽是何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看看我们现在社会种种可怕的现象,各处官场的集体腐败,何时能实施宪政呵!厚泽十三年前讲了这段话,他是真正铁肩担道义的,他能死得瞑目吗? 
                                                                       2010-5-16 
向周有光老人学习
李 锐
2010年第4期 炎黄春秋杂志


2009年9月28日,李锐(左)与周有光(右)见面时向周老赠书,周老抱拳表示感谢


  去年8月,友人送来周有光前辈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信,我被这位104岁老人的精神所感动,马上遵嘱代转,并让友人表达我对周老的敬意。925日,不顾我的劝阻,周老在儿子周晓平(75岁的著名气象专家)和蒋彦永教授的陪同下,硬是坐轮椅来到我家,畅谈了一个多小时,使我受教非浅。
  周老谈到早年去美国留学,主修经济,有幸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过接触。那时美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处于一个新高峰,站在世界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战时期大量人才流入美国;二战以后,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是偶然的。我很同意周老的看法。1979年后,我去过美国三次,才认识这个国家,建国二百来年,确实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有一个统计资料可予说明,即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占70%(德国人占12%,犹太人占18%,中国大陆一个也没有)。这也可证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是靠科学知识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分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周老说:“我在美国感受最深的是,美国什么都是自下而上,尊重个人的权利(尤其是言论自由),尊重知识和人才,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改革开放后,差不多每年到外国去,人家都请我参加学术性的国际会议。在国际会议里面有许多美国的大官,他们也是学者。可是他们的教授都坐在前面,大官都坐在后面。我们中国刚好相反,大官坐在前面,教授坐在后面。”周老还谈到这样一件小事:“克林顿到西安参观,碰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谈起话来,男孩子在电视中见过克林顿,就说你是克林顿,你领导美国。克林顿说,错了,不是我领导美国,是美国人民领导我。这一句话就说明美国跟中国不一样。”这也就说明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文明,“三纲五常”的传统,居高临下,大家养成眼睛向上的习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更是凡事都要有领导,领导尤其一把手说了算,大搞个人崇拜(英语中个人崇拜——Personal Cult,同邪教是一个词)。这就不是“以人为本”,更不是民主和科学的理性原则了。闲谈中周老还谈到:“社会科学要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本来研究中心都在欧洲,后来跑到美国去了。自然科学三百年前就达到了一个高峰,社会科学是比较晚的。”周老还谈到,“由于几百年走改良道路,英国的殖民地也是好的,如澳大利亚和香港,美国和加拿大都有英国的底子。法国和西班牙就差,拉丁美洲都不行。”
  周老出版的著作有三十多种,有的已被译成外文。一百岁后还能一年出两本书,真是令人敬佩不已。记得去年一月,在《炎黄春秋》的茶话会上,邵燕祥曾建议向周有光老人约稿。周老比我长11岁,思维依然极其敏捷,他说他是85岁以后,才着重研究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的。这真是与时俱进了。他现在每天用电脑上网并写作(我却是一个电脑盲)。去年底,我收到周老寄来的《朝闻道集》,夹条封面上具名:“周有光先生在一百零五岁之前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封底有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壮心在,老骥千里。忧天下,仁人奋起。”书中包括老人在语言、经济、文化各领域的真知卓见,总体上偏重于对世界历史与文化的思考,特别将中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纵横比较,阐明东西文化中的优劣长短。他不同意季羡林先生的“河东河西论”,也不赞同将文化简单分为“东西”两种。目前流行的称谓的东方文化应分为三大文化区,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西亚文化。这三种文化之间区别很大,不相统属;不像西方文化,发端于欧洲,兴盛于美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国际文化的主流。“东西这四种文化相互交流,产生了一个国际现代文化,不分国家的,整个人类的,大家都公认的。”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季羡林先生提出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行其道,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西方文明已经走下坡路,中国的崛起象征着东文化将取而代之,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周老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发展的确出现了小国崛起、大国衰落这一现象,但美国却是一个例外,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仍旧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巡礼》、《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等文章中,周老阐述了这一思想:人类历史是不断的聚合运动。城邦聚合成国家,国家聚合成多国联盟,多国联盟聚合成世界组织“联合国”(UN)。城乡贸易聚合成全国贸易,一国贸易聚合成地区多国贸易,地区多国贸易聚合成多国文化圈,多国文化圈聚合成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全球化是人类聚合运动的新阶段。周老认为,人类各方面的发展,聚合是与时俱进的。谈话中他认为:“现在形成一种国际现代文化,不是国家的,哪一个国家的。现在这个文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大家共同的文化,一个是传统文化,后者是各个国家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国家都在共同的现代文化当中生活,同时保留了本地的传统文化当中有效的成分。所以现代人在双层次文化中生活,当代文化同古代是不一样的。这个现象已经开始了,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了,说不清楚了。趋同文化快得不得了,一个地方搞一个东西,其他地方都学习了。”周老谈到自己这样的经历:“我到医院去看病,等医生,等拿药,我看来看去,没有一个人手里不拿手机的,手机跟人分不开了,这是过去不能想象的事情。还有宽带(网),你不许人家发表文章,人家在网上发表,网上你可以控制,但现在有个新花样叫推特(我不懂这个名词,周晓平插话说:没有中文翻译,就是短的博客,传输信息的力量很大)。”周老接着说:“是一个微型博客。可以有一种好的印象和另外一种印象相互沟通,每个国家的透明性增加了。所以,人家问我对中国前途怎么看法,我说我一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中国的前途跟世界前途一样,因为整个世界在进步,中国不可能不进步。现在道路就只有一条了,本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苏联道路,一条是所谓资本主义道路,现在只剩这一条了。这条道路上,有的走在前面,有的走在后面,后面的可能往前走,大家都走在一条道路上。有很多人论证,中国30年之后可以走上民主道路,我插话:这是最好的估计。80年代我到美国去,发现美国有22个研究所在研究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确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许用不了多久,中国的GDP就会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是一人均,中国还只能是下游,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周老在《全球化巡礼》一文后有一个附条:“从人均GDP看世界”,这个资料来源于2001年《世界地图集》。去年岁末,周老给我寄来一份最新的统计——世界各国人均GDP,这份资料来源于2010年《世界年鉴》(The World Almamac and Book of Fact)。我比较了两个相距近十年的统计,中国的地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中国要真正取得“三十年河东”的地位,必须在社会保障、贫富悬殊、腐败控制、环境安全等方面,不断改善,赶上发达国家,而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和科学化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周有光老人是具有国际影响的老一辈学者。他生于1906年,1927年登上大学讲座时,我小学还没有毕业。20世纪30年代,他已经是一位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家。他曾在上海参与“七君子”的救亡活动。1949年,他从美国归来,参加新中国建设,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被改行从事文学改革工作。周老一生学术贡献很多,由于参加《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有人统计,中国用手机发短信使用拼音输入法的占97%,操作电脑使用各类拼音录入法的占50%以上。关于手机对世界的影响,谈话中周老是这样评价的:“手机几乎是万能的,可以看电视,可以看新闻,可以看书,可以谈话并看到对方的脸。手机将人融合在一起,集合信息化的大成,将来还会有大的变化。”
  周老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方三编审之一,故有“周百科”的美名。他还是该书日文版的国际学术顾问。令周老遗憾的是,中文版出版近30年,卖了还不到20万部,而日文版刚出版就卖掉70万部。日本人口不及中国十分之一,都是东方国家,两国人求知欲却有如天壤之别,怎不令人叹息。
  本书的出版后记名曰《一本讲真话的书》。周老曾对记者说:“我向来不刻意说要讲真话,因为我从不讲假话。讲真话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我不会说自己不相信的话,自己相信的话当然是真话。”真话虽然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的三个垄断,我们有过讲假话、空话、大话的历史,最后导致十年“文革“,背离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普世规律,也背离了探求真理的精神。改革开放使我们有机会向真理靠近,但问题还在要彻底解决这三个垄断,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化国家。
  周有光前辈以104岁的高龄发表新论,制造了跨世纪的传奇。我虽然同周老是初识,只有一面之缘,却有深切的感受,获得很大的教益。我希望所有求知的人都能读一读这本书,同时我还期待着周老有新作问世。
(责任编辑 杨继绳)


李 锐
[ 作 者 简 介 ]
      1917年4月生,湖南平江人。原名李厚生,曾用名李候森。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参加革命工作,大学文化。1934年至1937年,在国立武汉大学机械系学习,任武汉秘密学联负责人,从事学生运动工作。1937年至1940年,到北平接党的关系,在山东平津同学会从事宣传工作,任徐州五战区青年救国团党团负责人,中共湖南省委青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省委特派员。1940年至1945年任中共中央青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延安《解放日报》评论部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至1948年任冀热辽日报社社长。1948年至1949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高岗政治秘书、陈云同志政治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1949年8月至1952年9月任新湖南日报社社长、湖南日报社社长,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1952年起任燃料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局长。1955年10月至1958年2月任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党组委员兼水电建设总局局长。1958年8月至1959年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1958年1月后任毛泽东同志兼职秘书。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1960年2月下放北大荒虎林850农场劳动。1961年12月北京闲住。1962年12月在安徽磨子潭水电站劳动,当文化教员。1967年11月10日-1975年,北京秦城监狱关押8年。1979年1月恢复工作,任电力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政委,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2年任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1982-1984年任中组部副部长。后任中共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组长。中共12届中央委员,12、13届中顾委委员。主要著作有:《庐山会议实录》《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2003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
(据百度百科)
[ 相 关 文 章 ]
·我看民主群星的陨落 2012年第11期 炎黄春秋杂志
·老友施拉姆 2012年第10期 炎黄春秋杂志
·我和辛亥革命的缘分 2011年第11期 炎黄春秋杂志
·痛别陆钦侃老友 2011年第8期 炎黄春秋杂志
·介绍《爱的哲学》 2011年第5期 炎黄春秋杂志
·告别李普老友 2010年第12期 炎黄春秋杂志
·王元化与新启蒙 2010年第9期 炎黄春秋杂志
·关于“毛主席万岁”这个口号 2010年第8期 炎黄春秋杂志
·深深怀念朱厚泽同志 2010年第6期 炎黄春秋杂志
·向周有光老人学习 2010年第4期 炎黄春秋杂志
·李锐国庆感怀(诗二首) 2009年第10期 炎黄春秋杂志
·向胡耀邦学习——《胡耀邦传》序言 2009年第4期 炎黄春秋杂志
·读牟宜之诗 2009年第2期 炎黄春秋杂志
·李锐对改革开放的个人回顾 2008年第11期 炎黄春秋杂志
·追溯中共初创时期的历史 2008年第8期 炎黄春秋杂志
·毛泽东与反右派斗争 2008年第7期 炎黄春秋杂志
·以历史进步补偿灾难——专家学者笔谈汶川地震 2008年第7期 炎黄春秋杂志
·李昌和“一二·九”那代人 2008年第4期 炎黄春秋杂志
·完善我党领导的几点想法 2007年第10期 炎黄春秋杂志
·关于唐纵日记的回忆 2007年第9期 炎黄春秋杂志
·综合哲学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2007年第4期 炎黄春秋杂志
·《共和国三次哲学大论战》序言 2007年第3期 炎黄春秋杂志
·纪念《炎黄春秋》创刊十五周年专辑(下) 2006年第10期 炎黄春秋杂志
·陆定一党是国是漫谈录 2006年第7期 炎黄春秋杂志
·《共和国早期的故事》引出的思考 2005年第6期 炎黄春秋杂志
·中国水电何以未能优先发展 2005年第2期 炎黄春秋杂志
·乘风破浪又一年 2005年第1期 炎黄春秋杂志
·为《田夫之子》说几句话 2004年第7期 炎黄春秋杂志
·从一个案例看一段痛史 2004年第1期 炎黄春秋杂志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 2003年第1期 炎黄春秋杂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